各機構關於中國百貨商場年銷售額統計數據對比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4年主要連鎖百貨企業經營情況報告》統計,47家百貨企業旗下1172個百貨及購物中心的銷售總額達到4995.95億元(部分百貨企業銷售額包含了旗下購物中心、超市、電器、奧萊等各業態的銷售總額),平均增幅2.7%,比2013年9.6%的增幅明顯下滑了不少。除了上述47家百貨集團旗下的1172家門店之外,中國大陸地區另有其他百貨連鎖店約1600餘家。
綜合以上數據可知,中國大陸目前共有約160家擁有多家連鎖百貨商場的百貨集團,旗下連鎖百貨門店近1800家。再加上全國600多個城市另有非主流的百貨單店近1000家(保守計算,包括大量單店面積僅數千平方米的中小型傳統百貨商場),預計全國百貨商場門店總數直逼2800家(已剔除了大量微型百貨和超市型百貨),百貨行業總體銷售規模約在9000億元(含券含稅,包括黃金、家電、電器、食品等各類商品的銷售總額),如僅計算淨銷售額則大陸百貨業2014年總市場規模約為7000億元(日本臺灣的百貨業業績均為不含稅的淨銷售額)。此外,由於百餘家百貨門店停業,2015年大陸百貨總業績或出現微跌,但各城市龍頭百貨強者恆強。
而歐睿信息諮詢201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各類大大小小的百貨商場達到6800多家(註:包括2800餘家狹義的大中型百貨,外加4000餘家非典型百貨、泛百貨商場,如小微型百貨、供銷社/市場型百貨及超市型百貨),百貨行業2010年市場規模達到7231億元,預計2015年中國百貨業市場規模增長至10875億元。百貨業銷售規模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粗放式的店鋪數量增加及面積擴容完成的。事實上,自2005年開始,百貨業單店數量就以年均複合成長率16.7%的速度增加,與此相應的,百貨業通路總面積也以20.6%的年均增長率擴張。但是,中國目前6800多家具有一定規模的百貨門店總數依然遠遠低於美國的42000多家(包括多家廣義上的非典型百貨/泛百貨商場)。
另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百貨公司營業額繼續呈向上趨勢,臺灣前6大百貨公司總營業門店共計80餘家,2014年較2000年成長1倍以上,年營業額(不含稅)達3061億新臺幣(約612億人民幣),2015年營業額則邁向3200億元新臺幣大關。臺灣三大百貨集團新光、遠東、崇光2015年均未開設新店。新光三越指出,全臺百貨零售業2015年前11月營業額達2894億新臺幣、年增長4.6%,新光三越全臺17家門店預估全年業績可望與2014年790億新臺幣(約155億人民幣)持平。遠東百貨全臺10家門店2015年營業額估達426億新臺幣、年增2.3%。崇光太平洋SOGO臺灣8家門店2015年業績可望超越去年的425億新臺幣、年增長逾3%。微風廣場2015年新增臺北信義店,年業績增長30%至160億新臺幣。
而美國正價百貨公司(不含TJMAX等折扣百貨)營業額在2000年創下2325億美元(近1.5萬億人民幣)的高峰後,因受到電子商務、手機移動購物及平價奧特萊斯興起等因素影響民眾消費習慣,致使美國百貨公司營業額呈緩坡下滑趨勢,2014年降至1678億美元(約1.1萬億人民幣),較2000年衰退27.8%。就2014年平均每人在百貨公司消費金額(百貨公司營業額/人口數)觀察,美國仍高達524美元(約3300元人民幣),高於臺灣的1.3萬新臺幣(約2600元人民幣)。
並且在此期間,美國百貨業也歷經多次大調整。一方面,百貨業的收購整合不斷,另一方面,梅西百貨Macy’s(全美821家門店2014年營業額達1800餘億人民幣,對比2014年中國大商集團旗下百貨超市電器所有業態千餘家門店銷售額1702億元,日本永旺集團旗下購物中心百貨超市藥店各類業態的年銷售額則有上萬億元人民幣)、Kols’s、西爾斯Sears、J.C.Penney、Nordstorm、Dillard’s、Neiman Marcus、Belk、Saks等傳統正價百貨關閉了大量門店;折扣低價百貨則大肆擴張,目前美國百貨絕大部分門店為中小型折扣百貨商場,例如折扣百貨門店數量排名第一第二的TJX集團旗下T.J.Maxx和Marshalls分別在美國擁有2471家和千餘家折扣門店,排名第三的ROSS的門店數量為1276 家、年銷售額超過一百億美金。由於美國的百貨店各自品牌構成差別明顯,故美國購物中心內往往有3至6家特色不同的百貨主力店(例如擁有22萬平方米淨商業面積的美國King of Prussia Mall購物中心設有9家百貨主力店——Macy's、Nordstrom、Bloomingdale's、Barney's New York、Dillard's、Lord & Taylor、Neiman Marcus、Sears、JC Penney),購物中心與百貨在美國可謂唇齒相依。
但與之相較,中國自營的百貨商場卻差異極少,一個城市往往只有少數幾家百貨能夠做到一家獨大,故中國的購物中心正在去百貨化。而日韓百貨自營業務比率居於中美之間,故以百貨作為主力店進駐日韓購物中心的數量遠不如美國,和中國現狀類似,多數引進百貨的購物中心為以百貨為主營業務的百貨集團。(來源:搜鋪網)
共2頁 上一頁 [1] [2]
老牌百貨Bloomingdales如何讓社交媒體變聚客利器
崔軍身陷進退僵局 新華百貨注入物美商業引遐想
美國擬關閉436家百貨商店 轉攻網店
北京百貨業促銷玩新意 年貨化身「高富帥」
快時尚百貨名創優品進入韓國 拓亞洲第三市場
搜索更多: 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