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下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主辦的「第三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之分論壇二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107會議室和騰訊會議同步進行。本場分論壇的主題是「經濟學教學研究如何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
本次論壇由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齊鷹飛教授召集並主持。出席論壇的嘉賓主要有: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小平,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蓋凱程,中央民族大學金融學科導師組組長、北京產業經濟學會副主任馮彥明,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魏龍,上海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院長聶永有,山東理工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紅霞,中央財經大學財稅學院院長白彥鋒,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寇宗來、河南師範大學商學院院長楊玉珍。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主任王一鳴教授和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預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高明作為聯繫人現場參與論壇。論壇圍繞如何培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的經濟學人才、經濟學教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等問題展開。
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齊鷹飛認為,經濟學教學研究如何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當前中國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需要經濟學的教學研究和人才培養適應新形勢的變化,這將有利於更好地配置資源,並對研究資源配置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他認為,如果我們的人才培養和教學研究能對黨和國家資源配置起到一定的作用,就確實能給老百姓帶來福祉,同時,這也是此次論壇所論議題的重要背景。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述。首先,黨和國家需要能夠解決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具體問題的人才,而人才的核心是知識和能力,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西方經濟學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較為完善的體系框架,我們在人才培養中不應完全脫離,而應參考西方的研究範式,進一步學習、斟酌,在此基礎上使之發展的更好。其二,經濟學並不像數學一樣有一套非常嚴密的邏輯,在教學和科研中,既不能脫離學術規範基礎,也不能脫離中國實踐。第三,經濟學研究應首要關注中國的核心問題、重大問題,拋開中國特色的邏輯去發表科研文章,是難以符合黨和國家需要的。最後,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不僅應關注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也應關注學生的思政教育,這不僅涉及培養經濟學人才,而是培養中國人才。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使之學業、人格全面發展,在學習中不斷提升自我,培養出對中國發展能做更好貢獻的人才。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小平認為,作為教師和高校研究人員,如何培養經濟學人才和做怎樣的經濟學研究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教學和研究二者相互聯繫,教師首先要把研究做好,然後再教學。他強調了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強調問題導向。要講好中國故事,首先就是要明確理念,什麼是中國故事,也就是要從我們國家發展實踐中去總結理念、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當中去凝練問題;第二,思想性和科學性兼備,二者同樣重要。我們做研究,思想性很重要,但是要讓故事具有科學性,工具和方法同樣也很重要。第三,服務中國發展實踐,關鍵是提升中國經濟學國際影響力、話語權。雖然我們的國際地位有所提升,但我們的經濟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還要進一步提升,需要在經濟學領域花更大力氣。第四,如何培養中國經濟學人才。要培養一批懂中國、愛中國,具有家國情懷的經濟學人才。培養有能力的經濟學人,要掌握經濟學方法,要能夠利用工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蓋凱程結合他正在撰寫的一篇關於經濟學教學研究與數字經濟發展的文章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數字經濟作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正在以它固有的內在邏輯深度介入和重塑我們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經濟學的使命是解釋和揭示這個內在的邏輯,經濟學研究的範圍、教學的內容都會隨之產生拓展,這也會對我們打造新的學科知識增長點,塑造新的學科形態、專業業態,包括新的人才培養體系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蓋凱程認為,數字經濟的變革對社會經濟形態的重構會催生出新的經濟理論和思想,是一個理論邊界的擴展或突破。他從研究視角、參照系和分析工具三個層面展開論述。首先,從研究視角來看,無論是西方經濟學的偏好、信息,還是政治經濟學裡講的經濟範疇的人格化,都會被賦予新的含義。其次,從理論參照系而言,無論是西方經濟學的均衡、產權理論或者政治經濟學的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或者剩餘價值的生產分配理論,作為衡量市場經濟效益的基本點,數字經濟可能會提出新的要求。智能化、網絡化,網絡協同效應使得傳統的均衡分析和產權範式的理論坐標發生一定程度的偏移。數字經濟分析在經濟學中可能需要尋找一個新的基本面。最後,傳統的分析工具也會面臨一些挑戰。在數字經濟的影響下,在無差異曲線、菲利普斯曲線等曾有助於人們認識在傳統的工業經濟形態下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活動的一般性規律的分析工具將面臨挑戰的同時,數字經濟也可能對宏觀經濟學傳統的分析框架提出一些新的挑戰。如何推動經濟學分析工具創新性發展,並把其納入到當今數字經濟理論邏輯之內,這可能也是數字經濟學對今天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提出的一個時代考題。
