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漁鄉文化節盡顯漁村古韻美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閩南漁鄉文化節盡顯漁村古韻美

  中新社泉港9月29日電 (孫虹 陳龍山)29日,以「古船·古街·古早味」為主題的首屆峰尾古城文化節在震天的腰鼓聲中拉開序幕,原本幽靜的古漁村福建泉港區峰尾鎮彷佛重回到悠遠年代繁榮富庶的惠北漁民市井風情圖中,吸引海內外遊客慕名而來。

  青石鋪就的古巷、殘瓦朽木的古屋、青苔斑駁的商鋪以及深幽冰涼的百年古井……福建泉港區峰尾鎮,這個古韻猶存的閩南漁鄉,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

  「曾被譽為『小上海』、『海濱鄒魯』的峰尾,是閩南地區著名的漁鄉、僑鄉和文化名鎮。」圭峰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劉宗訓告訴記者,這座泉港歷史上唯一的古城,與惠安崇武鎮、石獅祥芝鎮和晉江深滬鎮並稱為閩南四大漁業重鎮。

  可惜的是,抗戰時期,為避日本飛機轟炸,峰尾古城牆及城門已被拆除。古城雖已消逝,但古城內的中街、后街、南街、半邊街等核心街區古韻猶存,漁賈文化氣息連綿。此外,百年古民居、義烈廟、東嶽廟、永全社、盧琦故居等遺存也依然保存完好。

  「依託峰尾老街區和文物遺存,將漁鄉特色與古街景觀結合,展現峰尾厚重的歷史文化,是舉辦此次古城文化節的初衷。」峰尾鎮黨委書記王峻峰如是說。

  為了更好地展現古街風韻,近年來,峰尾鎮逐步開展對老街的整治工作,除了在硬體設施加以規整,努力做到修舊如舊外,還對古街的部分商鋪進行了重新布置,將已經逐漸消失的古早味商家遷入老街重新經營,讓老街散發出更為古樸的風味。

  「潛伏」在古街市井的特色小吃,色味俱佳的「蚵餅」、美味可口的「糯米叟」、香嫩爽口的「油佛茹」、清香脆嫩的「磨米果浮」、口感獨特的「鰻魚浮」……這些歷代相傳的「古早味」美食,讓往來遊客們大飽口福。

  「在『十一』黃金周時推出文化節,是為了吸引更多海內外遊客來感受獨特的漁村文化,領略漁村古街的風味。」王峻峰表示,峰尾鎮將引入投資者,對古城的旅遊文化進行開發。

  據介紹,本屆峰尾古城文化節持續至10月7日。期間將先後舉辦「發現峰尾」攝影大賽、峰尾古城文化節主題展覽、古街?慢生活——峰尾古街古韻風情體驗遊、微電影《圭峰塔之戀》點映儀式、穿越時空的造船術——峰尾古船模陳列及製作工藝展、地方特色小吃節、民俗文化展示等多項活動。(完)

