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條嬰兒遊泳溺水身亡的事件,在網絡上引起廣泛的關注。
新聞中,這名剛滿月的女嬰在外婆和母親的監護下,在家中戴脖圈遊泳。女嬰父親回家時發現孩子臉色蒼白、不哭不動,家人這才覺察異常,因缺氧時間過長,女嬰最終不幸離世。
參與急救的醫務人員介紹:「一開始孩子遊泳是在睡著的狀態,家長也沒有在意,大概遊了十幾分鐘,把泳圈解開,其實孩子的脖子上是有勒痕的,但孩子當時也沒什麼反應,家長沒有發現異常,以為孩子在睡覺,以至於孩子長時間缺氧而死。
剛滿月的嬰兒就在遊泳中窒息身亡,而且還是在家人的監護之下,網上的爸爸媽媽們都炸鍋了。
近幾年,國內各地嬰兒遊泳館遍地開花,帶嬰兒去遊泳在寶媽圈裡蔚然成風,一些人還把嬰兒遊泳池買回家裡。
嬰兒遊泳事故頻發,很多父母一方面想讓寶寶去遊泳,一方面又擔心這項運動是孩子的一道「催命符」。
其實,嬰兒遊泳這項運動,正常情況下對孩子來說是有利的,只是陪同的家長一定要細心檢查,認真排除安全隱患。
01.
權威專家告訴你,
嬰兒到底適不適合遊泳
在網上關於嬰幼兒適不適合遊泳的爭論十分激烈,網上也很多非專業人士的分析,讓很多寶媽不知道該相信誰。
對此,我們不妨聽聽權威專家關於嬰幼兒「嬰幼兒多大才適合遊泳」的觀點。
北京協和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鮑秀蘭在微博上發文:「寶寶遊泳好處多,不過脖圈不太安全,最好用腋下圈……」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原兒科主任醫師張思萊也在自己微博上為廣大網民解答「嬰兒是否適合遊泳」時表示:「寶寶出生後就可以遊泳,但是最好選擇親子遊泳,我反對使用頸圈遊泳。但是一定要選擇衛生乾淨的遊泳場合,因為目前嬰兒遊泳場所沒有納入到防疫部門監管範圍內。」
可以看出,這些兒科醫生、育兒專家的觀點基本是相似的,都認為正常情況下嬰幼兒遊泳的年齡是不固定的,是否適合遊泳的決定因素源於孩子的身體狀況。
02.
嬰兒遊泳存在三大隱患
即使兒科醫生和育兒專家都認為只要條件允許,孩子多大都可以遊泳,但家長們仍然不可以掉以輕心。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兒科教授王玉瑋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嬰兒遊泳存在的三大風險:
1、使用脖圈傷害頸椎
這個很多兒童醫生和育兒專家也一直在強調的問題。脖圈不僅容易擦傷嬰兒脖頸的皮膚,也容易傷害他們稚嫩的頸椎。
同時,如果太緊可能壓迫氣管,造成窒息,或者壓迫頸動脈竇造成心率減慢甚至休克,如果太松又可能讓頭滑出來造成溺斃。
2、衛生和安全無保障
嬰兒幼嫩的身體結構對於水的要求較高,特別是一些遊泳場地的水溫、水質、水深、浮力、消毒、安全設施等有很高要求。
私人、商業機構也沒有專門的監管機構和制度來約束,所以難免良莠不齊。比如不及時換水、許多嬰兒共浴,都可能造成皮膚交叉感染。
3、操作人員缺乏相應專業技能
近幾年,各種嬰兒遊泳場地在各大中城市遍地開花,許多所謂「嬰兒遊泳教練」「嬰兒撫觸師」都很難保證資質,所以就出現了新生兒被「撫觸」後頸部腫脹、哭鬧不止的事例。
嬰兒遊泳,的確對孩子的成長有所幫助,但也沒必要神話,更要切記嬰兒遊泳時,不可不防其中的安全隱患。安全無小事,有時候父母的一丁點疏忽,就可能給孩子帶來致命的傷害。
03.
嬰兒遊泳,父母一定注意這三點
對於嬰兒來說,遊泳並不是一個必需項目,只是在正常情況下,可以有助於寶寶的成長,但並不是所有的寶寶都喜歡玩水,家長要根據寶寶的興趣去選擇。
如果寶寶剛好喜歡玩水的話,我們帶寶寶去遊泳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慎重選擇嬰兒遊泳館
選擇嬰兒遊泳館時要多注意遊泳環境和專業程度,帶寶寶到專業的乾淨安全的嬰兒遊泳館進行遊泳鍛鍊,不要帶寶寶去成人泳池,更不要帶孩子去不熟悉的、沒有安全措施的水域遊泳。
2、做好泳前做好「二要二不要」準備工作
要根據寶寶的實際年齡和體重,選擇合適的嬰兒遊泳圈。最好選擇放在腋下的胸圈。
要在寶寶下水前,先帶寶寶簡單活動筋骨,然後在寶寶四肢撩些水,等寶寶充分適應後再進入水中。
不要立刻將寶寶放入水中!不要讓寶寶太餓或者太飽!
3、與水育師一起關注寶寶遊泳過程
帶孩子去遊泳,家長可以在水育師的指導下,陪伴孩子遊泳。
研究發現,在父母的陪伴下進行嬰兒遊泳,寶寶更容易進入到最佳狀態,還能增近親子關係,鍛鍊效果是平時的2-3倍。同時給寶寶雙重保護,避免開頭新聞的意外再次發生。
寶寶遊泳的好處的確存在,但作為一項單純的運動,只是孩子生命中可以體驗到的有益運動之一,並不是必須經歷的,所以寶媽們不必非得讓寶寶都去體驗。
另外,無數生命的教訓告訴我們,有水的地方,就有安全風險。
無論水深多少,無論孩子多大,孩子是否已經掌握遊泳技能,作為父母依然需要時刻關注孩子在水中的安全,不能放鬆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