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聯合國課程:菲律賓野生動物保護議題。
博物館課程:初中學生參加「走進大鵬半島」博物館研學活動。
→文理實驗學校(集團)NO.1擂主。
「國際化教育」,已經不算新鮮名詞,如何讓國際化教育不再浮於表面,而是沉澱和挖掘出更加優越的成果?深圳市南山區文理實驗學校(集團)給出了他們國際化辦學經驗的幾個重要而新穎的關鍵詞:信息化、人文化、生態化。時代賦予了深圳新的使命,「國際化大都市」的標籤已不足以形容深圳新的城市定位。如今,
「雙區」疊加背景下的深圳,擁有得天獨厚區位優勢,立足灣區眺望世界的深圳,正需要大量既具有本土情懷,又兼具世界眼光的國際化人才作為城市發展的新動力、新引擎,而深圳市南山區文理實驗學校(集團)正在踐行自己的教育使命,正在為新時代深圳的「國際化人才」需求提供人才儲備。
不光要有國際化教育的意識,更要有國際化教育的方法論
「國際化教育,首先是文化上的『國際化』,如果我們只是機械地學習外國語言,模仿外國的言行方式,這就會背離我們國際化教育的初衷,我們是通過跨界融合的理念與世界接軌,與各種文化碰撞交流,為學生搭建國際溝通交流平臺,讓學生更好地勝任全球化形勢,對標學校的育人目標: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思考者、學習者和溝通者——具有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的中華兒女。」南山區文理實驗學校(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
「我們現在很多人,已經擁有國際化教育的意識,但僅僅停留在精神層面是不夠的,需要落實到更實在的行動中去。圍繞『國際化教育』這個核心,需要更深刻的方法論,更精細的可操作性的設計,才能培養優秀的國際化人才,吻合新時代的人才需求」,南山區文理實驗學校(集團)相關負責人透露,該集團的國際化教育,創新性地提出「三新」路徑:新生態、新體系和新文化,以此三個關鍵詞作為積極探索國際化教育實踐的標尺,取得有益成果。
所謂「新生態」,就是指建設與國際人才培養標準對接的育人生態積極探索國際化教育實踐,全面啟動包括教育觀念、制度保障、治理體系、方式方法、課程建設、文化建設、服務體系等七個方面的項目建設,提出基於21世紀全球化發展趨勢、融合學校文化和實際情況的理念和方法,推進師生廣泛受益的多元實踐活動,並在幾年的實踐中達成國際化教育的發展共識,取得階段性的成果。
「國際教育的核心在於構建三種學習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師生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基於問題/項目的學習模式。國際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四個方面的能力,營造健康、安全的生活,為一個團結友愛的家庭、班級、學校、社區做貢獻,積極成為團隊的一部分、作為團隊成員努力工作並學會做出決策,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是我們提出『新生態』的內涵所在。」
以國際潮流為指導,打造品牌項目「腦科學課程」、「博物館課程」、「PBL項目式學習」
國際化教育需要「新生態」,更需要「新體系」,需要立足於全球環境來構建國際化課程。
「我們創建了國際教育的新體系——構建文理全球勝任力課程體系。基於辦學理念,圍繞育人目標,建構「融·創」課程體系,形成創新特需課程系列——文理全球勝任力課程。通過系列校本特需精品課程的建設,讓課程整合服務學生成長。」南山文理實驗學校集團國際課程項目負責人告訴筆者。
沿循這一理念,南山文理實驗學校集團根據本校實際,探究PBL項目式學習、STEM課程學習、企鵝統整課程、模擬聯合國課程、校園No.1課程、博物館課程、腦科學課程等多元化的課程,目前業已形成可借鑑可輻射的教學範式。
另一方面,學校通過項目引進與合作,深化國際教育渠道:引進南山區「偉大原著」教學法項目、工匠課程、創客項目、機器人編程項目、AI編程、無人機等……這些都是全球視野下,兼具跨界性、科學性、生態性的新式課程。
以重點課程「腦科學課程」為例,「腦科學課程」是南山文理實驗學校(集團)結合國際教育潮流,精心開發的一套激發青少年腦力潛能的、特色化的教學體系。腦科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相融合,推動該集團教育教學活動的變革。
