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上觀不是個健談的孩子,不對,按照他的說法自己已經大學畢業了,再不能稱他為孩子了。一年多沒在CTCC的賽場上見到,他看上去卻沒有太大的變化,除了換上了東風風神車隊的紅色戰衣外。依舊是白白靜靜,文質彬彬非常有禮貌,搭起話來總是有點卡殼,甚至還需要醞釀和總結一下才能陳詞。在東風風神車隊的P房裡,我們聊了快40分鐘。仔細聽了聽錄音,發現很多都沒法實際地呈現到文字上。這個時候,只能拿出我的殺手鐧小本本,一頁一頁地翻了起來……
觀乃始就學
說起來,最早聽到這個名字其實是在2012年CKC的收官站。第一次去卡丁車比賽的我,在三水森林賽車會,聞著刺鼻的兩衝程IAME X30引擎尾氣,望著淅淅瀝瀝的小雨,腦子裡是一片漿糊。一場比賽過後,我記住了幾個名字,曹卓、葉一飛、鄭家年、林泰安和鄭上觀。年度收官總決賽的競爭不能說不激烈,畢竟各大組別的年度冠軍將在這裡出爐。
「經過了三天的激烈競爭,本年度國家D級組的爭奪也全部結束。葉一飛獲得年度冠軍,曹卓奪得年度亞軍,鄭上觀奪得年度季軍。這些年輕的車手將在未來繼續展現風一般的速度,成為中國賽車未來的希望!」
我當時這樣寫道。這些當年還是娃娃臉的小朋友,或許我沒有一一記住面龐,但是名字卻一個個深深刻在了腦海裡。當時跑卡丁車的老前輩曾經發表感言「那些在卡丁車場哭著喊著搬著凳子打架的小屁孩或許未來就是賽場上的中流砥柱」。如今重寫鄭上觀的專訪,我再一次被這條金句所打動。
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
2014年的POLO杯其實有點「無聊」,大部分的冠軍都被一個叫阿諾的法國車手拿下了。在當年的賽事中,唯一能夠打破阿諾的統治,「為國爭光」的車手就是鄭上觀。天馬揭幕戰後,POLO杯跟隨國字號房車賽事CTCC一同首登韓國國際賽車場進行分站賽。鄭上觀在第二回合中獲得勝利,奪得了自己的POLO杯生涯首勝。兩個月後,POLO杯再度書寫歷史,來到北京金港賽道,與WTCC世界房車錦標賽一同賽跑。當年WTCC臨時決定在國內加賽一場,於國慶黃金周和CTCC一同首度踏足北京金港賽道。而對這場比賽印象深刻,無非是因為兩個冠軍——羅伯特·荷夫加盟拉達後代表俄羅斯軍團在WTCC賽場奪得TC1級別的首個勝利;鄭上觀在POLO杯的比賽中「再破」阿諾,繼韓國站後再度登上最高領獎臺。
寫了一年的POLO杯,對這個孩子很是期待。記得當時的工程師悄悄和我說過,這孩子的數據還不錯,以後應該頗有前途。因為在初級房車賽場的成功,鄭上觀決定開始涉獵方程式賽事。在當年的國字號方程式賽事揭幕戰,初入開輪賽車座艙,鄭上觀一鳴驚人。而我竟然又一次坐在了他的對面。
「談到首次參賽的感受他也表現出了過人的沉著和冷靜:『賽車比賽就是這樣充滿了變數,不能評價太多滿意與否。』作為卡丁界的好手,鄭上觀對於自己的要求自然不會低,今年他的目標就是爭取年度車手前三頭銜。或許這16歲的小車手還有更多的潛力等待挖掘。」
我當時這樣寫道。而翻看資料的時候發現,鄭上觀在當時面對組委會安排的群訪時,就已經直言休息時間受到打擾。或許他的性格就是這樣,柔中帶剛,靦腆、冷靜、成熟。後兩項正是成為一名好車手基本要素。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當年鄭上觀幾乎是房車和方程式雙線作戰,冬休期時還加入了大眾方程式的青年之星訓練計劃。走入了另一個賽車體系,之後這個名字就漸漸淡出了我的視線。這位當年在我筆下的未來之星開始在一位同樣是賽車記者好友的文章中虎虎生風。
