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女性對GDP貢獻超美國,為何還被叫「剩女」

2020-12-25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唐莎莎】中國女性對國內GDP的貢獻高過美國,達到41%,卻無法阻擋「剩女」一詞不斷蔓延帶來的焦慮和偏見。

隨著《非常勿擾》、「相親角」的走紅,中國社會對「剩女」現象的炒作不僅在國內引發熱議,更引發了大量國外媒體的關注。其中,世界經濟論壇16日在《福布斯》網站刊文稱,「剩女」們對於中國經濟「奇蹟」般的推動,和受傳統觀念驅動的「催婚」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中國經濟發展需要她們活躍在職場,「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又亟待她們通過結婚生子解決

《福布斯》報導截圖

文章稱,在中國,有700萬年齡在25-34歲之間的城市單身女性。當普羅大眾都在討論「棘手」的「剩女」問題時,她們對中國經濟發展所創造的巨大價值卻時常被忽略。

這些年輕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剩女」,到底在中國經濟和社會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2017年12月10日,第23屆粵港萬人相親會 圖自視覺中國

女性能力逐漸提高

世界經濟論壇表示,首先,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女性曾經被排除在工作場所以外,因而不能為推動經濟做出任何貢獻。例如,直到1906年,大多中國女性仍被迫裹腳。

但隨著「婦女能頂半邊天」口號被喊響,20世紀60、70年代的中國女性就業率衝到了當時世界的前列,中國出現了史無前例的男女「平起平坐」局面。

圖自網絡

而接下來的「計劃生育」政策,則是中國女性崛起的第二大原因。雖然「重男輕女」風氣猶存,但女性逐漸開闢出了屬於自己的新道路。

放眼當下,在校的女生往往比男生表現得更好。例如,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53%的高分學生是女生;大學中的女性比例也連續多年領先;因為入學分數普遍高於男性,高校畢業生中往往女性人數更多。

文章稱,這些不斷積累起來的優勢,又逐漸在中國經濟中發揮了作用。

據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介紹,在上海浦東新區和北京中心商業區,約70%職位為年輕中國女性所有

據統計,中國女性為中國GDP的貢獻佔41%,這一比例遠超其他大多數地區,包括北美。簡單來說,中國女性不僅生產能力強,消費能力同樣強勁,能夠憑藉一己之力讓「光棍節」成為全球最具價值的節日。

圖自市場調研公司Statista

社會觀念並未改變

但問題就出現在這裡,《經濟學人》記者羅思安·雷克(Roseann Lake)在新作《剩女的自白》中表示,經濟變了,但社會觀念沒變。就算受過良好教育、擁有一份中上層階級工作,但一到25歲,中國女性就面臨著被「催婚」的窘境。「剩女」一詞廣泛流傳在社會各界,隨之而來的是濃重的焦慮感。

羅斯安·雷克及《剩女的自白》封面

雷克寫道,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剩女」卻在付出代價。在她看來,這些女性正朝著金字塔的頂端前進,但作為未婚女性,她們卻要猶豫是否加入「更加被中國社會接受的金字塔下半部分」。

《紐約時報》曾指出,「剩女」一次最早出現於2007年,指過了社會認為的「適婚年齡」(27歲)仍未婚的女性。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洪理達(Leta Hong-Fincher)在其著作《剩女時代》中指出,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家庭自古就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游離」在家庭之外的男女會被視為對現行秩序和社會穩定的威脅。由於未婚女性的婚配數量不足,把「剩女」趕入婚姻便「勢在必行」。

洪理達

「剩女焦慮」的炒作背後是性別失衡,FT中文網專欄作者劉裘蒂在評價《剩女的自白》時提到。

據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19歲以下人口的性別比例嚴重失衡,每出生100個0至4歲的女孩,相應會出生123.26個同年齡段的男孩。長此以往,到2020年,中國適婚男性人數將高出女性3000萬。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世界經濟論壇援引洪理達的觀點稱,中國傳統觀念以「賢妻良母」的標準來要求女性,男性則肩負養家餬口的責任。因此,為了使婚姻門當戶對,女性往往更願意嫁給一個比自己更富有、受教育更好、更成熟的男性。

文章描述了一幅略顯誇張的畫面:在中國農村,大多男性受教育意識不強,通常情況下,要麼一直單身,要麼娶一個來自東南亞的「進口」新娘;城市裡的狀況則是,男性質量普遍低於年輕女性的父母的期望,教育程度不夠高或者不夠富有

再加上,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女性更願意追求事業,發展自己的人生軌跡。因此,即使男女比例失衡,這700萬活躍的城市單身女性依然未婚。

如何解決「剩女」問題?