中央民族大學金融學科導師組組長、北京產業經濟學會副主任馮彥明認為,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中最急切的問題是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要從癥結上解決問題。首先,他對西方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的依據提出質疑,並由此提出走中國之路所需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其核心或者基礎就是中國的優秀文化。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從根本上就是不同的。只有中國文化真正體現了所謂的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然後,馮彥明結合自身十幾年從事人才引進工作的經驗表示,中國文化本來是沒有學科劃分的,學科劃分是西方文化的產物。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問題,但是一定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的格局。我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創造了很多優秀的文化,一脈相承。最後,他又結合自己的學術經歷指出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就是「經世濟民」。在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中國人把人看成一種生命,而西方人把人看成生物。此外,從教學科研角度來講,我們應該以文化基礎打造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從培養學生的角度來講,應該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人文情懷。
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魏龍提出了從事經濟學教學研究工作的人員應當關注的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學理論的建設和教學研究是我國「四個自信」建設中一個非常大的子項。中國高校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要做更大的努力,才能適應這個時代的需要,才能夠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二是中國經濟學體系的構建應該引起經濟學界深入的思考。他認為,我們原來熟悉的經濟學的教學理論架構體系基本上都是借鑑過來的,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徵程開始的節點,經濟學可以借鑑現代史教育裡提到的「四史」教育,用「四史」把中國現代史教育進行重新構架。不僅要弄清楚經濟學教學當中的細分專業領域的理論體系,還要將經濟學最前沿的一些方法、新的交叉領域探索性地按照不同的層次在經濟學教育當中有所體現。經濟學要學以致用,尤其是要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應用和決策,戰略性的決策諮詢研究在教學體系中應該佔有一定的份額。最後,他還對經濟學教學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對於已經引進的西方技術和理論體系,要避免一知半解、張冠李戴的情況。要將重點放在研究中國作為一個尚未實現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的經濟治理理論、經濟發展理論,及其國家關係理論,這也是中國在未來理論構建過程中要特別關注的事情。二是從事一線教學的老師和學生,應該對中國經濟有深度的了解。應當發揚去基層做調研的經濟學研究傳統,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存在的問題、治理的方式以及我們的治理優勢。否則,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將來無法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的事業。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院長聶永有從了解中國國情和解決中國問題的角度談了經濟學如何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的看法。他認為經濟學教學的重點是引導老師和學生去研究和中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相關的理論,這對營造環境和改變評價體系是非常重要的。聶永有認為學生寫論文更傾向於選擇空泛的、能夠建立數學模型的完美題目他呼籲,參會的各位院長在其所能影響的領域,善待和寬容一些研究現實問題但不太完美的選題。
山東理工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紅霞認為,經濟學教學研究的首要工作應該是幫助我們的學生構建起經濟學的思維範式,以便其踏上社會之後利用經濟學範式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這是我們學科和專業培養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黨和國家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她認為,中國經濟學的人才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和人才培養有機地結合,可以用一些典型的案例去比較兩種制度下政府和市場在我們的經濟發展、特別是社會治理中所起的作用,或者政府和市場對社會治理的貢獻率,這樣可以發現中國治理過程中政府和市場的優長。張紅霞表示,我們不僅可以藉助雙循環大背景下的中國經濟現實,從理論層面解釋政府對中國經濟發展乃至於對國際、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而且可以基於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幾十年的發展經驗、再加上對現在國內大循環主體下政府和市場作用的考察來解釋好基於中國經濟的市場作用。中國和西方經濟理論的構建應該博採眾長。我們可以借鑑西方的先進理念,但也要講好中國自己的經驗,說服西方學者認可我們的理論解釋。
中央財經大學財稅學院院長白彥鋒根據「十四五」規劃的建議稿中「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徵程,要建設新的發展格局「的要求,闡釋新的發展格局就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一種新發展格局。「十四五」發展期間以及中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更高層次的改革開放可能要以吸引高新技術人才作為發展的一個著力點。他以「二戰」後美國從德國引進人才以求本國發展的歷史經驗為例,提出了我國增加人才的兩種途徑:一是吸引國外高技術人才,二是自己培養。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需要經濟學的教學研究培養出適應新時代、新格局的人才。只有關注時代的命題,才不會辜負時代和國家對於我們人才培養的期待。面臨人才培養過程中「三商「教育,如何實現人才的全面發展,新時代對經濟學教學科研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寇宗來認為弄清黨和國家發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麼培養人才,是培養人才基本的範式。我們培養人才首先要明確目標,所培養的人才要具有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他認為,發展經濟學很難去解釋中國經濟的崛起,其原因在於經濟體系本質的複雜性。培養學生不僅要使其掌握現代技術、具備大數據的處理能力,也要對社會體系的複雜性存有敬畏之心,了解社會制度背後的大邏輯。此外,經濟學不應附屬於數學工具之下,要注意很難被量化的重要經濟問題的研究,同時加強經濟史學人才的培養。他認為,好的經濟學分析應當包括模型、理論和統計三個部分,但當前大家對理論的重視程度不足。學術研究需要科學的理論做指導,同時也要儘可能的去做檢驗。
相關閱讀
136所院校·169位校長、院長齊聚北大經濟學院,共商新時代經濟學創新與發展 | 第三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舉辦
樊綱:更加重視「理論假說」的提出——經濟學的學術規範與理論創新 | 第三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雲端對話:新徵程與經濟學創新發展 | 第三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圓桌論壇(一):新發展階段與經濟性創新發展 | 第三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圓桌論壇(二):新發展理念與經濟學創新發展 | 第三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圓桌論壇(三):新發展格局與經濟學創新發展 | 第三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供稿單位:經濟學院科研辦公室
供稿人:廖媛、量子、禾雨
美編:山竹、盒子
原標題:《分論壇(二):經濟學教學研究如何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 | 第三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