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中國人是善於學習的民族,儒家文化是注重學習的文化。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論語》開篇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以成人,學以成賢,學以成聖是儒家一以貫之的傳統。
」
儒家另一部重要的經典《中庸》,對如何通過學習,實現成己成人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富有啟迪,發人深省。
其言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學習可分為五個層次,第一,要廣博的學習;第二,要詳細的詢問;第三,要慎重的思考,第四,要清楚的分辨,第五,要切實的力行。
學習要廣博。人文領域的內涵大都是相通的,你在此處無法理解,在彼處很不經意的一句話,也許就使你霍然開朗。
從哲學觀念上來說,任何一種學說都表達了對宇宙、人生的某種見解,沒有任何一種理論能夠囊括一切,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學習越廣泛,越會有寬廣的視野和開放的胸襟,越能使人安於做更好的自己。
學問學問,有學就有問。只有帶著問題學,學才能見其實。如果泛泛而學,就像囫圇吞棗,難以領會其中的奧妙。
孔子談到君子有九思,其一就是「疑思問」。孔子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身體力行。他青年時學禮有成,被魯君聘請到魯國太廟從事助祭活動。他到了太廟之後,「每事問」。別人笑話他,這個人真的懂禮嗎?孔子卻說:「有疑就問,這就是禮。」
子貢曾經請教孔子,衛國的孔圉為什麼諡號為文呢?孔子說,他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所以諡號為文。
帶著問題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發問為恥,這樣的學習絕對事半功倍。
學習也要與思考相結合。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味學而不思考,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內容,甚至會陷入迷茫。一味空想而不進行實實在在的學習,就像在沙上建塔,疲憊而無所得。
思考也要以學習為基礎,不能陷入空想。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東西,整夜不睡覺,用這些時間來思考,沒有收穫,還不如認認真真的學習。
學習思考之後就要明辨。明辯什麼?明辨是非。儒家思想主要談的是如何建立人與人之間適當的關係,要建立這樣的關係,分辯善惡至關重要。
明白善惡之後,就是篤行的功夫。《中庸》文本在此段文字之前的一句是,「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這個篤行,就是選擇善,終身奉行而不改變。
由此看來,「博學、審問、慎思、明辯」是學的功夫,目的是明辯善惡,學會真誠。用《大學》的話來說,就是「致知」。而「篤行」是習,也就是實踐的功夫。
「篤行」也可理解為兩個部分的實踐功夫,一是成己,使自己成為一個君子;二是成人,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在談完學習的五個層次後,《中庸》繼續發揮:「不學習則已,學習未能掌握絕不肯停止;不請教則已,請教而未能了解絕不肯停止;不思考則已,思考未能領悟絕不能停止;不分辯則已,分辯未能清楚絕不肯停止;不實踐則已,實踐未達完美絕不能停止。」
接著的這句話令人感動,「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別人一次能辦到的,我做一百次也要辦到,別人十次能辦到的,我做一千次也要辦到。如果真能如此,「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再笨的人也能變得聰明;再弱的人也能變得剛強。
成功沒有秘訣,恆心與毅力是關鍵。
孟子曾說:「仁德可以戰勝不仁德,就像水可以滅火一樣。但是如今有一些所謂行仁的人,就像用一杯水去滅一車柴草所燃起的大火;火沒有熄滅,就說水不能夠滅火。這樣的說法是給不仁德最大的放縱,這樣的後果,使起初的一點點仁德也會失去。」
在德行的修養上,不進則退。《中庸》的這段話從正面引導,希望人能夠擇善固執,最終達至善之境。而孟子從反面入手,你不能夠堅持,行仁的程度不夠,就不可能產生良好的效果,這樣就會導致信心動搖,使原有的良心美意也難以保存。
成人成己的君子之路,關鍵還是恆心與毅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