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某學校一張家委會名單引起軒然大波,裡面成員身份特殊,非富即貴,可以看出是當初是經過老師精心篩選、有意為之。學校如此重視地給這些家長&34;的名義,不知是為了把學校班級建設地更好,還是以此為名更好地照顧這些家長的學生?很難想像在這樣班級的普通孩子又能否享受到平等對待?
80、90年代出生的人讀書階段班級裡幾乎沒有家委會,那時候通訊方式簡單,老師有意見和家長交換就通過電話聯繫或家訪,這樣既拉近了家長和老師的距離,也讓老師把班級孩子情況了解地更清楚,從而針對性地教學或進行心理輔導,那時候雖然老師有時生氣會體罰學生,但是家長和孩子都很服氣並理解,覺得老師這是責任感的體現。
大約從2000年以後開始,「家委會」之風越演越烈,每個班級成立之初就會選擇6-8個家長成立這樣的組織,其主要工作是協助老師採買班級物資、發通知、參與學校活動等,不少家庭為了孩子進學校能享受特殊照顧,紛紛擠破腦袋想往裡鑽,不乏有的請客送禮,用「糖衣炮彈」方式誘惑老師。可見,家委會成了滋生敗類的土壤,完全背離其成立的本身意義。
每到中國傳統節日或是一年一度教師節,總會看見家長群有人倡議集體出資給教師置辦禮物,而此人往往是家委會成員。在這些人的鼓吹下,整個家長群乃至班級被搞得烏煙瘴氣,原本大家發自內心自願表達意思的節日就這樣被這些人裹挾為必須參與,同時還給他們落下個好名聲——尊重愛戴老師的帶頭人。不少家長其實想反抗這種形式主義的,可怕孩子在班上被「穿小鞋」,也不得不違背意志隨波逐流,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最嚴重的是老師們,原本當初加入這個行業是為了當辛勤園丁,為了孩子的未來、祖國的希望,逐漸地也被帶偏了,坐享其成享受著家長的「敬奉」,享受著教師地位所帶來的歡愉,完全忘記了「傳業授道解惑」的初衷。有的教師甚至忘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上課逗孩子樂一樂,放學後「釘」著家長教學生,都不知道誰才是真正的教育者。
儘管網絡上爆出不少關於「家委會」的醜聞,然而部分學校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其瘋長。不得不承認,部分家長資源豐富,給學校帶來了資金項目扶持,有的也帶來了前沿的優惠政策,這些讓學校高管們捨不得放棄「家委會」這塊肥肉,但是眼睜睜看著家長為了「家委會」名額角逐得頭破血流,甚至圍獵腐蝕我們的老師,學校是不是也應該對其進行整頓規範呢?
現在的家長喜歡攀比,比家庭、比財富、比孩子,尤其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因此當孩子進入新的階段學習時,便想方設法地想要自己孩子受到更多關注。但是我想說這些「關注」都是暫時的,如果自己的孩子本身頑劣,不服管教,最後老師們也是喜歡不起來的。
既然家委會已成了風氣,不如就扶正這樣的風氣讓它更好地為學校、家庭服務吧。學校規範進入規則,選擇成員時不倚重財富、地位,而是責任,讓那些真正想為孩子服務的家長們進來,同時讓那些整天不做實事,只想著溜須拍馬的家長出去;老師們對待孩子一視同仁,不要因為誰是家委會的孩子就偏袒誰,評先爭優根據平時表現和成績,讓孩子們真正站在同一起跑線;家長們平常心看待,有自己的主見,確保不被家委會牽著鼻子走,如此合力,讓家委會回歸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