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電影常常是多層次多維度的,有表層含義也有深層隱喻,有明線也有暗線,有製作人的初衷理解也有大眾多維度的思考,《千與千尋》這部宮崎駿的大成之作,十八年後依然能夠激起我們內心的某些情懷,重溫經典,也許那裡面還有許多我們心裡想要言說而又沒有言說出來的欲望和情感。
從自我成長的角度來看,《千與千尋》也可以說是獻給我們成年人如何進入社會規則的教科片,
在《千與千尋》裡,從進油屋之前的「千尋」到在油屋裡工作的「千」再到救出父母的「千尋」 ,名字還是原來的名字,而千尋已經不是原來的千尋:
1.原初的「千尋」
「千尋」是女孩的本名,來自於父母的授予,可以說是女孩身份的來處,未進油屋神秘世界之前,面臨轉學搬家的千尋,一臉的無奈和不情願,同學送的離別花束即將凋落,千尋的反應也是擔心和失落,甚至看到新學校也是一副排斥的表情,成長總是離不開告別,如何面對新的開始,這樣的開頭也成為整部電影千尋成長自己的背景基調。
2.新名字「千」
進入成人規則世界必經的歷練,「千」是千尋進入油屋開始新工作的名字,油屋在電影中表面上是為各路神仙提供洗浴服務的商業場所,實際就像是我們的成人社會。千尋被剝奪原名、賦予新名時,只有十歲。之所以這麼早就要工作,是因為爸媽在進入油屋的神秘世界後因貪吃和冒犯變成了豬。為了自己不變成動物,以期保留拯救爸媽的可能,籤約時,湯婆婆抓走了「荻野千尋」的其他三個字,只留下「千」作簡稱,她靠奪走名字控制人。名字的轉換代表著身份的轉換,類似於盧梭講的「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
成為「社會人」就意味著要學習社會規則,幸運的是千尋在進入社會之前遇到了白龍,鍋爐爺爺,小玲,他們潛在的成為千尋進入社會的啟蒙導師,教授千尋如何進入社會爭取工作(白龍),面對工作必須具備的責任和擔當(鍋爐爺爺),學會知遇之恩,沒有人是應該幫助你的(小玲),善良的人總是有人庇佑,在學習社會規則的歷練中,面對無臉人的物慾誘惑,千尋沒有因為社會化的過程而迷失自己。
依然保有那份人性的本真,反而獲得無臉男的幫助,勇敢的拯救了被汙染的河神,又再次獲得寶貴的救命藥丸,經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驗,千尋終於踏上了有去無回的通往成長之路的火車,一路上無臉男,湯婆婆的巨嬰,烏鴉,都像是千尋成長路上必須面對的自己不同人格面,無臉男的迷失縱慾孤獨,巨嬰的依賴到獨立工作,在錢婆婆哪裡都得到了歸宿和成長。「錢」婆婆這個名字也是一個隱喻,一個人是否能適應社會規則。掙錢的能力就是一個標誌,所以當千尋歷盡各種考驗,具備工作掙錢的能力時,才是她能夠去見錢婆婆的時機。
3.「千尋」的回歸
當一個人有能力進入規則,也就意味著她能夠穿越對父母的依賴,抵達對社會規則更穩固的依賴,發展更加獨立成熟的自己,構建屬於自己的新身份,經歷過「千」再到「千尋」,此「千尋」已非彼「千尋」,當千尋自己有身份的時候才能夠幫助白龍找回他的身份,這個結尾也是水到渠成了。
所以結尾,雖然千尋還是拉著媽媽的胳膊,跟在爸爸後面走出秘境,但此時千尋心中的父母和之前心中的父母已然不一樣了,相信父母還是之前的父母,變化的已經是千尋看待父母的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