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林毅夫的對手楊小凱 經濟學方面都有哪些學術成果?

2020-12-27 百家號

楊小凱(1948—2004)的學術成果和重要觀點,並沒有隨著其去世而煙消雲散。作為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兩次提名的華人學者,他的學術成就迄今無人超越。他在生前與北大教授林毅夫有過「後發劣勢」與「後發優勢」的爭論,在他去世後,北大教授張維迎成為楊小凱觀點最著名的繼承者和闡揚者,繼續與林毅夫論戰,並廣受關注。但是,他在經濟學專業領域的貢獻,卻少有人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一套九卷本的「楊小凱學術文庫」,可以讓讀者一窺堂奧。

張弘

《經濟控制論初步》首次出版於1982年。此書主要運用數量經濟學的方法,研究了經濟結構與經濟分工之間的關係,對分工度、反饋效率、競爭水平、流通效率等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繫進行了大量分析研究。楊小凱在書中指出,經濟控制理論與數學理論、資訊理論、大系統理論等融合在一起,更強調這些理論在經濟中的運用。數量經濟學與經濟控制論基本上是平行關係,對策論是經濟控制論的主要組成部分。

《數理經濟學基礎》首次出版於1985年。該書是楊小凱在武漢大學執教期間講授「數理經濟學」課程基礎上完善而成的。本書介紹了廣義數理經濟學基礎,利用數學嚴密的推理和演繹的方法剖析各種經濟現象之間的關係,從理論上闡述了經濟學的規律。楊小凱估計的一些計量經濟模型當時未能在國內引起反響,卻獲得了去武漢大學訪問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鄒至莊的注意。1983年,在鄒至莊的安排下,楊小凱被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錄取為博士研究生。

《經濟控制理論》首次出版於1986年。該書是楊小凱在《經濟控制論初步》基礎上對「經濟控制論」進行的補充和完善,代表了楊小凱「經濟控制論」研究的高峰。該書由我國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審稿。在書中,楊小凱綜合了柏莎森從控制理論角度發展經濟控制理論和鄒至莊從經濟計量學角度發展經濟控制理論,並用相當篇幅系統介紹了現代控制理論的基本知識。

《經濟學原理》首次出版於1998年。本書是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教科書以來的第三代經濟原理學教科書,它不同於馬歇爾經濟原理教科書中將需求分析與對個人專業化決策的分析分割開來,也不同於其他邊際分析方法。從分析個人選擇專業方向和專業化水平的決策出發,此書用超邊際分析法分析社會中的分工水平和結構是如何由市場決定的。需求和供給是分工的兩個不可分割的封面,因此,需求和供給不但是個給定組織結構的資源分配問題,也是一個經濟組織問題。此書用非線性規劃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靈魂在一個現代軀體中復活。此書系統講授和介紹了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內容。

《專業化與經濟組織》由楊小凱與黃有光合著,首次出版於1999年。本書拓展了古典微觀經濟學一個新的分析框架,它涉及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經濟學、增長理論、交易費用經濟學、比較經濟學、管理經濟學、城市經濟學、工業組織理論以及宏觀經濟學等領域。這一新框架將專業化經濟、分工和經濟組織結構引入經濟學的核心部位。作者還證明,市場的功能要比經濟學家通常認為的複雜得多。它不僅能有效配置資源,還能尋求有效率的專業化水平和分工水平,發現有效率的市場結構和制度安排,找到有效率的交易層系,並確定有效率的貨幣制度和景氣循環模式。

《新興古典經濟學與超邊際分析(修訂本)》由楊小凱與其學生張永生合著,首次出版於2003年。本書一位匿名審稿人評論說,(這本著作)「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即新興古典經濟學較新古典經濟學更能描述我們的環境。這種觀點通過一種有趣的方式,用優美而清晰的文筆表述出來……總之,該書內容具有革命性,並具備很高的知識品味」。本書幾乎沒有數學公式,作者運用極其精練而具有說服力的的經濟學事例與圖表,將一門具有深厚理論基礎與經過嚴格論證的新興學科知識呈現出來。而另一位匿名評審人稱本書「提供了高品質的知識寬泛的涵蓋面、現代思想同歷史思想的有機結合以及邏輯性的組織結構。概述的確令人印象深刻,沒有同類書能與之媲美」。

