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後小腿越來越硬,越來越粗,可能與跑步時腳掌著地方式不正確、肌肉發力不正確、跑量過大、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總的來說,不管跑步與否,小腿粗的原因可能是遺傳因素導致的,也可能是過度鍛鍊小腿,也可能是體脂率過高導致的。遺傳因素導致小腿過粗,目前除了適當減肥之外,幾乎無法改變;過度鍛鍊導致小腿粗,可能是小腿腓腸肌、比目魚肌等肌肉過於發達導致的,一般可以通過適當減肥、拉伸等方法瘦小腿;肥胖導致的小腿過粗,小腿部位主要是脂肪,通過減脂,適當鍛鍊小腿肌肉,可以達到瘦腿的目的;肌肉和脂肪混合型肥胖的人,小腿肌肉和脂肪都比較多,長期從事體育鍛鍊,之後長期不鍛鍊,又變胖的人一般是肌肉和脂肪混合型肥胖,需要減脂、減肌肉來瘦腿;生活習慣導致小腿過粗,可能是與穿高跟鞋、蹺二郎腿等生活習慣有關,只要改變生活習慣,適當減脂、拉伸等方法就可以達到瘦腿的目的。
跑步導致小腿變粗,主要是小腿的腓腸肌和比目魚肌過於發達,尤其是腓腸肌過於發達導致的。腓腸肌內側頭和外側頭起自股骨內、外上髁的後面,向下與比目魚肌3頭會合,在小腿上部形成膨隆的小腿肚,向下續為跟腱,止於跟骨結節。腓腸肌與比目魚肌共3個頭,故又稱小腿三頭肌。
跑步後小腿變得越來越硬、越來越粗,主要是小腿肌肉過度發力導致的,還與跑步時間過長、跑量過大有一定關係。
跑步時小腿過度發力,首先與腳掌著地方式有關,後腳跟著地跑步最省力,速度最慢,對膝、髖、踝關節衝擊力最大,一般情況下小腿發力比較小;全腳掌著地時速度適中,對各關節衝擊力較小,小腿發力適中;前腳掌著地充分利用跟腱的力量,速度最快,需要專門鍛鍊才能掌握,小腿發力相對多一點點。綜合配速、節省體力、避免受傷等因素,全腳掌著地是比較適合的腳掌著地方式,也是最適合亞洲人的腳掌著地方式。
其次,跑步時大腿發力不足、臀部發力不足。跑步時大腿和臀部力量不足,小腿被迫過度發力參與跑步,就會導致小腿肌肉,尤其是與粗腿關係最密切的腓腸肌過度發力。腓腸肌在跑步時會因為充血,短時間內變粗,跑後充分拉伸、休息,一般會恢復原狀。如果腓腸肌長期過度發力則會變得更加粗壯。跑步時應該用大腿帶動小腿發力,主要依靠臀部肌肉和大腿肌肉發力,而不是小腿發力。需要專門鍛鍊臀部和大腿肌肉、核心部位等肌肉力量。
跑步時大腿抬得太低,不能充分帶動小腿,導致小腿過度發力。
第三,跑步時身體向上跳躍高度過高,也就是跑步時垂直振幅過大。垂直振幅過大,就意味著身體需要使用更多的力量向上跳躍,而不是向前跑步。向上跳躍的力量中小腿發力較多時,更容易使小腿變粗。而且垂直振幅過大非常影響跑步經濟性,還增加下肢關節受傷的機率。適當降低垂直振幅,需要學會在跑步時送髖、保持身體重心穩定。跑步時不要用小腿蹬地的力量不需要太大,不要彈跳式跑步。
第四,步幅過大。步幅與配速、步頻等因素有很大關係。跑步時不能刻意大步幅跑步,否則很容易受傷。配速越高,步幅越大,但這是自然形成的,並不是刻意大步幅跑步。步幅還與身體制空時間、雙腳觸地時間、跟腱和肌肉力量有很大關係。
刻意大步幅跑步時很容易產生「剎車」現象。也就是前腳著地後很容易時身體在瞬間產生「停滯」,不僅容易增加膝關節受傷的機率,後離開地面時通常需要小腿過度發力。如果小腿前側肌肉,也就是脛骨前肌感覺很累,通常就是小腿過度發力的典型表現,也就是形成剎車式跑步,有事即使沒有刻意大步幅跑步,也會產生「剎車式」跑步。
「剎車式」跑步,還可能與身體重心偏後有關,身體重心應該在肚臍腹肌,速度越快,重心越靠前。
第五,跑步時小腿向後勾腿不足,過度向前甩小腿,沒有充分利用跟腱彈性。一部分原因是臀腿肌肉力量不足,還與核心力量不足有關。核心力量不足時無法保證腰背挺直,容易使身體重心不穩。也會影響跑步時送髖。
第六,跑量和時間。跑步時大量血液流向腿部,尤其是小腿。尤其是長跑,這時候小腿充血較多,過一段時間後小腿會恢復到跑步之前的狀態。這種情況並不需要擔心。
肌肉腿需要減掉腿部多餘肌肉,脂肪腿需要減掉腿部多餘脂肪,肌肉和脂肪混合型肥胖的腿既需要減掉腿部多餘肌肉,又需要減掉多餘脂肪。不管是減肌肉,還是減脂肪,都需要做足夠長時間和適當強度的有氧運動。減脂時需要跑至少跑30分鐘,一般45-60分鐘;減肌肉則需要跑6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減肌肉和脂肪時,跑步強度都需要控制中等強度,也就是跑步時的心率是最大心率的64-76%之間,最大心率是220減去年齡,也可以用MAF180心率減脂、減肌肉。
跑步後短期內小腿變粗,比如跑步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並不需要過度擔心。我的建議是繼續跑下去,適當提高跑量和時間,採用正確的跑步姿勢就行。那些常年跑步的人,小腿很少有過於粗壯的。
第七,跑前沒有充分熱身、跑後沒有充分拉伸,平時忽視小腿專門拉伸鍛鍊。跑前熱身5-10分鐘,動態拉伸肌肉、活動關節差不多也是5-10分鐘,跑後靜態拉伸肌肉、活動關節,時間也是5-10分鐘。平時專門拉伸肌肉在20-30分鐘,甚至40分鐘左右均可。#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