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動力電池產能不足問題凸顯?聽一聽車企怎麼說

2021-01-11 中國網

  如果說,瑞士手錶製造商Swatch、南方黑芝麻糊等企業跨界進入動力電池領域,是為了分得快速發展中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一塊蛋糕;那麼,上汽、戴姆勒等全球車企「戰場」轉向動力電池無疑將大大提高行業整體水平,讓這塊蛋糕更加美味!


  不可否認的是,整車企業往往更懂怎麼用電池。因而,在協同發展的行業大潮流下,整車企業和動力電池企業都要弄清楚的首要問題是:新能源汽車該用怎樣的動力電池?日前,由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動力電池應用分會攜手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聯合開展的「協同·發展——2017』新能源汽車產業探尋之旅」調研活動調研組一行走訪了8家國內知名整車製造企業。來聽聽它們怎麼說!


  問題——高端產能不足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志新在剛剛落幕的「青海鋰產業國際高峰論壇」上表示,到目前為止國內動力電池企業總體的產能可能已經超越了現在新能源整車的需求,但是真正的好電池仍然是供不應求。電池中國網分析認為,除了材料和設備水平、生產工藝以及政策調整等客觀因素的差距之外,國內高端動力電池產能不足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認知不同步。


  201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突破了50萬輛,保有量超過了100萬輛,這兩者在全球的佔比都達到了50%。2017年一季度,中國仍是全球增長最快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排名全球第一。可以說,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爆發遠高於市場預期。「我們電池部的同事每天壓力都非常大,因為在北汽新能源這麼巨大的需求下,供應商即使加班加點生產也還是跟不上。」北汽新能源電池工程部曹桂軍博士說道。


  現實情況是,不少動力電池企業對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認知還是不夠。拿整車研發來說,完整的周期大概是2-4年的時間。因而,整車生產產能至少提前2年布局。而有些動力電池企業只顧著跟政策、擴產能,並沒有認識到整車企業協同發展的重要性,以至於漸漸跟不上整車企業的腳步,產品也進入不了整車企業的視野。


  2、合作模式轉變。


  動力電池和車企的合作由來已久,只是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雙方合作深度和驅動因素不盡相同。


  目前,車企和電池企業正由單純的供需關係轉變為基於市場、商業模式創新等的深度綁定合作。而這往往是一流企業間的強強聯合,高端動力電池產能被綁定,導致市場供應緊俏。另一方面,高端產能的配套應用需要經過一定的驗證周期,因而也會出現短時性的供應不足。


  3、產業發展環境混亂。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遵循淘汰制,弱肉強食。為了生存發展,每個動力電池企業都在不斷地讓自己變得強大,卻忽略了一個健康、公平、可持續的產業生態環境對自己的保護作用。


  調研中,有不少車企反映,國內企業進入新能源汽車產業太容易,而被淘汰的又太少。比如動力電池市場魚龍混雜,企業間惡性競爭頻發,這種情況下不利於形成產業良性發展機制,企業沒法去做高端產品,更談何成功。



  破局——車企需要怎樣的電池


  所謂的高端產能不足,只是個別車企的急缺,或者是某個時段的不足,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它。而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問題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究竟需要怎樣的動力電池?整車企業這麼說!


  1、安全


  任何一次有關電動汽車的安全事故,都可能會導致公眾對動力電池安全性的疑慮進一步加深,也阻礙了電動汽車的發展和普及。隨著我國動力電池產業的深入發展,安全問題會大大減少,但提高動力電池安全性無疑將是全產業鏈企業永久的頭等大事。@長城汽車


  2、實用


  消費者對於新能源汽車最直接的需求就是花錢少一點,續航多一點。提質降價將是目前動力電池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海馬汽車


  3、全生命周期價值


  基於環境保護和原材料緊缺這兩個原因,動力電池肯定是要走回收再利用這條路的。如果動力電池企業能在設計開發的時候就考慮它的全生命周期價值,採用VDA尺寸,標準化的模組、PACK,那麼對於後續的梯次利用和回收都是有好處的。@東風特專



  只是,極具潛力的市場讓動力電池產業的上下遊為之瘋狂,各路資本競相湧入、企業紛紛加速投產。看上去一片繁榮的景象背後,也有無數業內人士心存擔憂——在優質產能方面,未來是否也會出現嚴重的過剩?你認為呢?

