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條微博熱搜讓人十分心痛剛滿月的女嬰甜甜(化名)在家人監護下遊泳窒息身亡
嬰兒戴脖圈遊泳缺氧時間過長造成不可逆嚴重腦損傷
據媒體報導,女嬰當時是在外婆和母親的監護下帶脖圈遊泳的,但大人並沒有發現異常。「當時孩子遊泳的時候,是睡著的狀態,所以家裡人也沒有引起重視。大概遊了十來分鐘,然後把遊泳圈解開發現,她的脖子上是有勒痕的。但是孩子當時也沒有什麼反應,家長也沒有發現,不覺得她有異常,以為孩子在睡覺。」湖南省兒童醫院重症監護室一科醫師宋宇雷說。直到女嬰父親回家時,發現孩子臉色蒼白、不哭不動,家人這才覺察異常,將孩子緊急送醫。女嬰多項指徵異常,因缺氧時間過長,造成不可逆的嚴重腦損傷,女嬰最終不幸離世。宋宇雷醫生表示,不建議讓一個月大的嬰兒戴脖圈遊泳。「特別容易勒到脖子;另外,嬰兒的重量下壓時可能會引起窒息。」
對於這起悲劇,網友紛紛表示痛心:
隨之而來的,還有對嬰兒遊泳這一「網紅項目」的質疑。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大量商家和育兒資訊號等開始熱衷於鼓吹讓小寶寶下水撲騰對早期發育的各種好處。各種嬰兒遊泳場在城市裡遍地開花,商家還冠以嬰兒早教、母嬰SPA這樣的誘人招牌。
網上也有大量的家用嬰兒遊泳池產品、嬰兒遊泳脖圈之類的產品出售給父母。
這起意外的悲劇,到底能不能給「嬰兒遊泳」下一個結論——它到底是促進寶寶早期發育的法寶,還是危險的殺手?
今天小康妹兒就請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兒童康復科的黃彥臻醫生,來給大家講講對於嬰幼兒、特別是新生兒階段的寶寶,爸爸媽媽到底應該選擇怎樣的運動,來幫孩子促進身心發育。
4歲以下兒童學遊泳?不推薦!
先說第一個問題:嬰兒能不能遊泳?對於嬰兒遊泳課,美國兒科學會一直以來態度明確:不推薦。
1歲以下的孩子,雖然在身體進入水中後會出現伸展身體、手舞足蹈的「遊泳反射」,但其實還不能充分抬起頭來呼吸,一旦溺水,完全無法自救。
戴上脖圈、腋圈也不安全,這些只是幫助孩子暫時浮在水面的輔助工具,當水流發生變化,或孩子自己沒有抓住時,就可能發生溺水。
何況小寶寶骨骼發育不完善,頸椎還很脆弱。戴上這種脖圈,太緊了,會壓迫拉伸寶寶的頸椎,或導致寶寶窒息(就像新聞裡死亡的女嬰);太鬆了,又起不到固定保護寶寶的作用。
實在想帶寶寶玩水,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家長們還自己抱著娃玩吧!那麼什麼時候帶寶寶學遊泳比較合適?美國兒科學會認為,4歲以上的學齡前兒童,身體條件合適,可以開始學習遊泳。
嬰兒遊泳有沒有好處?有,但並非優越到不可替代
為什麼近年來,嬰兒「水育」成為一種時尚?商家宣傳的好處很多——既能增強寶寶免疫力,又能增加食慾,刺激大腦發育,提高睡眠質量,提高身體協調能力……造成一種不遊泳,寶寶就會輸在人生起跑線上的錯覺。
這些宣傳的好處是真的嗎?倒也不算假,但是本質上,這都是運動帶來的好處,並不是「遊泳」所獨有的。黃彥臻醫生介紹,其實家長只需要足不出戶,就能夠通過以下幾種與寶寶簡單的互動,來促進寶寶的神經運動發育——
餵奶後豎抱寶寶使其靠在媽媽的肩上拍嗝以防止吐奶,不扶頭部讓其頭部自然立直片刻,每日4-5次;
寶寶仰臥於床面,在距其雙眼20cm左右處用一顏色鮮豔的玩具球,吸引寶寶雙眼注意後向上下左右緩慢移動玩具,觀察寶寶的眼睛動作;
同樣是仰臥位時,在寶寶左/右側20cm搖晃鈴鐺或撥浪鼓等,觀察寶寶的表情變化或/和頭的轉向;
爸爸媽媽可以輕輕觸摸刺激寶寶全身皮膚,特別是手掌和足底,可2~3次/日,約5~10min/次;
讓寶寶在仰臥位自由「舞動」,爸爸媽媽可輕輕按摩寶寶的雙手,並選擇不同質地小玩具置於寶寶手中;
嬰兒期「肚肚時間」別錯過
還有一種嬰兒運動是美國兒科學會推薦的,它提出了讓嬰兒「Back to sleep,Tummy to play」(躺著睡,趴著玩)的口號,這就是「Tummy time」的由來。「Tummy time」直譯過來是「肚肚時間」,意思就是讓嬰兒「趴著玩」。在寶寶清醒的時候,多讓Ta趴著,肚皮著地活動,這樣對寶寶來說好處多多。
為什麼趴著對嬰兒來說就是一種很好的運動?因為嬰兒在趴玩的過程中,都會自然的嘗試抬頭,肩頸部肌肉能夠得到充分有效的鍛鍊,對於接下來要學習的翻身、爬行和手臂支撐上半身的動作來說都有促進作用。趴玩還能促進脊椎發育,讓孩子將來可以擁有良好身姿。而且「趴玩」對於小寶寶來說要調動全身肌肉,玩一會兒可能就會一頭汗,體能也得到了鍛鍊。而且趴著玩,如果寶寶累了就可以休息,不像遊泳那樣去強迫寶寶不停的運動,運動強度上也比較自由。
寶寶趴玩安全嗎?
只要在柔軟安全的環境中進行,寶寶趴玩的安全指數是很高的。注意不要在剛喝完奶時讓寶寶趴玩就行,最佳時機是剛換完尿布或者從小睡中醒來時。
一次趴玩多久合適?
每次趴玩可持續3-5分鐘,每天2-3次,如果孩子喜歡,時間可以適當延長。如果孩子趴在地上不愛抬頭,那麼「趴玩」就失去了大半的意義,父母可以讓娃趴在自己的肚皮上,然後跟娃互動、說話,吸引娃抬頭,慢慢的孩子就會習慣「趴著抬頭」了。
綜合:成都商報、醫學界兒科頻道 圖片來源:123RF編輯: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