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黑膠唱片,你會想到什麼?
是文藝、小眾,還是復古、懷舊,抑或是高雅有情調?這個統治了整個20世紀的音樂載體,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它顯得陌生,卻又似曾相識。
位於西安高新區的樂與耳黑膠博物館,成為我又一次西安博物館之旅的新收穫,這與古都西安完全不一樣的文化之旅,卻令古老的千年之都更為雅致,富有多元化。
黑膠唱片的歷史悠久,是在20世紀佔統治地位的音樂格式,又稱LP、long play, 是立體聲黑色賽璐珞質地的密紋唱片。
當時代發展越來越快,當數碼產品不斷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古老的東西開始被人們所關注,所尋回。黑膠唱片就是其中一。
走進樂與耳黑膠博物館,人類紀錄聲音的歷史拉開序幕,一場療愈心靈的聽覺之旅開啟了。黑膠唱片的空靈感和現場感是CD、音響無法取代的,它不僅是一種懷舊情懷,也是一種歷史載體。
一代人的生命記憶可以用無數種的方式進行呈現,如一部電影、一張畫報、一張CD、一部動漫、一首老歌、一張黑膠唱片。當你這座黑膠博物館時,你會發現即便是一張小小的黑膠唱片,也有著無限寶藏。
對於黑膠唱片的認識,最早是從90年代的電影裡所獲知,但從未親臨其境的去聽一回。在我的記憶裡,黑膠是一個空白存在。
隨著時代發展,我接觸過CD、MP3、以及現在的數碼音樂,但不論其音色多麼悅耳,在未觸碰黑膠唱片之前,這一切都可能是種「幻覺」。
在館長許老師的帶領與介紹中,突然發現黑膠的魅力是其他媒介所無法替代的,更是沒有黑膠唱片的溫暖。徐老師對黑膠唱片的熱愛,從80年代初就已萌芽,直到今天已收藏黑膠30年,收藏黑膠唱片將近29萬張。
歷史不會說話,但黑膠唱片仍能夠發出聲音,仍記載著當時的社會,文化,經濟、工業水準以及錄製背景等等。
1982年CD誕生,10年後,我國進入CD時代,黑膠生產線大量被淘汰。1994年,黑膠唱片開始成為一種收藏品,這主要是在得力於黑膠愛好者的熱情。
1998年,我國最後一條黑膠生產線關閉。對於絕大多數的90後來說,黑膠的陌生的,但對CD的情感是狂熱的。因此,當我發現西安有一家黑膠唱片博物館的時候,心生強烈好奇之心,去見識從未接觸過的音樂載體時,也是在觸碰不一樣的歷史。
當許老師拿出幾張珍藏黑膠唱片,讓我們聆聽歷史之聲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驚住了,每一個人都屏住呼吸,不敢說話,生怕是打破了這穿透歷史的天籟之音。其音色,猶如親臨現場。
許老師說,收藏黑膠唱片本身就是在傳承歷史,黑膠記錄的不僅僅是音樂,每一個內容都是一個時代的側影。他拿起一張印有「美國小提琴家艾薩克·斯特恩訪華演出」的唱片向我們展示: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艾薩克·斯特恩來到中國,成為上個世紀70年代第一個到中國演奏的西方小提琴演奏家。斯特恩當年在中國的舉動不僅帶動了中國古典音樂學子走出國門,也使中國的文化大門開始向世界敞開。」
這一張黑膠唱片,在國內市場估價100萬左右,可以稱得上是樂與耳黑膠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雖說黑膠唱片進入了博物館,但黑膠唱片並沒有遠離我們的生活,也從未消失。在國外唱片市場,它一直都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而在國內的黑膠唱片圈內,黑膠唱片一直是炙手可熱。很多人都以為它很昂貴,是一個「聽不起」的「玩物」,實際上當你真正接觸了黑膠唱片,你會發現,它與當年的CD並無不同。
為了讓更多熱愛音樂的年輕人認識黑膠唱片,接觸黑膠唱片,樂與耳黑膠博物館內有不少許老師與他朋友們所研發的黑膠唱片,這些唱片物美價廉,可以一邊聆聽,一邊選購。
許老師說:「音樂不是消遣,不是娛樂,音樂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是讓人類生活得有意義的方式之一。」
那麼,就讓我們一起進入黑膠唱片的歷史長河中,去聆聽100多年前的聲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