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聯合舉辦了《2018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發布會暨「中國減少食物浪費聯盟」籌備研討會。活動旨在聯合多方對話形成減少食物浪費社會共識,構建「減少食物浪費聯盟」,共同為減少食物浪費出謀劃策。活動得到中華環保聯合會的支持。
《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展示了項目組歷經兩年對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薩四個代表性城市366家餐館進行的實地調研結果,並對其中的浪費原因、產生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調研發現,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93克/人/餐,浪費率為11.7%,人均食物浪費量因城市、餐館類型、就餐目的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顯著差異,但城市餐飲浪費人均浪費量不容樂觀,總量驚人。初步測算,2015年我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上食物浪費量在1700至1800萬噸,相當於3000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其中,大型餐館、遊客群體、中小學群體、公務聚餐等是餐飲食物浪費的「重災區」。減少食物浪費需要政府、消費者、行業組織、餐飲行業等多部門主體的共同努力和行動。
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葛全勝所長說:「此次與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合作,將科學成果轉化為面向各界的科學性與可讀性兼具的報告——《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向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講清楚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及其背後的影響,告訴我們該如何行動,喚醒更多人對食物浪費行為的正確認識,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首席代表盧思騁談及食物浪費對環境的影響,他說,全球現有農業生產使用了70%的淡水資源、33%的土地和30%的能源,排放了20%的溫室氣體,以及隨之帶來了對水、土壤和空氣的汙染、對森林等自然棲息地的轉化和毀壞、生物多樣性的銳減等全球性環境問題。但用這樣的環境代價生產出來的食物,卻有大量在餐桌上給浪費掉了。
世界自然基金會市場項目主任金鐘浩表示,通過這個報告,世界自然基金會願意與社會各界一道,形成共識,採取聯合行動,減少食物浪費和損失,使我們的消費和生產能夠限定在一個地球的生態承載能力範圍之內,共同創造人類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未來。
報告摘要
食物浪費日益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食物浪費不僅僅意味著食物本身的浪費,更意味著生產這些食物所投入的水、土地、能源以及其他生產資料的無效消耗,以及由此導致的環境汙染和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不斷推進,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食物浪費問題日益凸顯,在餐飲領域的食物浪費問題尤為突出。我國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基礎弱、底子薄,當前社會這種揮霍式的食物消費及其所帶來的資源環境壓力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
本報告重點從消費者視角,即通常所謂的「餐桌浪費」視角,對我國城市餐飲消費領域(包括餐館和學校食堂)的食物浪費現象開展研究和分析。報告數據來源於項目組2015 年在北京、上海、成都、拉薩4 座城市進行的大樣本實地調研,通過食物稱重、問卷調查、人員訪談等多種調查方式,對我國城市餐飲業的食物浪費現狀、驅動因素等進行深入分析,報告研究發現:
對四個城市(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薩)餐飲業調查的統計結果顯示,人均食物浪費量約為每餐每人93 克,浪費率為12%。人均食物浪費量因城市、餐館類型、就餐目的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顯著差異。
中小學校園食物浪費問題值得關注。調研結果顯示:某大型城市中小學生的食物浪費量明顯高於城市餐飲業的平均水平。各種供餐方式中,盒飯食物浪費最為嚴重,浪費量高達每餐每人216 克,約佔食物供應量的1/3。學生對校園餐飲的滿意度較低,良好飲食習慣和食育教育的缺失是造成食物浪費的主要原因。
在我國糧食供需緊平衡的時代背景下,食物浪費問題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威脅;除此之外,食物浪費對居民健康和社會風氣也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更為嚴重的是,食物浪費意味著土地和水等資源的無效投入和溫室氣體的無序排放。
解決目前我國突出存在的食物浪費問題,實現食物的理性消費,要從各利益相關主體出發,多管齊下,加強制定遏制食物浪費的政策措施、制定多方行動方案、提升公眾消費理念,共同推動食物消費模式向「安全、健康、合理、綠色」的可持續模式轉變。
本研究報告表明,我國城市餐飲業食物浪費問題非常嚴重,也具有一定的複雜性,迫切需要社會各方提高對餐飲食物浪費的關注,從民眾到餐飲企業和政府相關部門需要攜手合作,切實減少食物浪費,逐步樹立並踐行綠色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