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數字時代的今天,黑膠唱片出人意料地捲土重來,在全球音樂消費市場出現了明顯的回暖趨勢。
2018年5月,改制後的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在上海重建黑膠唱片生產線,時隔22年後,重新開張的上海黑膠工廠不僅開啟了中國黑膠唱片的復興之路,也印證了黑膠唱片如今已受到越來越多聽眾的追捧和喜愛。
不止中國,在全球許多國家,黑膠唱片的復興似乎已成大勢所趨。早在2016年,全球唱片銷量便已創下了25年新高。而到了2018年,僅在英國就售出了400多萬張黑膠唱片,預計到2019年將增加到450萬張左右。與4年前相比,英國的唱片銷量增長了407%,而經典黑膠唱片的銷量甚至超過了DVD、藍光碟和磁帶的總和。
在接受英國古典音樂電臺Classic FM記者海倫娜·阿斯普羅採訪時,環球音樂商業總監克裡斯·謝爾斯表示對黑膠唱片的市場潛力非常樂觀,畢竟,這已不是發生在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局部現象。
在美國,2018年,黑膠唱片銷量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從2017年的860萬張增加到970萬張;根據美國唱片工業協會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到2019年年底,黑膠唱片在所有音樂類型中的銷量均有望超過CD,這在過去40年裡尚屬首次。
要知道,當年正是CD的出現,讓黑膠唱片近乎在市場上消失。如今,這一早就過時的音頻格式又回來了。
年輕人希望生活裡多一些「真實感」
有人也許認為,所謂的「黑膠唱片復興」註定會像其他懷舊風潮一樣很快消散。然而,據美國著名家庭影音技術服務商Audio Advice發布的信息顯示,黑膠唱片在過去十幾年裡始終都保持著健康的銷量數據,而且沒有放緩的跡象。
大約從2007年開始,全球唱片銷量開始出現明顯增長。從那以後,黑膠唱片的銷量便逐年飆升。而這一輪復甦浪潮裡的消費主力不再是老年聽眾,而是以80後和90後為主的年輕聽眾。
在愛爾蘭都柏林工業大學作曲系博士達拉·海因斯看來,這股復興潮流充滿了諷刺意味,因為看起來不可阻擋的數位音樂如今已能做到比CD的解析度更高,即便如此,許多年輕人卻傾向於「選擇一種比CD更古老的曾被認為是多餘的媒介載體,而不是數位音樂的輕鬆和廉價」。
與更古老的黑膠唱片相比,CD的狀況的確有些尷尬。美國科技媒體網站The Verge的專欄作者喬恩·波特在一篇文章中指出:「這些小型數字光碟擁有物理媒體的所有缺點,卻沒有復古的吸引力」。
問題來了:儘管科技不斷改變著我們對音樂的消費方式,但為什麼有那麼多年輕聽眾開始痴迷於黑膠唱片?是什麼原因促成了這種古老載體的迅速復興?
很多人認為,懷舊是唱片流行的原因之一,它會勾起人們對美好往昔的回憶。但阿斯普羅認為,這並不能解釋為什麼在全球範圍內會有這麼多年輕人痴迷於此。
在她看來,年輕一代之所以在黑膠唱片中找到了樂趣,是因為這些網絡時代的原住民其實更加渴望從身邊的事物中獲得「真實感」。
實體唱片店曾在本世紀第一個十年裡大規模倒閉,如今,唱片店的經營者們發現,年輕一代聽眾又開始到店裡淘唱片了。一家名為環島音樂公司的美國唱片店老闆萊西·黑爾對媒體說道:「有一種儀式,就是把唱片從封套裡取出來,放到唱機轉盤上,然後你就能感受到什麼是藝術了。它有一種深度。」
在數位音樂大行其道的年代,黑膠唱片的逆勢回歸讓更多人有機會體驗不一樣的音樂魅力。正是下面這幾個方面的原因,令其愈發受到年輕聽眾的追捧。
黑膠唱片是一種有形資產,具有高度的美學價值和收藏價值
在線音樂和流媒體服務為消費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但也使聽眾失去了對音樂產品的所有權和獲得感。當你通過應用程式播放流媒體上的數字文件時,你並不擁有這些音樂,它們是在線的、共享的,並不是單獨屬於你。
今年2月,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了題為《黑膠唱片的復興標誌著當今時代的基調》的文章,其中寫道:「數百萬在流媒體上長大的人正萌生出對音樂的所有權意識。那些狂熱的愛好者們希望,當朋友來訪的時候,他們的書架上有東西可以炫耀。」有些人甚至只是把黑膠唱片當成一種博物館式的藏品,平日依舊聽數位音樂。
這就涉及到了另一個問題:同樣是物質載體,為什麼黑膠唱片比CD和磁帶更具收藏價值?