相關焦點

  • 車企和電池廠家紛紛組CP 電池企業成香餑餑,車企除自建工廠外還...
    車企布局電池擺脫產能掣肘   在燃油車時代,作為汽車三大核心部件的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其控制權基本掌握在整車企業自己的手中。然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動力電池、電機和電控成為了新的核心硬體,其中,動力電池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布局電池廠掌握一定的動力電池產能,成了車企在電動時代爭奪話語權的又一重要舉措。
  • 中國動力電池產能過剩嚴重,低端產能利用率嚴重不足
    打開APP 中國動力電池產能過剩嚴重,低端產能利用率嚴重不足 前瞻產業研究院 發表於 2020-12-24 16:30:33
  • 2020年龍頭企業新擴建動力電池項目及產能一覽
    這也給處於產業鏈中遊的動力電池帶來了巨大市場。面對更為確定性的增長機會,動力電池廠商加快擴產步伐,進一步提升產能水平,積極搶佔市場份額。因此SMM整理了2020年動力電池廠的新增產能擴建。具體如下:【印尼與韓國LG籤署電動汽車電池投資備忘錄】12月30日,據媒體報導,印尼投資協調委員會宣布,已與LG化學就一項98億美元的電動汽車電池投資協議籤署了諒解備忘錄。
  • 寧德時代陰影下的動力電池生死競賽 中國動力電池龍頭劍指全球
    04 二線電池企業對出路的探索 【1】擁抱車企,互為犄角 一方面,寧德時代受限於產能還吞不下所有車企的訂單,給二線企業留下部分市場。
  • ABEC2019:產業鏈共話動力電池高質量發展之策
    車市降溫、補貼退坡、競爭加劇,隨著行業變革日漸深化,新能源汽車行業高質量、高起點發展趨勢日益凸顯。國內一些動力電池企業為了活下來開始重新回歸3C電池領域或轉向儲能行業,跨界而來的上市公司或收縮投資或直接回歸主業。」據了解,根據國內外車企公布的新能源戰略,包括豐田在內的車企都將推出十款或者二十款新能源汽車,以滿足各個車企的市場需求和國家相應的政策要求。
  • 國內動力電池企業TOP 10出爐,優劣勢詳細對比!
    自2017年電池產業「龍頭老大」的地位被寧德時代搶走之後,比亞迪開始奮起直追,僅憑一家企業對動力電池的需求,顯然無法與面向所有車企提供配套的寧德時代相比,為了改變動力電池自產自銷的發展現狀,走出舒適圈進入更廣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2018年,比亞迪與多家主機廠建立了戰略合作的強關聯,董事長王傳福也曾對媒體表示,計劃將比亞迪電池業務拆分出來,獨立融資上市。
  • 寧德時代陰影下的動力電池生死競賽
    04二線電池企業對出路的探索【1】擁抱車企,互為犄角一方面,寧德時代受限於產能還吞不下所有車企的訂單,給二線企業留下部分市場。另一方面,現代、豐田、大眾等外資車企加快了中國市場的車型導入,這於二線企業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於是乎紛紛主動出擊,綁定車企,佔據一席之地。有人可能會問,二線動力電池企業的家底一般,技術水平不如一線,外資車企能看上嗎?
  • 深度報告:動力電池未來幾何?
    寧德時代憑藉其領先的產品性能,不僅在中國勢頭強勁,也順利打開了海外市場,與包括寶馬、沃爾沃、本田、現代、豐田、大眾、捷豹路虎、標緻雪鐵龍、戴姆勒等國際車企達成了合作。寧德計劃於德國圖林根州建設的生產研發基地於 2019 年 10 月正式開工,該基地未來將用於開展動力電池的生產和研發,預計 2022 年可實現 14GWh 的電池產能, 幫助公司進一步提高歐洲市場的銷售。
  • 車企紛紛吹捧的動力電池「摻矽補鋰」到底是啥?
    其實,這兩個月「摻矽補鋰」這個技術在頻繁在車企、電池企業甚至央視新聞報導中出現,只是提法不同:去年12月8日,央視《經濟半小時》中提到天目先導的納米矽負極技術;2021年1月8日,國軒高科發布了一款210Wh/kg的磷酸鐵鋰電池,採用的也是摻矽補鋰技術;1月9日,蔚來發布的ET7聲稱採用了預鋰化、矽碳負極技術;以及智己汽車的摻矽補鋰。
  • 新能源車的動力電池回收是個偽風口?
    編者按:本文來自「車東西」,作者:旭陽。36氪經授權轉載。中汽協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41.2萬輛,同比增長111.6%。與此同時,配套的動力電池產能約為91.87GWh,動力電池出貨量22.86GWh。
  • 新能源汽車行業專題報告:動力電池,未來幾何
    由於新能源汽車和傳統汽車最大的不同就是用電機、電池,包括電控部分來代替傳統車的發動機,在產業鏈上兩者具有結構性的差異,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在傳統產業鏈的基礎上增加了電池行業(包括上遊的資源開發)以及電機、電控系統。工作原理的差異性導致電池行業重要性凸顯。電動汽車與傳統燃油車動力來源方式的不同,電池系統是電動汽車性能的關鍵。