株洲比賽時我問鄭上觀,參加大眾方程式比賽的經歷對他來說是怎樣的回憶。他的回答簡短而直接:「方程式的比賽沒有房車有意思。」或許是看到了我的黑人問號臉,他補充了一句:「方程式的比賽關注的人太少。」其實他說得有道理。這次下筆前,我試著去查了一下資料。在百度輸入鄭上觀的名字,跳出來的頁面幾乎都是他參加各類單一品牌賽、房車賽和國字號房車賽的報導頁面。
在全球首屈一指的賽事成績查詢網站,2016賽季青年冠軍方程式年度表單一欄中,我們看到鄭上觀排在年度車手第三,僅落後兩位外籍選手,是國內車手最靠前的排名,且在馬來西亞雪邦賽道有過分站冠軍進帳。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2018年鄭上觀重新回到這個熟悉的圍場,加入利奧車隊徵戰中國杯。作為俱樂部車隊的車手,鄭上觀一整年都在與廠商車隊的強敵扳手腕,且絲毫不露怯色。全年7站比賽跑完,與張漢標同積128分,兩個分站冠軍獎盃,因為參賽場數少了一場排在年度第五,是俱樂部車手排名最靠前的一位,也是利奧車隊收穫年度俱樂部車隊冠軍的功臣。
2019年缺席一年,2020年鄭上觀再出發,加入東風風神車隊,再戰中國杯。此前我的前同事已經完成了一篇他的專訪,介紹了他在2018年的點點滴滴,在此不再贅述。但也正是這篇專訪在前,像是一座大山一般擋住了我的前路,並非吳下阿蒙的鄭上觀已經有人寫過了,我該寫什麼好呢?要不要只是俗套的介紹一番生平經歷,展望一下2020新賽季呢?不,我不要。
揮一揮衣袖,
請帶走一片雲彩
按道理說,一篇人物專訪寫到這裡應該快要結束了。不過既然今年形勢特殊,比賽難得開跑,我們的專訪也要格外珍惜版面,再佔用大家一點寶貴的時間。而寫到這裡,我也終於明白了為何包括我在內,大家都覺得鄭上觀「無話可聊」。除了性格本身的原因外,很大程度是採訪者比如我自己的功課沒有做充分。我本以為從業多年,即便是賽車場魚塘撈起來的一條魚,我也能幫它寫上一篇1000字的專訪。卻總是忽略了被採訪者想要傳達給採訪者的心情以及內容。
回到家裡聽完錄音發現碰了釘子,完全無從下手的我只能藉助網際網路的力量翻看以往的資料。萬萬沒想到,網上搜出來的關於本文主角的點滴紀錄大部分出自自己之手。在CTCC特別是中國杯中,有太多這樣的車手。他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留下的除了是官網積分榜上冷冰冰的數字外,就只能是我們一線從業人員字裡行間的紀錄了。新賽季希望通過這篇專訪,讓更多人了解到賽車人的不易。也請大家揮一揮衣袖,帶走屬於自己的一片雲彩。無論你是賽道上專注攻彎的車手,是挑燈加班修車的技師,是幕後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是賽道上日曬雨淋的裁判,還是在伏案冥思苦想的「專業文案代寫」……賽場就是我們的「康橋」,請大家一同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文/梁瀚文
新聞系專業畢業
2011年初踏CTCC賽場
八年共超過60場連續不間斷CTCC現場報導
一線資深記者編輯
現場直播解說
現任CTCC及中國汽車摩託車運動聯合會官方雜誌《中國大賽車》副主編
中國汽車摩託車運動聯合會特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