在阿斯普羅看來,儘管都是帶有文字說明的實體產品,但由於CD和磁帶的音質容易退化,且CD光碟很容易刮傷,導致更加堅固的黑膠唱片成為了年輕人首選的物理載體。
但這並非黑膠唱片更加受到青睞的主要原因。實際上,黑膠唱片的美學價值,很大程度體現在它的封套上。對此,Audio Advice一針見血地指出:「黑膠唱片,因為它的封面和內襯藝術,而比CD或磁帶的簡化包裝更有收藏價值。相比之下,數位音樂就顯得過分簡單粗暴了。」
無論是黑膠唱片的資深藏家,還是年輕一代聽眾,人們很難不被黑膠唱片的封套所吸引。
唱片製造商Unified Manufacturing在其官網中發布了專欄作者克裡斯·鮑爾的一篇文章,作者直言不諱地談到:「一個放滿黑膠唱片的架子,比一個放滿CD的架子或一個放著數十億個音樂文件的媒體播放器更有影響力。有些人購買黑膠唱片甚至只是因為喜歡它們的包裝。」
因此,在黑膠唱片所具備的美學價值和收藏價值中,封套藝術的確佔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數位音樂在這方面根本無法與其相提並論。歐洲知名在線拍賣平臺Catawiki的黑膠唱片專家杰倫·哈姆林克在一篇文章中提到:
封套是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成就了許多視覺藝術家的職業生涯,包括安迪·沃霍爾、羅傑·迪恩、伯特·戈德布拉特和彼得·薩維爾。他們通過封套設計,為音樂賦予了一種視覺語言,使唱片封面躋身為世界上公認的最負盛名的藝術作品行列。
黑膠唱片能帶給聽眾獨特的聆聽體驗
作為一種具備高度收藏價值的物質載體,黑膠唱片同時也讓聽眾獲得了一種獨特的聆聽體驗。這種體驗首先是從觸覺開始的。正如克裡斯·鮑爾所言:有些音樂愛好者覺得數位音樂讓他們失去了與正在聽的音樂進行任何形式的身體互動的機會。當人們購買或把玩黑膠唱片時,通常會打開包裝、聞一聞封套、觸摸唱片的凹槽。
「在一個日益數位化的時代,黑膠唱片可以提供一種與音樂更深層、更有觸覺的聯繫,與一些最忠實的樂迷產生共鳴。」美國唱片工業協會副主席喬希弗裡德蘭德表示。
與此同時,聆聽黑膠唱片不只是意味著需要擁有一套高保真音響設備。你還需要坐下來專心地聽音樂,而不是在後臺或工作時播放流媒體音樂。《金融時報》也談到了這一現象:「年輕的歌迷們以啟示性的口吻說,他們傾向於從頭到尾聽黑膠唱片。不用在音軌間來回切換,這既是一種治療,也是一種更投入的體驗。」
對於數位音樂時代的聽眾來說,很難長時間專注地聆聽音樂,在播放過程中,可以方便快捷地篩選、暫停和快進。在播放CD時,要完成這些操作也並不複雜。但黑膠唱片卻會讓人不自覺地從頭聽到尾。這與黑膠唱片的運作原理有關。
當你播放唱片的時候,需要將它從封套內取出,並小心翼翼地放到唱機轉盤上。當它開始播放時,想要切換曲目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你的操作有可能會損壞針頭和唱片。
因為這種不方便,反而會讓你傾向於耐心聽完一整張專輯,這與你用電腦或手機操作一份雜亂無章、可隨意增減的播放列表時的狀態是截然不同的。此時,你正按照音樂家們的意圖來體驗音樂,並且是在積極地欣賞,而不是被動地消遣。
於是,你會開始更專注地長時間聆聽音樂。正如Audio Advice指出的那樣,黑膠唱片愛好者大多比普通聽眾對音樂更感興趣。「播放格式本身會催化出好奇心,它迫使你要去注意聲音裡的每個細節。」
與數字錄音相比,黑膠唱片擁有更加溫暖和豐富的聲音
說起聲音細節,就不得不談到音質。在許多專家和發燒友心目中,黑膠唱片的老式模擬錄音要優於數字錄音。業界流傳著一個經典說法:「音質在凹槽間流淌」,這恰好是數字錄音所缺少的。
正如愛荷華州立大學音樂系首席音響工程師查德·雅各布森所言:「黑膠唱片能發出更豐富的聲音,在安靜與喧囂間獲得了一種平衡感。」
哈姆林克則打了一個更加形象的比喻:黑膠唱片是全脂版,而數字錄音是半脫脂版。更乾淨的數字版本往往也過濾掉了聲音中的一些有益元素,這種細微的差異使得黑膠唱片能夠提供更豐富、更溫暖、更真實的聲音。Audio Advice在其發布的文章中更是直言不諱地表示:「這是抵達高保真聲音的一站式通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溫暖」、「豐富」這樣的詞彙是主觀的。很難描述為什麼有些東西聽起來更加「完整」或「身臨其境」,它是你必須憑直覺而不是客觀衡量的東西。但這種主觀感受,其實在一個重要的維度上反映了音樂在特定媒介上的存在狀態。在《黑膠唱片復興的背後是什麼?》一文中,海因斯博士寫道:
模擬信息存儲在物理介質上,而數字信息表現為二進位代碼。當你看黑膠唱片的表面時,你看到的是被切割進材料中的聲波的實際形狀。這就是唱片如此精緻的原因——表面的劃痕就是音樂本身的劃痕。另一方面,CD通過光碟上一系列微小的「凹坑」將音樂存儲為二進位代碼。雖然這些數據是通過物理方式存儲的,但「凹坑」並不是聲波的直接表現。它們只是轉化成1和0的字符串,而這些字符串又轉化成音樂。
數位音樂則完全取消了物理實體,其存在狀態變得完全抽象而不可感知。因此,黑膠唱片代表了音樂與媒介之間一種截然不同的連接方式。
從這個角度來看,黑膠唱片的復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的時代正朝著虛擬化的未來加速轉變。正如海因斯所言,當下流行的觀點認為這個世界的幾乎所有方面最終都將依賴於數位技術,而捲土重來的黑膠唱片恰好代表了這種觀點的對立面。
但它不會改變數位音樂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喜歡黑膠唱片的年輕人大多不是古板的純粹主義者,這只是享受音樂的其中一種方式。人們在上班通勤的路上聽藍牙耳機,在開車時聽車載音樂,在安靜的家中播放黑膠唱片。
當我們的生活變得日益複雜,聽音樂也不再能夠保持單一的狀態,任何一種聆聽方式都與特定的環境相適應,最終都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