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涉事學校畫面
近日,在社交媒體上盛傳的「江蘇某小學家委會成員名單」,觸發輿論廣泛關注。據悉,名單中的家長不是政府部門任職,就是企業中的高管,一言以蔽之,就是「非富即貴」。不過,當事校長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名單是若干年前的,家委會成員是按照規程去選舉的,家長的社會名望高,可能做事會比較容易」。
在一定程度上,當事校長「似是而非」的回應,跟所謂的「你懂得」是一個道理。很多事情,如若硬往「道德審視」的方向靠,往往就經不起拷問。可事實上,就當事校長所強調的「家長的社會名望高,可能做事會比較容易」這種邏輯,確實是存在的,也是人們較為追逐的行事邏輯。
但是,為何符合現實圖景的名單,卻又觸怒人們的情緒呢,這或許又是另外一回事兒。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講,總覺得「學生家委會」處理的就是學生的事兒,所以就最好擺脫「非富即貴」的行事邏輯。只是,在很多時候,這樣理想的圖景可能並不存在。
並且,就算家委會成員是按照規程去選舉的,可能最後的結局,依然會走向「非富即貴」。在一定程度上,「家委會成員」的社會地位高,是有利於爭取更多教學資源的,「這一點」來講,家長們都是明白的。至於,為何會出現「不該按家長身份來選」的情緒,可能還是源於「仇官仇富」的底層邏輯。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家委會成員」非富即貴,會導致班裡學生的利益劃分會走向不平衡。這方面的問題,其實是不太好解決的。畢竟,對於老師來講,他(她)們除卻教學職能的角色之外,還是個實實在在的個體,他(她)們終究難以免俗,也會被各種世俗邏輯所捆綁。
於此,如果我們只是為追究名單的正當性,可能從一開始就走錯方向。而我們真正要弄清楚的是,學校框架體系中的「家委會」到底起到什麼作用?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追問「非富即貴」的名單似乎才有意義,要不然談到「非富即貴」就上火,這本身就值得懷疑。
要知道,就組織化的機構來講,「非富即貴」可能已經很常見。但是,如何看待「非富即貴」,其實也是個視角問題。作為組織化的機構,人們肯定是願意推崇更有能力的領導者去行事,而在一定程度上,「非富即貴」往往又跟有能力是相隨的。所以,出現家委會名單「非富即貴」,也就不足為奇。
所以,要是以絕對的尺度去審視這種「非富即貴」,肯定是無法平衡的。不過,站在利弊權衡層面,「非富即貴」如果能被積極的應用,其實也並不是什麼壞事兒,而最大的問題在於,人們擔憂「非富即貴」會侵蝕共同體的利益。所以,最重要的問題,不是「非富即貴」一定就會導致不公平,而是「非富即貴」已經被原罪化。
事實上,就以一個名單論是非,顯然沒什麼說服力,只要不存在利益失衡的問題,就不是什麼大問題。於是,就當事校長的回應來講,其實也不用過多的去解讀,只要「家委會」在具體的組織過程中符合學校的規範,一切都是容許的。
從某種層面上而言,人們之所以會有「家委會成員不該按家長身份來選」的質疑,可能主要是擔憂校方向「非富即貴」低頭。因為,在可見的教學資源爭奪中,這樣的問題確實也是存在的。但是,普遍而言,好像又不太好解決。因為,有些事兒,本就是潛規則範疇內的問題。
只是,這裡面也存在一個悖論,如果一個家長就因為自己的地位「非富即貴」,就要背負被過分審視的社會壓力,這其實也是一種不正常的秩序。要知道,在學校體系下的組織,學生的家長才是「第一身份」,其餘的身份都應該處於「次要地位」。
以這個邏輯來講,每個家長都是有權利進入家委會的。但是,在真正進入推選流程的時候,社會的地位往往就成為硬實力的體現。因為,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學資源,而有社會地位的家長自然容易爭取更多的優質資源。用當事校長的話來講,就是「做事比較容易」。
另外,當事校長在回應中強調「非富即貴」的家委會名單是過去的,也就是默認名單是真實存在的。至於,為何會出現「非富即貴」的扎堆,當事校長也沒有迴避,只是「似是而非」的進行回應。當然,在一定程度上,其實也算是實在的回答。畢竟,說得太多,更加不好收場。
並且,我們也要知道,家委會的名單詳情裡,之所以會標註各個家委會成員的「社會地位」,這可能也是「圈子文化」的具體體現。因為,以國內的世俗秩序來講,但凡能稱得上組織化的圈子,都其實會被資源化。甚至,對於家委會來講,可能實質性的作用並不多,而最大的作用就是「非富即貴」可以進行資源共享。當然,更多是社會性資源方面的共享,跟學校體系已經疏離很遠。
於此,就輿論的熱議來講,其實還是在「炒作」仇富仇官的冷飯。因為,類似這樣「非富即貴」的扎堆名單,可能不只是「家委會」這樣的組織機構中存在。所以,我們最需要做的是,如何讓既定的秩序不失衡才是當務之急,而非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總拿「非富即貴」說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