《經濟學:新興古典與新古典框架》首次出版於2003年。本書詳細論述了內生專業化的分析框架,是對斯密分工理論的一種形式化。這本教科書是當時中國第一部和最重要的古典經濟學教科書,雖然它不能完全具體表達亞當·斯密等古典前輩的思想,但它總結了一個值得所有經濟學家進一步思考的最出色的框架。從消費者—生產者選擇專業化水平的決策出發,用超邊際分析法(每個角點解的邊際分析和不同角點解之間的總收益—成本分析)分析社會分工網絡是如何由市場來決定的。

《發展經濟學:超邊際與邊際分析》首次出版於2003年,這是當時中國第一本新興古典發展經濟學教材,它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的古典問題上,即為什麼一些國家要比另一些國家更加富裕。它不僅系統講授新興古典發展經濟學,同時還全方位地涵蓋了新古典發展經濟學的內容。全書分為發展經濟學的微觀機制;企業制度、內生交易費用和經濟發展;城市化和工業化;經濟發展的動態機制;發展的宏觀經濟學五大部分。

《基於專業化遞增報酬的分工模型:一種微觀經濟方法》系首次出版的楊小凱博士論文。作者為個人設定了生產函數,並假定對個人和單個活動而言,勞動是特定的,以此刻畫生產率與經濟組織之間的關係,並澄清了兩種分工概念之間的區別:一種是基於專業化遞增報酬的分工;一種是基於規模遞增報酬或者規模報酬不變的分工。按照本書的方法,亞當·斯密關於「看不見的手」的猜想以及他對專業化遞增報酬的洞識渾然一體。與此同時,這一方法還能探索分工、市場結構、經濟增長、貿易依存度和城市化之間的緊密聯繫。

對於具有數理基礎的經濟學研究者和讀者而言,「楊小凱學術文庫」將提供專業知識;對於不喜數理的一般讀者而言,至少也能藉助《新興古典經濟學與超邊際分析(修訂本)》來了解楊小凱的新興古典經濟學,了解楊小凱何以卓越。

