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某小學家長委員會成員身份引發爭議。從曝光的家長委員會名單中可以看出,家委會成員「非富即貴」,有的家長在政府部門任職,有的家長是企業中的高管。
該小學校長對此回應稱,家長的社會名望高,做事會比較容易。
家委會的基本職責,在於參與學校管理,溝通學校與家庭,將家校共育的價值放大。這應該是家委會的首要職責。
社會名望高的家長確實存在資源優勢,但是,一個家委會如果儘是非富即貴的家長,視角和聲音如何多元化,能否充分考慮普通家庭的需要?會不會使學校只顧及一部分「有能力」家長的意願,損害其他學生和家長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片面強調家長所具有的社會資源和能量,把家委會搞成「非富即貴」的辦事機構,這折射出了學校的一種功利心態,一種對權和錢的諂媚。學校乃教書育人之所,應該秉持利「公」心,拒絕功利心。
這樣的現象或者心態並非個案。
此前,曾有媒體報導,深圳某幼兒園在進行孩子家境調查時,在調查表格中直接問家庭年收入多少,家庭有什麼車等,引發家長反感。
更有甚者,某學校在校園內公示了一段重要信息通告,在這份通告中,例如「低層次家庭」、「最低水平的生源」等字眼讓一些家長看了十分難受。
雖然,經過調查發現,這樣的「重要通知」並不存在,只是校長個人在微信群裡的發言,但即便如此,一校之長表達這樣的價值觀,著實令人錯愕。
教育最大的功能之一,就在於傳遞公平、平等的理念,在於有教無類,而不是將功利的種子過早植入孩子成長的環境中。
一句話,教育,不能這麼勢利眼。
記者: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