相關焦點

  • 福建泉港舉辦峰古城文化節 閩南漁鄉秀出人文美
    福建泉港舉辦峰古城文化節 閩南漁鄉秀出人文美   沿著石板路,走進泉港峰尾古城,厚重的石牆、精緻的地磚、木製的樓板……600多年的惠北漁民市井風情在古厝的門楣雕梁和漁航漁聯中盡顯了書香氣息。  「峰尾是泉州市的文化名鎮。早在南宋期間,『書香半島』因朱熹最得意的門生——峰尾人劉鏡在古城授學時就初顯端倪」,峰尾鎮圭峰文化研究學者劉宗訓介紹道,「最鼎盛時期,依託在祠堂內的私塾,多達四五十家。
  • 象山竟藏著一座「閩南漁村」 這裡的漁民都講閩南話
    象山縣石浦鎮有一個近四百年歷史的漁村,名叫沙塘灣。沙塘灣村東南為海灣,有長約五百米、寬約兩百米的沙灘。從山上往下望,沙灘呈弧形線條,潮水的漲落所形成的一條長長的浪花條紋,與沿山而建的村落組合在一起,頗有幾分漁村的「原味」。沙塘灣村在石浦鎮東北3.2公裡,隔港有蘿蔔山島和牛欄基島為屏障,形成幹門水道和淡水門水道。
  • 另眼看廈門:我在老院子夢回古閩南,追溯古時漁村文化
    其二是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通過閩南漁家百姓尋常的生活場景,講述「下南洋」幾代人的生活、創業經歷。 景區從多角度展示閩南當地的漁村文化、民俗文化、媽祖文化、南洋文化以及尋根溯源的始祖文化,遊客走進漁村老院子,真切感受到閩南特色民俗文化。
  • 海絲風起家國情長 2019世界閩南文化節在香港舉行
    舞蹈《金色的海》  廈門網訊 據泉州晚報報導 2日,2019世界閩南文化節在香港開幕。在開幕式文藝晚會上,泉州南音、梨園戲、提線木偶、高甲戲、閩南民間歌舞、白鶴拳等輪番上演,贏得海內外賓朋陣陣掌聲與喝彩。
  • 同安區幼兒園辦閩南文化節 孩子們說好開心
    歌仔戲培訓  ●同安區西湖小學:  宋江陣  ●其他學校:  編寫閩南文化校本教材  與周邊社區互動學習閩南文化――12月28日至29日,同安區實驗幼兒園舉辦一年一度的閩南文化節,現場邀請閩南民間藝人展示傳統手藝、更有各種閩南美食任意吃、現場體驗閩南傳統美食製作等活動,吸引了1700多名孩子和家長共同品味同安深厚的歷史文化。  同安區教育局在弘揚閩南文化、推動閩南文化進校園上不遺餘力,長期以來在全區中小學幼兒園開展豐富多彩的閩南文化傳承活動,「從娃娃抓起」,樹立孩子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 生態漁鄉走上旖旎幸福路
    白馬鎮是一個氣候宜人、文化薈萃、民風淳樸的美麗漁鄉。新白馬鎮由原白馬鎮、童家鎮和石龍鄉(流村村、樂加村、努力村和松柏村)合併而成。鎮幅員面積90.4平方千米,人口3.17萬。樂井路從鎮域西南方橫穿而過,鄉村公路四通八達,是市中區東北邊緣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和農副產品集散地。
  • 新年伊始|大白鷺「普渡文化節·祭海」儀式隆重舉行!
    普渡文化節祭海2018年新年第一天,恰逢農曆十一月十五,沙埕鎮大白鷺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普渡節·祭海」活動。宋代以來,閩南地區的「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日這天舉行的,祈求內容甚多:或祈死者無厄幽沉滯之悲;或求生者獲五福康寧之祉;或蘄雨澤以抗旱;或冀赦過以除愆,等等。大白鷺村董氏源於泉州永寧沙堤,其「普渡節」習俗延續於閩南一帶,傳承於董氏祖先的文化傳統脈絡與還願神靈的心願,這一心願受惠於「海神」媽祖等神靈的平安庇護。
  • 同安區幼兒園辦閩南文化節 孩子家長共同品味同安深厚的歷史文化
    ――12月28日至29日,同安區實驗幼兒園舉辦一年一度的閩南文化節,現場邀請閩南民間藝人展示傳統手藝、更有各種閩南美食任意吃、現場體驗閩南傳統美食製作等活動,吸引了1700多名孩子和家長共同品味同安深厚的歷史文化。
  • 廈門灌口第四屆閩南童玩文化節:玩樂中傳承閩南文化
    廈門灌口第四屆閩南童玩文化節(以下簡稱「灌口童玩節」)定於2016年2月19日至23日在廈門市灌口風景湖公園舉辦。本屆灌口童玩節在中共集美區委宣傳部、中共集美區委文明辦的指導下,由廈門集美灌口鎮人民政府主辦,廈門廣播電視廣告有限公司承辦。
  • 南澳島雲澳漁鄉小鎮,我們看到的,不止是風景!
    據了解,目前,雲澳漁港擁有港內面積為60萬平方米的避風水域,港內最深水深5.2米,可以停泊漁船數量超過1000艘,主要為粵東及閩南地區的漁船提供停靠和補給服務。