(來源:經濟學家楊小凱的學術回顧)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17

相關焦點

  • 思想者楊小凱|徐瑾
    楊小凱遺孀吳小娟出席,黃有光、林毅夫、張曙光、張維迎等經濟學家全程傾力參加,張五常更是遠程視頻發言,從楊小凱到斯密,從經濟學本土化到中國下一步,思想火花與論辯熱鬧並存。楊小凱以他自己開創的超邊際分析方法分析內生化分工問題,在問題意識與數學框架兩個方面都做出了原創性貢獻。這一體系已經被不同的學者援引進行進一步研究,對「像貿易、廠商的出現、商業周期、失業、貨幣、城市化、與經濟成長等重要問題都有所分析與啟示」(黃有光語),其成就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 【直播預告】諾獎得主+林毅夫|經濟學視角下的美國傷痛與中國醫改
    自20世紀以來,死亡率穩定下降是現代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成果與典型特徵之一。各國人均壽命都隨經濟發展而提高,富國尤其如此。然而美國學者發現,美國中年白人的人均壽命已連續三年下降,這是現代經濟體百年罕見的現象,令人詫異和深思。
  • 「直播預告」諾獎得主+林毅夫|經濟學視角下的美國傷痛與中國醫改
    自20世紀以來,死亡率穩定下降是現代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成果與典型特徵之一。各國人均壽命都隨經濟發展而提高,富國尤其如此。然而美國學者發現,美國中年白人的人均壽命已連續三年下降,這是現代經濟體百年罕見的現象,令人詫異和深思。
  • 林毅夫、魏尚進獲頒今年「當代經濟學獎」,獎金共200萬元
    評獎委員會認為,林毅夫在中國農業生產組織與生產效率關係以及制度變遷兩個領域對於發展經濟學做出了傑出貢獻;魏尚進在競爭性儲蓄以及經濟全球化下國際貿易統一計算框架兩個領域對發展經濟學做出了傑出貢獻。林毅夫,現任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教授、院長,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
  • 智慧財產權學院在江蘇大學揭牌 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受聘江大榮譽教授
    揚子晚報網9月9日訊(通訊員 吳奕 張羽潔 記者 萬凌雲)9月9日,由江蘇大學主辦,江蘇省知識產權局支持,江蘇大學智慧財產權學院、新結構經濟學智慧財產權研究院、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承辦的第一屆新結構經濟學與智慧財產權論壇暨智慧財產權學院揭牌儀式,在江蘇大學舉辦。
  • 林毅夫張維迎學術辯論:這次他們爭論的是什麼
    【財新網】(記者 張帆)2016年11月9日下午,北大教授林毅夫和張維迎「產業政策學術辯論會」將在北大國發院舉行。這將是數月來,兩位學術大佬圍繞中國產業政策隔空激戰數輪後的首次正面交鋒,備受關注。
  •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成立
    郝平指出,「新結構經濟學」是中國知識分子立足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現實現象,進行科學前沿研究和知識創新的一個重要成果。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的成立開創了我國社會科學理論自主創新之先河。郝平希望,研究院繼續積極深化自主理論創新,夯實學科建設基礎,推進國內外實踐與交流合作、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為引領國際學術思潮、增進人類知識與福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卓越的貢獻。
  • 復旦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學術訪問教授魏尚進獲頒2019年當代經濟學獎
    第二十屆中國經濟學年會暨當代經濟學獎頒獎盛典於12月5日晚在深圳舉行。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學術訪問教授、哥倫比亞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魏尚進與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獲頒2019年第四屆當代經濟學獎。
  • 田國強:誰也不傻,林毅夫理論漏洞大
    林毅夫教授11月6日在《論有為政府和有限政府——答田國強教授》一文中,對我此前兩篇文章《對當前中國改革及平穩轉型意義重大的三個問題》《爭議產業政策:有限政府,有為政府?》提出的商榷意見進行了回應。我完全同意林毅夫教授在這篇文章中所言的真理越辯越明,但對他關於有為政府的觀點仍然十分地不贊同。
  • 鍾南山、林毅夫參會!北京大學舉行「疫情重襲後的全球治理」理論...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區域與國別研究院院長、歷史學系教授錢乘旦,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南南合作發展學院院長、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賈慶國,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劉國恩,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潘維,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李玲,教務部副部長、法學院教授強世功,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社會學系教授渠敬東,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教授餘淼傑等多位專家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出發
  • 林毅夫:中國經濟可保持8%增長20年
