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收到LUCY的文件已經好幾個月了。這期間也曾嘗試從防水透氣材質本身的原理以及工藝的角度寫一些東西,但到最後,發現很難下筆。回想原因,一是因為自己作為非專業人員的接觸面和知識儲備十分有限,硬要從這個角度去寫的話不可避免大量的複製現成知識;二是在我個人的角度,總覺得單純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似乎會陷入「屠龍之技」的尷尬。
一拖就是好久,弄的LUCY正式回信不理我了。每上8264,實在是手腳冰涼虛汗滾滾,只能硬起頭皮交這樣一篇東西湊數,否則不好混了。
首先要澄清的,是角度的問題。在我心裡,裝備愛好者始終有3個角度是可以選擇的:
1是發燒友的角度:這個角度不必鑽牛角尖,最大的樂趣在於親身驗證成品裝備的優缺點,享受擁有一流產品的樂趣。簡單的講,發燒友的樂趣單純的來自於裝備本身。
2是生產技術人員或研發人員的角度:這個角度可能需要十分深入的鑽到各個細節中去。不論那類產品,這樣的人都是既要有點的深度又要有面的廣度。非但要具備關於材質及工藝的正確知識、了解儘可能多的材質、工藝特性,還要能夠把握各種材質與工藝結合成成品後的實用效果。如果他夠好,他還要關注用戶的需求和熟悉環境的要求。這實在是一件難事,而他們也才有資格被稱為「專家」。愛水電老兄所展現的令我嘆服的T字型(深度與廣度兼備)知識結構,令我在心中將他視為準專家一級。
3是中間人的角度:中間人類似於灰騎士、風間忍、飛鷹老兄和半袋餅乾那樣的人。對於市場上的裝備,他們首先關注的是能夠用在什麼地方,而不一定是這個東西的科技含量有多麼高,材質本身有多麼優秀。當然,這就需要將廣泛的專業知識面和豐富的應用經驗相結合,這樣的人是消費者與生產商的中間人,一方面他幫助消費者選擇,一方面他幫助生產商改進。
我的角度是是什麼,在這篇文裡可能不太清晰。實際上我現在還不知道自己要說什麼,大家不妨看看再說。
其次要澄清的是內容的問題。在這篇文章裡,我盡力確保數據的正確性。至於結論性的文字,我並不能保證那一定是對的,希望大家能夠提出更多的觀點才好。基於知識面和環境的問題,文中可能很難有所謂的權威結論。引用的一些學術論文我會一一標明。由於主題是防水透氣性能,因此本文的評價可能忽略了耐水洗性、加工難易度方面的問題,在實際產品的生產和運用中,不能因為本文的比較而以偏蓋全,忽略了其他的實用要素。最後,文中所有的「透氣」均指「透溼」,為了方便打字:)
正文
定義:
防水透氣功能,幾乎已經成為戶外運動愛好者最為關注的一項功能。而關於這個功能的指標及實用評價,往往也成為選購產品的一項重要依據。究竟怎樣理解「防水透氣」這個詞組呢?
防水透氣,妙就妙在將矛盾放在一起去追求。對矛盾的追求註定就是沒有100分的,但誰也不能肯定我們不能做到99。999,這就是它的意義所在。從理論角度來定義的話,防水至少能夠勝任一般的雨天(2000MM水柱,中雨),而透氣至少符合日常活動要求(2500G/平米/24小時,典型辦公室活動的蒸發速率)的面料可以被稱為防水透氣。
上述定義參考《印染》2004年4月號《防水透溼織物及其加工技術》,作者:權衡
防水透氣織物的發展與類型(依據防水透氣原理分類):
高密度(及超高密度)織物類:高密度織物是防水透氣面料的最早出現形式。最早應用於市場的防水透溼織物是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由英國雪萊(SHIRLEY)研究所研製的文泰爾(VENTILE)全棉布。這是一種採用100%埃及長絨棉以高密度製成的織物。在幹態時汗氣通過親水纖維經由紗線空隙排出,而在溼態時棉纖維吸水引起紗線膨脹,使空隙縮小3倍,從而實現短時防水。VENTILE的性能根據目前的要求而言是比較差的,並且在溼水後變得較硬且重。但它對防水透氣這一矛盾首次進行調和並取得了能在實用中發揮效果的成果,同時也奠定緊密型織物這一大類防水透氣織物的基礎。在這一類織物的發展上,混紡、新型化纖、撥水塗層、矽處理和膠囊處理的應用都帶了更為優質的產品。但本質上,他們都是通過對纖維或紗線間空隙的控制來實現防水與透氣。目前,高密度織物型防水透氣面料最好的整理工藝是NextecAppliCATions公司的EPIC。這種整理工藝通過用聚合物將每條纖維獨立包裹成膠囊並進行高密紡織來實現防水,而透氣則依然通過細微的空隙實現。Nextec的這種工藝還可應用在其他織物上使其實現持久防水的效果。
從發展角度來看,高密度織物不需進行塗層或覆膜,伴隨新型纖維的出現和整理技術的進步,其前景依然可觀。
EPIC 截面
100%棉的VENTILE面料儘管有諸多缺點,但它幹時的舒適性較佳、沒有靜電同時兼有一定防水能力的特點至今依然適合用於休閒服、飛行服等服裝的製造,並且價格高昂。這套VENTILE休閒獵裝零售價高達1395美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