和日本、韓國、新加坡這些鄰國一樣,「剩女」成了困擾中國的一大社會問題。一方面,她們更適合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模式,所以需要她們活躍在職場;另一方面,又需要她們結婚生子,因為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困擾如今的中國。

上海人民廣場相親角

廣西南寧公園相親角

為解決這一問題,世界經濟論壇給出的建議是從工作和家庭兩方面著手,推動性別平等。

在職場中,改變僱傭傳統和法律,因為大量公司在性別和婚姻狀況上存在歧視;其次,改變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例如,如今房產大多登記在男方或者男性繼承人名下。

文章最後寫道:「歸根結底,中國民眾應該改變對理想婚姻模式的看法。除非女性能夠毫無壓力地『下嫁』,或者平衡婚姻與工作,否則中國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無法發揮其全部潛力。」

相關焦點

  • 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為何大齡剩女還很多?馬伊琍:中國女性太優秀
    有些人一看到「大齡剩女」四個字,就會以最惡毒的語言去攻擊:「活該嫁不出去」「都是自己作的」「年齡這麼大還挑三揀四」......小媛也被身邊的人議論過很多次,仿佛大齡未婚是一件不可饒恕的事情。★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是:中國男性明顯多於女性,按理說女性在婚配方面是比男性有優勢的,但令人不解的是大齡剩女卻在逐年增加!不僅是大齡剩女,近年來國內不婚女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中國發展與美國有關?美媒:是我們創造了機會
    如今,美媒又開始詆毀中國說,中國之所以發展如此迅速,是美國給了機會,美國浪費10年時間建造了「破船」,給了中國反超的機會。 據美媒報導稱,美國海軍在本世紀初期,將時間全部花費在建造「破船」上,但美媒所謂的破船並不是真的什麼破船,而是美國瀕海戰鬥艦和DDG-1000隱形驅逐艦。
  • 美媒說了大實話:中國在「提供」,美國卻在「斷供」
    【海評面】美媒說了大實話:中國在「提供」,美國卻在「斷供」摘要:一段時間以來,為了「疫苗霸權」,白宮煞費苦心。5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三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宣布,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中國貢獻。
  • 中國式剩女羞辱:為什麼只有中國女性保持單身那麼難?答案很殘酷
    文|秘籍君2016年,中國開放二胎政策,大多數群眾的視野被蠢蠢欲動的獨生子女家庭佔據著,忽略了當年發生的另一件大事:一部名為《反攻》的國產短片被傳播到海外,引發海內外人士的震動,《華盛頓郵報》對該片內容表示震驚,《紐西蘭先驅報》則無法理解中國對剩女的定義——在老外眼裡
  • 美媒稱美蔓越莓成中國消費者新寵 美國種植者迎商機
    參考消息網11月6日報導美媒稱,作為美國感恩節餐桌上火雞和餡料的忠實夥伴,默默無聞的蔓越莓在中國有了新的粉絲陣營。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1月4日報導,5年前,中國一些消費者幾乎不知道蔓越莓為何物,而現在,他們把蔓越莓幹當作零食,將它們加入奶昔或烘焙製品。
  • 美國記者5年採訪上百中國剩女:她們太酷了,不該單身歧視
    「剩女」的年齡下限也一再提高,從前都說「三十歲是道坎」,現在不到35歲都不能叫「剩」。攝影sun.sj2010年,中國女性的勞動參與率高達68%,印度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只有28%,日本和韓國的這一數據接近,大約48%。在中國,職業女性貢獻了GDP的41%,這一比例全世界最高。2016年,北京超過紐約成為世界億萬富豪之都,原因就在於白手起家的中國億萬女富豪越來越多。
  • 美國記者採訪中國「剩女」:她們明明很酷,為什麼會被歧視?
    2009年,美國記者玫瑰第一次聽說了「剩女」一詞,在她看來這些女性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著不錯的收入和事業,為什麼就被稱作「剩女」? 於是,她花費了五年的時間在中國採訪了上百名的單身女性,寫作了一本《單身時代》,這本書於今年的4月份面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與熱議。 關於「剩女」的討論,層出不窮。許多人總是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這樣一群女性。前段時間,顏寧被聘為普林斯頓大學的外籍院士。然而,輿論的關注點卻讓人哭笑不得。
  • 美媒又給中國留學生扣帽子|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美國_教育|布蘭...
    「美國之音」20日報導稱,美國布蘭戴斯大學近日舉辦的一場新疆問題視頻研討會遭到「擾亂」,有人「辱罵」演說嘉賓。此次研討會的主題包含「種族滅絕」字眼,該活動舉辦之前,布蘭戴斯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呼籲中國學生站出來反對帶有文化偏見和歧視的行為,組織方亦收到許多中國學生的抗議信。
  • 中國肥胖增速超GDP增速 日媒:脂肪甜食攝入多
    美國官方人士指出,自1980年以來,該國超重兒童的數量已經翻了一番,超重青少年的人數也已經增長兩倍。中國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在該國多座城市,10歲至12歲年齡段的兒童中有8%被認為屬於肥胖兒童,還有另外15%的兒童體重超標。南加州大學200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香港兒童的平均體脂比例為21%。這一數字非常之高。有若干原因可以解釋中國的肥胖問題。
  • 美媒:越來越多中國單身女性赴海外冷凍卵子