    中國經濟後發優勢潛力依然很大——林毅夫攜「新結構經濟學」亮相北大「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經濟,充分利用後發優勢,任何發展中國家都可以維持幾十年的高速增長。未來中國的後發優勢潛力仍然很大,中國經濟至少還可以保持20年8%左右的增長。」
  • 望文生義與無的放矢——關於林毅夫教授對拙作史料引用與誤讀的...
    原載《學術中國》(學術周刊)2008 年11月A期(2008-11-25)。作者授權發布,此處發布有所修正。北京大學林毅夫教授在他的近著——《李約瑟之謎、韋伯疑問和中國的奇蹟——自宋以來的長期經濟發展》(《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4 期)一文中,根據拙作——《明清全國進士與人才的時空分布及其相互關係》(《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等提供的史料,提出了「中國明代科學家的人數因而少得可憐」的論點。然而,作者對自己所引史料的真實性又感到不太放心。
  • 林毅夫:超越凱恩斯主義的新結構經濟學
    59歲的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在過去三年半時間裡,林毅夫又一次經歷了他學術和職業生涯最重要的轉折。  基於此前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觀察與研究,加上置身變動中的世界經濟全局,從2009年初開始,林毅夫試圖重構發展經濟學的基本框架。  他選擇以「新結構經濟學」(NewStructuralEconomics)進行新的學術概括和思想梳理,這其中貫穿了他早年師承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等前輩思想而倡導的比較優勢戰略,更加入他對現階段趨於複雜的現實世界的動態性思考。
  • 【3.23】芝加哥大學校長羅伯特·齊莫與林毅夫教授對話會
    Zimmer)教授將與芝大校友、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原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Justin Yifu Lin)教授展開一場對話會。這場對話的一方羅伯特·齊莫教授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的院士,美國數學學會(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的成員,羅伯特·齊莫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被稱為芝莫爾項目「Zimmer Program」;羅伯特·齊莫在芝大校長任期內積極推動了芝大的第一個工程專業(Institute
  • 北大物理學院顏學慶教授獲全球加速器Hogil Kim獎!附近期成果一覽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免疫中心/風溼免疫研究所慄佔國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以「類風溼關節炎的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區域深度測序研究」為題,在線刊發在風溼免疫領域頂級期刊 Ann Rheum Dis 。4月14日-27日,應「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的邀請,著名歷史學家、印度阿育王大學校長、歷史學系教授魯德蘭舒·穆克吉來訪北京大學,並在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發表五場系列學術演講。5月6日-7日,中華護理學會護理科普培訓班及5.12國際護士節慶祝大會在京召開。
  • 經濟學學術成果評價的根本準則
    、技術難度越大,學術水平就越高,有的認為經濟學術語越多、新觀點越多,新見解越多,學術水平就越高;許多經濟學論文,不論是否適用模型,作者都儘量使用模型,不論是否適合運用計量分析,作者都努力進行計量分析,能明晰說明的故意說得深奧,能簡單計量的卻用模型弄得複雜。
  • 雁子廣播:楊小凱,在生命的盡頭反思人向何處去
    寫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個中學生,名叫楊曦光,也就是楊小凱。當時的文/革領導人康生認定,這絕對不是一個中學生寫的,一定有後臺。隨後,楊小凱被「欽點」抓進監獄,以反、革命/罪判處有期徒刑10年。        誰知卻因禍得福。那個時代的監獄,關押了很多知識分子、教授、工程師、學者……楊小凱在監獄裡遇到大師們讓他欣喜若狂,於是瘋狂拜師學藝。
  • 北大國發院2019級EMBA招生正式啟動!
    ,前身是林毅夫等六位海歸經濟學博士於1994年創立的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2008年改名為國家發展研究院(簡稱北大國發院)。北大國發院已經擁有近2萬名EMBA、MBA、南南、碩博研究生和本科經濟學雙學位校友,很快還將有木蘭學院和DPS金融管理博士。校友們堅持終身學習,心系公益,踐行朗潤一家親的文化,不僅為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而且在國內外都贏得了廣泛認同和尊重。
  • 北大美女教授:顏值出眾堪比明星,學術上務實上進
    自古以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誕生了大量的美女,比如貂蟬、楊玉環、西施等等,但是這些美女的審判標準,往往是依據顏值判定,除了顏值,在其他方面很少能再有突出表現。不過凡事並沒有絕對,就比如近代美女林徽因,不僅長相出眾,被同時代的多位才子能人所追求,而且還在文學以及工學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最終成為一位建築大師。而像林徽因一樣才貌雙全的女子,在當代同樣也有一位,她曾經留學美國,後為自己心心念念的祖國,最終來到北京大學擔任教授,被成為北大的美女教授,她上課時基本座無虛席,她就是史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