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媽之後看不得關於孩子的負面新聞,但是偏偏這是一個信息傳播特別快的時代,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令人悲傷的新聞。
11月2日,湖南株洲就發生了一起悲劇,滿月嬰兒遊泳溺水。更讓人難受的是,這件事就發生在孩子媽媽和姥姥的眼皮底下。
一名剛滿月的女嬰,在媽媽和姥姥兩個人的監護下,在家裡帶上脖圈遊泳。遊泳的過程中孩子並沒有表現出異常,直到孩子的爸爸回到家才發現女嬰臉色蒼白,不哭不動,家人這才察覺異常,趕緊送往醫院。
參與急救的醫務人員介紹到:孩子遊泳是在睡著的狀態,大概遊了十幾分鐘,把泳圈解開的時候,孩子的脖子上有明顯的勒痕,但是孩子當時沒有任何反應,家人還以為孩子在睡覺,也沒有引起重視。
直到來到醫院進行搶救才發現,因為缺氧時間過久,造成了嚴重的腦損傷。最終孩子不幸去世。
看到這個新聞的第一反應是後怕,因為女兒小的時候我們也去遊泳過,因為孩子從小下水就哭,我們第一次遊泳是在7個月大,但是依然是用了脖圈。
而弟弟家的孩子,出生後就在月子中心辦了遊泳卡,每個禮拜都會去,從月子裡開始每周都會遊一次,同樣用的是脖圈。有一次是我陪著去的,看著他在水裡帶著脖圈歡快地蹬著小腳,我們隔著玻璃是開心的。
現在想想真是後怕,這樣的潛在隱患為人父母我們竟然主動讓孩子去感受。
萬幸的是我們的孩子都是平安而健康的,但是這並不代表著嬰兒遊泳沒有問題。
雖然出事的概率是極小的,但是作為新手父母們一定要知道,除了交智商稅,嬰兒遊泳的風險也一併存在。
說到嬰兒遊泳的好處很多新手父母都知道,但是說到嬰兒遊泳的安全隱患,很多父母並不知道。
對於剛出生的嬰兒,頸椎並沒有發育完善,孩子的頭是豎不起來的,所以出生前3個月的寶寶建議儘量橫抱,適度豎抱。
但是遊泳的過程中,嬰兒需要帶上脖圈。也就是說嬰兒的這個身體的重要都要依靠脖圈,整個身體的重要都需要依靠身體上最脆弱的地方來進行支撐,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設計。
對於嬰兒來說,結果就是容易損傷孩子的頸椎或者引起窒息。更可怕的是嬰兒的窒息可能會發生得無聲無息,因為嬰兒不會像成人一樣會發出求救的信號,孩子就像睡過去一樣,家長因為沒有經驗導致不能及時發現。
事實上,這種泳圈是中國特有的,著名的兒科醫生張思萊同樣不建議嬰兒帶脖圈遊泳。因為這樣的泳圈只有中國有,並沒有經過科學證明其是安全的。
人民日報就嬰兒脖圈的安全性曾經做過調查,結果是,這種泳圈的安全性不可靠。
香港黃埔體育會主席簡煒傑表示,目前暫未看到這種遊泳設備的安全性能科學驗證,不建議給嬰兒使用。使用頸圈會將身體重量都壓在頸椎上,而且嬰兒在運動過程中,也有機會令頸椎造成損害。
英國遊泳協會駐中國總教練阿妮塔·莎瑪(Anita Sharma)不確定脖圈是否安全可靠。但她認為,「帶著脖圈可能會影響孩子呼吸。」
嬰兒遊泳的好處被說得天花亂墜,遊泳能讓孩子睡得好,吃得好,促進神經發育,促進大腦發育。
遊泳作為一項運動能夠促進睡眠,讓孩子吃得好,有助於消化,但是這並不具有特殊性,只要是運動都能達到這兩個目的,比如給孩子按摩,鍛鍊孩子趴都能達到鍛鍊身體,促進消化的作用。
說遊泳能夠促進大腦和神經發育,並沒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2歲前的孩子屬於感覺運動階段,孩子的一切認知發育都來自於感官。感官收集到的感覺刺激大腦發育,反過來,大腦的發育會促進孩子的感官收集更多的信息。
而嬰兒遊泳可以刺激到嬰兒的感官,但是這樣的感覺也是單一的,且是被動的,而非嬰兒主動的。所以遊泳刺激嬰兒大腦發育並沒有確切的依據。
嬰兒究竟需不需要遊泳?
美國兒科學會(AAP)建議孩子4歲之後再去遊泳。對於1歲內的小嬰兒叫戲水,不叫遊泳。
父母可以抱著孩子一起去玩水,但是並不建議把孩子扔進泳池讓孩子一個人去遊泳。
沒有人天生會當父母,每一個人都是後天不斷的學習才讓自己更稱職。只是嬰兒遊泳的概率雖小,但是一旦發生就是100%的,對於任何一對父母這都是不可承受之痛,所以並不建議嬰兒去遊泳,如果要遊最好大人陪同在身邊。
對於小月齡的寶寶來說,嬰兒遊泳戴上脖圈是十分危險的,可惜很多父母並不知道,猶如我當年一樣無知,把孩子置身於危險之中,作為新手父母一定要多去學習,很多習以為常的東西並不代表著就是安全。
希望更多的父母可以知道,嬰兒遊泳存在的陰性危險,不要在把孩子置身於危險而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