  • 灌口閩南童玩文化節今晚開幕 請來灌口回憶童年
    每天9:00—11:30,15:30—18:30活動地點:灌口風景湖公園開幕灌口第三屆閩南童玩文化節今晚開幕今天晚上7點,灌口第三屆閩南童玩文化節(以下簡稱「童玩節」)將在風景如畫的灌口風景湖公園揭開帷幕。本次童玩節將持續一周,活動期間,來自臺灣的100多名中小學生、民間表演者也將來到灌口,和廈門的小朋友們同玩同樂,凸顯「童心飛揚兩岸情深」的鮮明主題,豐富「人文集美」內涵。
  • 首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開幕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本報訊 (記者張文王景 劉波 潘登 王柏峰)2月27日晚,「中華情·閩南風」首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開幕式暨「新華都之夜」大型文藝晚會,在泉州市海峽體育中心體育館盛大上演,現場嘉賓及觀眾一同沉浸在歡樂、喜慶氣氛之中,共度元宵佳節。  伴隨著音樂的響起,在絢麗而獨具閩南特色的舞臺上,歌曲《大吉大利中國年》拉開晚會帷幕。
  • 香港最著名的漁村,有一多百年歷史,見證了香港幾代人滄桑
    大澳村口大澳是香港現存的最著名的漁村,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的西部地區,並且蘊含獨特的意蘊風情,所以享有」香港威尼斯」的美譽。所以這期依舊保持著早期香港漁村的味道和風貌。大澳在人們的眼裡一直都是風景秀麗、充滿漁鄉風情的地方。
  • 廈門這座寶藏漁村,一日遊的好去處
    其實「沃頭」就是「澳頭」澳頭漁村位於廈門翔安區新店鎮與廈門、金門兩島隔海相望這裡原本是廈門最東部的偏僻漁村如今既保留著閩南漁村風貌,夜遊漁村拉長了當地旅遊產業鏈,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今天漁小樂帶大家逛逛澳頭漁村~01閩南漁村美景澳頭漁村環湖而建,湖邊不時可以見到傳統的閩南紅磚古厝。吸引了包括漢服愛好者在內的許多遊客前去遊玩拍照。
  • 【最美遊記】陳志蓮《金山嘴漁村記憶》
    為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上海市民文化節舉辦「市民遊記」大賽,旨在以旅遊「小美好」承載市民「大幸福」。現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節遊記大賽圓滿落幕,金山區共有12篇作品入選百篇「最美遊記」。文旅金山將分期推出最美遊記作品賞析,今天推出的是陳志蓮的《金山嘴漁村記憶》。
  • 漁港風情,中國傳統村落,東門漁村
    石浦漁港隔港相望,有個東門島,島上有個以漁為生的村落,名叫東門漁村。東門島北為銅瓦門,南為東門門頭,扼航路之要津。1998年6月,始建銅瓦門大橋,1999年9月建成通車,東門島從此與陸地相連,在此之前,東門漁村人出島的唯一方式就是船。
  • 遊「紅磚古厝」感受閩南文化精粹
    行走於紅磚古厝間,觀賞生動的舊時生活場景,身臨其境地感受具有濃厚閩南特色的漁村文化、民俗文化、媽祖文化、南洋文化及華夏五千年先祖文化。  該園100餘名小朋友和家長、老師組成的團隊一起走進廈門老院子民俗風情文化園,行走於紅磚古厝間,觀賞生動的舊時生活場景,身臨其境地感受具有濃厚閩南特色的漁村文化、民俗文化、媽祖文化、南洋文化及華夏五千年先祖文化。
  • 鱟殼上作畫、石塘漁村做成微觀模型……陳祥來的文化創意無拘無束
    他設計的遊客中心、民宿、餐廳等,頗具漁鄉風情,深受群眾喜愛。他叫陳祥來,57歲,溫嶺石塘鎮漁民後代,是鱟殼畫非遺傳承人、文化部文化產業雙創人才。陳祥來說,他這一生就是圍繞「海洋文化」做文章,他玩一輩子也不會厭倦。  石塘鎮東山漁村的遊客中心,由舊石屋修繕而來。門口豎著一塊一人多高的標牌,以京劇彩繪將浪花、魚等元素融合在一起。
  • 馬來西亞全國華人文化節在檳城舉行
    中新社檳城9月23日電 (記者 陳悅)以「百年傳承,千載文化」為主題的馬來西亞第35屆全國華人文化節開幕儀式22日在檳城舉行。  當晚8時30分許,檳城州首席部長曹觀友、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華總)總會長方天興、中國駐檳城總領事魯世巍等共同點燃主席臺上的主火炬,為華人文化節正式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