  • 寧德時代與LG化學,誰是新的動力電池王者?
    「動力電池企業打入車企的供應鏈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2~3年的布局,通常車企選定供應商後,不會再輕易更換。」動力電池企業內部人士李琳(化名)對「探客Tanker」表示,在她看來,前述的歐洲車企及特斯拉已經是LG化學的「鐵盤」,在未來幾年內不會有較大變數。在電池業務大顯身手的當下,LG化學乘勝追擊。
  • 超80%車企產能過剩,他們接下來該怎麼做?
    不過,鎂光燈之下,大家或許不曾關注到產能過剩這一問題。實際上,市場的急劇變化,導致整個車市增速放緩,加上資源向頭部車企集中,使得產能過剩問題爆發,已經成為部分車企要面臨的一個不小的危機了。具體到車企層面,產能利用率超100%的車企為數不多,主要是豐田、本田、寶馬、奔馳以及日產這些品牌旗下的合資車企;產能利用率在80%—100%之間的車企也不多,包括一汽-大眾、上汽大眾、上汽通用等企業;產能利用率集中在60%—80%之間的為一線自主品牌,諸如上汽乘用車、吉利集團、長城汽車、上汽通用五菱以及奇瑞汽車等;產能利用率低於40%
  • 三一道依茨動力車型怎麼樣,聽一聽第一批用戶陳戰賓怎麼說
    三一道依茨動力車型怎麼樣,聽一聽第一批用戶陳戰賓怎麼說   自從三一道依茨動力新車即將要發布的消息曝出後,大家對三一道依茨動力的車型充滿好奇,也想要了解這一全新發動機的動力究竟如何
  • 【高工鋰電·聚焦】LG化學動力電池市場再下一城 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如何翻身?
    LG化學發言人表示:「奇瑞將有數千輛電動車會使用我們的電池,這也進一步鞏固了我們在中國市場的地位。」  而這已是LG在短短四個月內籤獲的第三家國內車企訂單。8月17日,LG化學稱,將為長城汽車自2017年起批量生產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車型提供電池。
  • 辛學喆:到2023年,LG化學動力電池產能將達250GWh
    「目前,LG化學動力電池總產能為130GWh,2023年包括圓柱電池在內的產能將擴大至250GWh」,LG化學全球執行長辛學喆(Hak Cheol SHIN)在2020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上透露,同時,他還預測認為,以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為主的新能源車市場,將從2020年的480萬輛增長到
  • 一則傳聞,動力電池巨頭市值直接蒸發400億!公司回應來了
    中國證券報消息,今日(9月7日),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因一則汽車起火的消息,被推上風口浪尖。根據網絡爆料,「廣汽新能源AionS配套的寧德時代811電池組頻繁出現燒車問題」,更有消息稱,「寧德時代已基本否定811型三元鋰電池路線」。
  • 中國動力電池企業代表 遠景AESC成為全球Tier1
    能具備為全球車企配套動力電池的企業依然屈指可數此外,日本日經社年初報導稱,2020年起三菱歐藍德PHEV車型將採購遠景AESC電池。    除此之外,儘管有多家中國動力電池企業也都已經與跨國車企進行談判或者已經獲得定點,但由於還沒有真正實質性批量化供貨,因此,並沒有進入Tier 1名單中。
  • LG化學與SKI在美糾紛威脅大眾、福特利益 兩車企忙替SKI喊話
    2019年3月,SKI在美國第一座動力電池工廠在喬治亞州啟動建設,工廠投資規模為16.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8.02億元),規劃年產能9.8GWh,預計2022年建成投產。據悉,第一座工廠主要為大眾汽車在田納西州的電動汽車生產基地提供配套。
  • 出行領域7月大事件:車企扎堆布局動力電池;特斯拉工廠落地上海
    據億歐汽車不完全統計,在過去一個月(7月1日—7月31日)裡,多家車企都在電池領域發力,三家傳統車企不約而同的選擇與電池廠商合作成立公司,專注研發和生產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系統。月初,東風汽車與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合作成立電池公司;7月19日,廣州汽車集團也與寧德時代在廣州共同出資設立時代廣汽動力電池有限公司和廣汽時代動力電池系統有限公司。長安汽車也與比亞迪在深圳籤署戰略了合作協議,將聯合設立以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銷售為主營業務的合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