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詩歌史上有兩個合稱「李杜」的詩人組合,一個是李白和杜甫,一個李商隱和杜牧。為了有所區別,李商隱和杜牧又被稱為「小李杜」。如果我們熟讀四人的詩集,就會有一種感覺,大李杜憂國憂民沒愛情,小李杜個個都是情場高手。
首先說李商隱。李商隱的愛情詩寫得最好,他的絕大多數愛情詩要麼沒有題目要麼直接以詩中簡單的兩個字為題目,所以又叫無題詩,成為李商隱的獨特標籤。李商隱之所以不寫題目或閃爍其詞,據後人考證是因為他的愛情都不符合常情,不能光明正大地說。
李商隱的初戀發生在道觀裡。李商隱年輕時到玉陽山的靈都觀遊覽,偶遇在這裡隨公主修行的一名宮女宋華陽,二人一見鍾情,乾柴烈火,雙雙墜入情網,甚至還有了愛情的結晶。結果東窗事發,公主震怒,李商隱被驅趕下山,而華陽姑娘被遣返深宮,從此再無緣相見。多情的李商隱寫下斷腸詩: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道觀乃清修之地,這樣的情事自然不能明說。直到晚年,李商隱還對這段戀情念念不忘: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23歲那年,李商隱進京趕考,途經洛陽,住在堂兄李讓山家中。一天,李讓山在高聲朗誦李商隱的詩歌《燕臺》,被鄰居家的富商之女柳枝聽到。柳枝姑娘17歲,卻是一位才女,能彈琴吹簫譜曲,對詩歌也有很高的鑑賞能力。聽到如此情深意長的愛情詩,驚問這是誰寫的。李讓山回答,是我堂弟李義山所作。義山是李商隱的字。柳枝頓生愛慕之心,撕下自己的一角衣帶,請李讓山轉贈李商隱。第二天,李商隱來到柳枝家的裡巷,柳枝梳著雙髻,站在門前,對李商隱說:「三天後焚香以待,請郎君過訪。」兩人開始了秘密約會。
可柳枝出身富貴之家,李商隱當時只是個窮小子。李商隱到長安赴考不久,柳枝被迫嫁給關東的一位地方長官為妾。李商隱知道後,傷心欲絕,一口氣寫下了五首《柳枝詩》。其中有「同時不同類,那復更相思」「錦鱗與繡羽,水陸有傷殘」等句,哀嘆自己與柳枝的出身懸殊,好像一個在天上,一個在水下,不是同類人。
在經過兩度感情挫折後,李商隱終於迎來了一次圓滿的姻緣,迎娶了王侯之女王氏。李商隱深愛著妻子,兩人一起伴著晨露採擷香草,一起伴著清風觀賞夕陽,朝朝暮暮,暮暮朝朝。有一次李商隱到四川出差,在一個秋雨之夜,因為思念愛妻,還寫過一首纏綿悱惻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可惜好景不長,愛妻早逝,讓李商隱的愛情再次以悲劇結束,頃刻間日月無光,萬物無彩,李商隱徹底心灰意冷,泣血成詩: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李商隱兒女情長,杜牧則放浪形骸。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孫,博通經史,政治才華出眾,還曾經專門研究《孫子兵法》,寫下13篇非常有見地的註解。有一次杜牧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採用,大獲成功。
然而時間的指針已經撥到了晚唐時分,跌跌撞撞的大唐盛世,終究還是走到了日薄西山。杜牧的雄心壯志沒有機會施展。生不逢時的杜牧只得借男歡女愛來排解滿腔的鬱悶與憤懣。杜牧自嘲說: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實際上,杜牧只在揚州呆了兩年。不過在這兩年間,他確實多與青樓女子交往。後來杜牧調任長安,離開揚州的時候,還為一位歌妓寫了一首《贈別》詩: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杜牧與張好好的故事廣為流傳。杜牧在江西幕府時,有一次到一位官員家中做客,在宴席上與歌妓張好好相識,兩人一見傾心,情投意合。不過,此時的張好好早已被官員的弟弟看中,不久即被納為妾,與杜牧音信隔絕。杜牧赴長安任職監察御史,分司東都,也就是實際的辦公地點在當時的東都洛陽。在洛陽,杜牧卻意外地與張好好重逢。僅僅過了六年,當年風姿綽約的張好好,已容顏不再,被丈夫拋棄,淪為在東城賣酒的「當壚」之女。杜牧唏噓不已,寫下著名的《張好好詩》,以濃筆重彩,追憶了初相識時在宴席上張好好初吐清韻、名聲震座的美好一幕,祭奠自己凋零的愛情。
杜牧還有一次十年之約的撩妹經歷。有一次杜牧到湖州遊覽,湖州刺史崔君為杜牧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遊船會,引來當地民眾紛紛觀看。在人群中,杜牧看中一位美麗的少女,但是當年少女只有十來歲。杜牧便將少女及其母親喚至船中,許下聘禮,約定十年之期,十年之內杜牧來迎娶少女,十年不來,少女可隨意另嫁。可等杜牧在宦海沉浮,連續三次上書終於出任湖州刺史的時候,已經是十四年之後的事了。來到湖州,杜牧發現當年的少女已嫁人三年,成了三個孩子的媽。杜牧無奈,嘆息一聲,一首《嘆花》由此誕生:
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
從「小李杜」李商隱和杜牧的情史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可悲的事實,杜牧風流韻事中的青樓歌妓、風塵名妓、百姓之女,這些處於社會底層的女性,完全無法掌握自己的情感和命運,即使李商隱愛情中的公主侍女、富商之女、王侯之女,也無法主宰自己的婚姻。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男女平等,戀愛自由,更應該對愛情報以虔誠的態度,如果將婚姻視作一種工具,一種交易,甚至依靠出賣色相攫取利益,那是對時代的褻瀆。韶華易逝,人生短暫,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