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差法是志願填報中很常用的一種方法,特別是分數在省控線附近的考生,從過往的數據來看,使用線差法比位次法更能準確地選擇出自己能去讀的院校。
今天我通過簡單易懂的方式,具體介紹線差法及其如何使用。
一、什麼是線差線差是指目標院校往年的投檔分數與當年相應批次省控線之間的分數差,公式為:某年院校錄取線差=當年最低投檔線分數-當年相應批次省控線。
例如,重慶大學2018年在廣西的投檔線是619分(理工類),2018年廣西本科一批分數線是513分,線差即為106分。
二、為什麼要用線差法?每年高考試卷難度都不一樣,省控線的分數也不一樣,造成各個院校每年錄取的分數也不一樣。
使用線差法,可以使得各年的數據變得有可比性。
三、使用線差法的目的使用線差法,把考生今年的分數折算成前幾年的分數進行分析,經過數據分析,推測出考生今年能上的目標院校。
四、線差法舉例應用小婷是2018年廣西的考生,她的高考成績是510分(理科),2018年廣西本科一批理工類的分數線是513分。
小婷使用線差法定位自己能上的目標院校,步驟如下:
1、 進行等效分換算。
等效分是利用省控線為基準,把考生當年的分數換算成往年分數的一種方式。
小婷18年的高考成績是510分,本科一批的分數線是513分,線差是3分。
廣西17年本科一批理工類的分數線是473分,通過線差值3,換算成等效分為470分。
廣西16年本科一批理工類的分數線是502分,通過線差值3,換算成等效分為499分。
整理一下,小婷的分數通過等效分換算後為:
18年510分
17年470分(等效分)
16年499分(等效分)
為什麼要進行等效分換算呢?
因為每年的分數線都不一樣,不能直接進行套用比較。
2、 選定分數區間,篩選院校。
小婷把自己的分數換算成17、16年的等效分後,再根據同位分取上下浮動20分,以此分數區間來初步篩選院校。
取上下浮動的分數,是因為錄取位次越高或越低的院校,其錄取的位次往往比較穩定,而處在中間錄取位次的院校,其浮動往往比較大。
(至於為什麼我只取20分,主要是受文章篇幅的影響,大家在真正進行志願填報時,可以先從大的幅度分數開始取,例如上下浮動取50分,之後再逐漸縮小範圍)
小婷18年是510分,上下浮動取20分,490-530分。
17年同位分是470分,上下浮動取20分,450-490分。
16年同位分是499分,上下浮動取20分,479-519分。
確定好分數區間後, 先找到17年投檔線分數在450-490這個區間的院校,然後使用相同的方法找到16年投檔線分數在479-519這個區間的院校。
之後把這兩年之中,有重合的院校篩選出來。
比如說A院校在17年出現了,在16年也出現了,那就把A院校篩選出來。
下圖是我經過合併同類項後,篩選出來的院校名單:
圖中是16年投檔分數線在479-519區間,同時17年投檔分數線在450-490這個區間的院校。
篩選出來的這些院校,連續兩年投檔線都是在這個分數區間。
通過這個邏輯,可以預測,在18年的錄取中,這裡面的院校,也會有不少是在這個錄取的區間。
那這個邏輯是否能成立呢?
下面是18年這些院校的錄取情況:
圖中標為淺藍色底的院校,是表示這三年的投檔分數線都是在我們所選取分數範圍內,也就是證明這個邏輯是成立的。
可以看到,通過這種方法,能判斷出院校投檔分數線的變化區間。
而圖中在「18年投檔線」中標為橙色的院校,則是能滿足小婷進行投檔的院校,共17所。
如果取上下浮動的分數區間更大一些的話,所得出能滿足投檔的院校更多。
以上就是使用線差法進行院校定位篩選的應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