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千與千尋》這部電影完成時,我第一次覺得很驕傲。對孩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坐上電車展開充滿期待的旅程。」 ——宮崎駿
對於很多人而言,宮崎駿幾乎是他們童年不可或缺的人物。這位偉大的漫畫家用不朽的想像力,將一個個鮮活的動畫形象搬上銀幕,講述了一幕幕治癒人心的童話故事。《千與千尋》正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故事之一。
2001年,該片在日本上映,先後獲得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香港電影金像獎、法國凱撒獎、安妮獎以及奧斯卡金像獎,在日本國內更是創下空前的304億日元票房,超越了1997年的電影《鐵達尼號》,成為日本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
今天,這部動畫電影終於在面市18年後登陸內地,讓已為人父母的「孩子們」重溫經典。
這部影片將上映的消息一出,就引起不小的轟動。一組中文版海報備受熱議,周冬雨、井柏然、彭昱暢、王琳和田壯壯的中文配音陣容令人充滿期待,宮崎駿老爺爺充滿童趣的親筆信函更是被網友爭相轉發。首映日近三成的排片佔比,顯示了觀眾高漲的觀影熱情。
電影的故事其實很簡單。千尋一家誤入神秘世界,父母因為貪吃變成豬,千尋不得不獨立面對一切,如何生存,如何拯救父母,如何挽救受傷的好友白龍,構建起了電影劇情的脈絡。
面對一個自己未曾經歷過的神秘世界,柔弱的千尋從最初的無助到最後的獨立,宮崎駿藉此勾勒出一段生而為人成長蛻變的歷程。
宮崎駿稱,《千與千尋》中有兩個可以用來象徵全篇的鏡頭,「一個是開篇,坐在車子後座的千尋還是一個脆弱的小女孩;另一幕是結尾,經過種種磨礪千尋已經充滿生氣的面對整個世界。這就是千尋性格發展的兩個特寫。」
「千尋故事的靈感始於我朋友10歲的女兒,夏天她常會到山中的小屋來拜訪我。我發現市面上還沒有為她這個年齡段孩子準備的電影,我希望可以為她和她同年齡的孩子做一部電影。」 宮崎駿在巴黎首映禮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這部作品的創作初衷。為此,他時常觀察10歲孩子的言行來豐富千尋的形象。
《千與千尋》的主人公荻野千尋設定為一個10歲的小學生形象。相比較宮崎駿其他的作品,千尋是一個相對平凡的人物,她膽小、嬌弱、依賴性強、愛哭鼻子,而且笨手笨腳,還總是摔倒。
「我要讓每個同齡女孩,都從千尋那兒看到自己。她不是一個漂亮的小可人兒,也沒有特別吸引人之處,她怯懦的性格,沒精打採的神態,甚至惹人生厭。最初創作這角色時,我還真有點替她憂心呢,但到故事將近完結時,我卻深信她會成為一個討人喜歡的角色。」宮崎駿說。
在日本,1987年以後生的一批小孩,因考試不發排行榜成績,奉行寬鬆的教育方式,被叫做「寬鬆世代」。 宮崎駿畫的就是這一代孩子的形象,因為寬鬆所以變得遲鈍、嬌弱,愛哭又笨。
這樣的笨蛋千尋被爸媽帶著穿越了隧道,他們未經允許偷吃了另一個世界的食物,變成了豬。
她嚇得兩腿發軟,張皇失措時遇到了第一個朋友白龍,這是她離開父母后遇到的第一個人。白龍給的東西千尋不敢吃,當她發現自己變得透明的時候,才第一次接受了陌生人的幫助,學會了信任。
按照白龍的指示,她找到鍋爐爺爺,看見一顆小煤灰被煤塊壓倒,出於好心,她搬起煤塊卻很猶豫,準備放下的時候,鍋爐爺爺說:「要幫就要幫到底。」
其他小煤灰紛紛效仿,假裝自己被煤塊壓倒,博取千尋的同情和幫助。
「你不要因為一時高興,就把別人的工作做了,不工作的話,他們的魔法會消失。」
這句話是不會同樣適用於剛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幫助別人也有可能使他們產生依賴和惰性,剝奪他們自立的權利。
接下來的情節,也特別像一場千尋的職場奮鬥史。瑟瑟發抖的千尋強烈要求留下來工作,湯婆婆給了她一紙「合同」,這樣的畫面像極了現實生活中簽約工作的場景。
湯屋的規則是,不工作就會被變成動物。因此,工作是千尋為了生存必須要做的。這個隱喻也與當時的日本社會現實相關聯,那時的日本有很多不工作的人整日宅在家裡啃老,無所事事,惰性十足。
「我們生活在一個娛樂泛濫的社會。成年人追求不斷的娛樂,以填補心靈的空虛,這同時反映在孩童身上,過分的娛樂使他們的知覺淡化了,天賦的創造力減退了。我們的電影創作,就是要刺激那些麻木的知覺,喚醒那些沉睡了的創造力。我相信一出用心製作的電影,將是孩子借鑑的好對象。」宮崎駿說。
影片告誡年輕人,工作以後沒有人會把你當孩子照顧,你必須承擔自己的責任。
惡臭的腐臭神走進湯屋,所有人都離得遠遠的,千尋被派去幹活,終於通過自己的真誠和任勞任怨獲得了大家的尊重。
當然也會遇到不同的誘惑,置身各種複雜的環境。
白龍告訴千尋,「就算再辛苦也要忍耐等待機會,為了在這裡生存下去,你只能這樣。」
這個柔弱、笨拙的小女孩被這個世界殘酷的規則折磨得幾近崩潰,她在探望變成豬的父母后,蹲在草叢嚎啕大哭,令人心碎不已……
學會對他人的幫助表示感恩,學會獨立承擔責任,學會不以自己為中心, 這樣的成長正是無數次隱忍的淚水換來的。
初次去找鍋爐爺爺,千尋是這樣子的,後來是摔下去的.....
後來去找鍋爐爺爺是這樣子的......
當然,殘酷的世界裡也總有溫暖的時刻。像袒護千尋不被發現的小玲,嘴硬心軟的鍋爐爺爺,還有從最初就守護千尋總是給她很多指導的白龍……獨自前行的路途中也會收穫很多朋友,他們是這個世界裡的一點溫存,在寒冷的深夜總能慰藉人心。
當千尋乘上海上列車的時候,已經不再是那個畏手畏腳的小女孩了。她學會了獨立生存,她拯救了白龍,她找回了父母,也救了自己。
走過成長之路的不只有千尋。被湯婆婆寵溺無邊的大寶寶變得有同理心,用金子換取一切的無臉男最終找到了歸宿,他們一同踏上了海上列車,被向善的力量所指引。
這是一場找回自我的旅行。電影中白龍、千尋父母、湯鳥、腐臭神,將他們的經歷重合,成為了電影「迷失-尋找-回歸」的主題。
影片最初就提出了「不要忘記你原來的名字,不然就永遠回不去」這一神秘世界的規則。小千是湯婆婆給千尋的名字,「千與千尋」的題目也正是認識自我不忘初心的體現。
結尾,千尋離開湯屋的時候,白龍告訴她不要回頭。
面對向自己揮手的父母,千尋覺得此前的一切像是一場夢。千尋終於沒有回頭,因為即使一切歸零,那些來之不易的愛與成長都會永遠與她同在。
有影評人提及,這部影片的偉大在於,童年看是第一個故事,青年看是另一個故事,中年看還會有第三個故事。千尋的自我成長只是這麼多故事中的一種解讀,你的故事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