    參考消息網9月6日報導 美媒稱,越來越多中國單身女性隻身飛赴國外冷凍卵子。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8月30日報導,隨著麻醉藥一點點推入體內,陸怡(音)慢慢失去了直覺。在接下來的半個小時中,一名醫生從她體內取出了8顆卵子。
  • 有一種剩女,叫保險業務員
    在一家保險公司做內勤,培訓崗位,但至今還沒有個穩定的對象,就更別說結婚了。家中父母成天催著小a趕緊找對象結婚,生怕女兒變成剩女。小a不鹹不淡的應付著,沒有絲毫進展,於是小a父母開始隔三岔五地逼著她去相親。
  • 中國經濟最強省份:GDP總量超全球94%國家,甚至比澳洲還高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內省的貢獻非常巨大,畢竟國家的發展和國內省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今天,小編想和大家聊聊國內經濟最強的省份,說到經濟最強,很多小夥伴首先想到的是江蘇、廣東兩省。
  • 美媒:非洲豬瘟致中國1/5豬被殺 為何不進口美豬肉
    原標題:美媒:中國消費者為何不想吃美國豬肉彭博社7月3日報導,原題:中國禁美國豬肉,別賴政治 非洲豬瘟已將中國豬肉批發價推高1/4,近1/5豬被殺。既然如此,為何不進口美國豬肉?全美豬肉生產者協會稱,若中國取消進口關稅,用美國豬替代那些被宰殺的生豬將是「我們行業歷史上的最大銷售機遇」。由於貿易戰,進口關稅目前高達62%。眼下,較少受政治影響的歐洲豬農正贏得彌補中國豬肉缺口的爭奪戰,美國養豬戶只能羨慕地看著。但阻止美中豬肉貿易的可不只是保護主義。
  • 中國將成全球經濟「火車頭」!日媒:2028年,中國GDP超越美國
    可以說,在多個國家的經濟仍受困於疫情時,中國經濟已逐漸回歸到與疫情前不相上下的水平。12月23日,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中國經濟簡報》還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或將回升至7.9%;經合組織此前也對中國經濟做出積極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達8%。除此之外,經合組織還表示,中國將成為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火車頭」。
  • 川普的「中文名字」惹爭議,美媒解釋:他為何叫「川建國」?
    川普的「中文名字」惹爭議,美媒解釋:他為何叫「川建國」?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在職場上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而放在國際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博弈與鬥爭也是相當的猛烈和殘酷。伴隨著前蘇聯的解體,持續了數十年的美蘇冷戰終於迎來了大結局,在這場較量中,蘇聯被弄得四分五裂,傾家蕩產,而美國卻賺得盆滿缽滿。作為這場博弈中最後的勝利者,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個超級大國,雖然其他國家的發展也在制約著它,但是它的影響力在國際上還是巨大的。如今很多人都在看美國的笑話,一個商人總統治理的國家,如何邁過如今的這道坎,帶領人民取得最後的勝利。
  • 大齡剩女越來越多?人到中年為何寧願被叫「剩女」也不想結婚
    我是大海,今天我們一起來說說「剩女」,剩女指的是已經過了社會一般所認為的適婚年齡,但是仍然未結婚的女性,廣義上是指27歲以上的單身女性。早在幾年前網上就有一條數據預計我國將會有3000萬剩女,而且據網上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越發達的地區,單身大齡女青年就越多,那是什麼讓女性人到中年之際,還不結婚呢?
  • 中國主導下14國籤署RCEP,美媒眼紅喊話拜登:美國被全世界拋棄了...
    對於RCEP各國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情緒最複雜的就當屬美國了,《紐約時報》在報導中一邊藉機渲染「中國威脅」,一邊以埋怨的口氣感嘆川普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認為他的退群決定讓美國錯過了發展潮流,甚至被全世界拋棄了。
  • 【創業英語】創業為何多剩女?Hate to marry?
    剩女是什麼?好像一說大家都知道,就是未婚大齡女性。好的,那麼問題來了,怎樣才算大齡呢?是不是有個具體的年齡標準呢?剩女,如果非要用這個詞的話,古今中外可都是不缺的啊。《每日電訊報》2012年的一篇文章中稱,中國的男性數量超過女性3000萬,這個數字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仍有望繼續增長。這種嚴重失衡是重男輕女和性別選擇性墮胎的產物。而直到從80年代開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 控制人口增長,人們才逐漸意識到性別選擇性墮胎的影響。這極大地影響了婚姻市場,但男性比女性多這麼多,為什麼還會大肆宣傳剩女呢?政府的宣傳起著很大的作用。
  • 終於,美媒不得不承認:中國一個舉動就把美國比下來了
    然而相比於中國同樣迎來開學季,卻沒想到中國以自己的方式使得近兩億學生回國校園,在安全的環境下接受面授教學。中國在面對疫情中表現出的指揮控制,美媒不得不承認:中國一個舉動就把美國比下來了!川普為何要強行要求學生複課?‍
  • 美媒:拜登提名原住民女性哈蘭德擔任內政部長
    美媒稱,拜登提名哈蘭德擔任新任內政部長。(圖源:《國會山報》)海外網12月18日電 美媒消息稱,當地時間周四(17日),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已提名新墨西哥州民主黨眾議員德布·哈蘭德(Deb Haaland)擔任內政部長。如提名獲參議院確認,哈蘭德將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原住民內閣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