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別人聊天的時候,特別是和一群人聊天的時候,最慘的就是有一堆人說了一個梗,但是你不知道,而他們卻在一旁哈哈大笑,為了迎合他們同時表現自己的機智,於是你也跟著物理性大笑。
「梗」,這個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出現在網絡中的字,我們已經屢見不鮮,它就相當於是一個笑點,或者是一個痛點,圍繞某一類型的事情或某一種事情,懂得人一提起某個梗,就會「目送秋波」心知肚明,而不懂梗的人只能是情況之外,感覺自己被屏蔽在了另一個世界。
而在現如今,最出名的應該就是「諧音梗」,其實諧音梗在我國很早之前就已經出現了,一些古時候的諺語,俗語以及笑話,都是通過諧音梗來實現的,其目的是為了幫助人們能夠更好的去記憶,形成生活中的一個眾所周知的樂子,快速的使人們聊在一起,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諧音梗由於結合了現代社會發展的產物,它的魅力和蘊意也越來越深刻,這種梗可能是出自某一個事件,也可能是出自於網紅,或者是什麼人隨口說的一句話,好的諧音梗可以一語雙關,我們當年最出名的「藍瘦香菇」「我好方」,其實也屬於諧音梗的一種,它既詼諧地展示了個人的自我狀態,同時又不讓自己的情緒表現的這麼明顯,這是屬於90後以及00後的特徵,努力,又不甘於炫耀,沉默卻不甘於寡言。
而對於現在來說,諧音梗的腦洞越來越清奇,應用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以至於有人會說,將原本的知識文化扭曲而成為笑點,會不會影響少年一代的發展,以至於他們只知道梗,而不知道真正的文學歷史和基本常識。
特別是在最近,「諧音梗被扣錢」更是掛上了熱搜,其中主要原因是因為以下這幾張圖片。
說是被扣錢,實際上他也沒有說清楚自己到底有沒有被扣錢,可能原作者就只是想表達一下「吃飽了稱的」這個梗而已,但如果有人這麼跟你說,或者是這麼有人跟領導說,那領導的心情肯定不會向愉悅一方面發展。
因為雖然說現在開放,可我國自古以來的禮節是根深蒂固在人們心中的,即便是再怎麼「親和」,也很難徹徹底底放平了階級,對此「諧音梗可能會影響到我們的正常交往,教壞青年一代」「諧音梗是消極文化」就被人們總結出來。
不過真實情況是這樣嗎?首先我們要了解諧音梗是時代的產物,相當於是在某一個階段逐漸形成的,而並非是一時之間就忽然長起來的,因此,它不可能一下子就帶壞青年,也不可能忽然就成為消極產物,比如說,就這次而言,不會有人被真正扣錢,而真正了解文化知識的人,也不會因為一個梗而被帶歪。
總體來說,諧音的人是流行的網絡文化,能製造諧音梗的人絕對是具備奇思妙想的能力,它在某一方面上也開闊了人們的思維,所以,適當玩梗,看形式接梗,這才是正確對待諧音的文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