據了解,南山文理實驗學校(集團)以腦科學研究成果為指導思想,通過前沿的腦科學教育理念,用緊張愉快的授課方式,抓取青少年腦力開發成果的動態過程,建立青少年發育發展的腦科學定量指標體系。從小培養學生6種核心學習能力;通過熟悉課程環節、視覺追蹤訓練、直觀像、聽講訓練、迷宮訓練、等課程遊戲環節不斷刺激著學生的大腦。「深圳市學生網絡夏令營校園NO.1學歷考級賽」是文理實驗學校(集團)推動課程活動的典型案例。本活動在文理實驗學校(集團)文理學校和科創學校連續開展兩年,取得了數以百計的各類獎項。更是連續兩年獲得深圳市團體總分第一名的好成績。
南山文理實驗學校(集團)新開發初中博物研學課程,對標大鵬地質博物館。將地理、生物、化學、歷史、美術、體育各學科融合在一起,組織開展了「行走中的地理課堂——大鵬地質博物館」研學活動。博物館課程《小融合·探大世界》於2018年開發,成功編制四、五年級校本教材並投入使用,2019年被評為深圳市中小學「好課程」;2020年12月8日舉辦的「南山區學校開設博物館課程展示暨首屆研討會」上,初中部課程團隊帶領學生進行現場情境式研學課程展示,獲得與會領導和嘉賓同行一致好評。2020年12月17日,文理學校程磊校長、趙洪英老師、姜庚濡同學受邀作客深圳電臺先鋒898《成長學院》一期題為「博物館研學課程的沁潤(中學專場)」,收效顯著。
「PBL項目式學習」也是南山文理實驗學校(集團)的特色和亮點之一。2018年,文理學校吳少敏老師主持課題《PBL視角下的小學英語教學模式的開發路徑》,基於深圳英語教材主題的開發性運用國家教材,突顯學科統整,形成範式,為一線教學提供開展小學英語項目學習的腳手架。
依憑眾多特色課程及教研成果,文理實驗學校(集團)旗下學校囊獲多個教育獎項——2018年文理學校獲得深圳最具「改革創新力」學校;教育國際化實驗學校;文理一小榮獲南山區閱讀創新特色學校、發展與創新教育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實驗學校;2020年科創學校被評為深圳市先進教育單位。
全方位塑造「國際化」學習氛圍,在校園內部建設「全球文化」
如何做好中西文化的融通,也是國際化教育的重要內容。南山文理實驗學校集團總校長吳希福告訴筆者:「教育國際化沒有固定模式和固定標準,其本質在於文化的輸出與輸入,甄別與融合。因此,基於文理基因與特有的文化,從兩方面開啟基礎教育國際化內涵的實證性研究。」
首先是教育觀念、教師意識,要向「國際化」方向靠攏——改變他人從改變自己開始,學校從教師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轉變入手,陸續開展了「國際化視野」、「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內在動機」等教師專題培訓活動,通過英語沙龍提升英語教師的信心和水平,使教師的國際理解能力全面提升,校園的全球文化建設水平全面提高。
接下來,就是校園內部的「國際化」文化建設——「先塑造國際化的環境,才會有國際化的人才培養,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吳希福表示,這是從顯性文化向隱性文化過渡的微妙轉變,學校利用中英文廣播平臺和中英文問候活動營造語言環境,通過英語繪本教室布置和班級教室文化布置營造國際化學習氛圍。一個學期下來,師生的國際化理解逐漸內化為日常思維方式,思考問題更注重批判性與跨界性,語言教學更注重母語與英文的差異性與融合性,班級文化布置更注重發展性和持續性。「能用兩門語言理解和溝通,就能走遍全世界」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此外,信息技術與網際網路+技術在國際化教育中的應用,也是南山文理實驗學校集團的特色之一。「基於智能時代背景、學校辦學特色和培養目標,以『融·創』課堂作為落腳點,將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的教學實踐研究作為一個智能化教學應用實踐共同體項目,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的創造性開發,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摸索出培養全面發展的全球公民的融合創新有效路徑,同時培養具有先進理念和技術的教育者團隊,開發立體綜合的課程體系,利用基於大數據的交互式學習為學習者提供精準服務,促進學校內涵可持續發展。」吳希福表示。
目前,南山文理實驗學校(集團)已與澳洲、香港、澳門等多所院校合作辦學,互訪交流交流,建立人才共享渠道,拓寬學生學習和交流的空間。建校以來,每年寒暑假都有部分學生參加遊學活動。2020年承辦廣東教育學會國際教育專業委員會全球勝任力研討會,在全省引起廣泛關注。劉曉明理事長的全球勝任力理解、吳希福校長的構建與時代協同進步的教育生態,獲得了全國媒體的廣泛報導,全國近30多家媒體對此做出積極評論。
文/圖:周正陽 姜峰
製版:陳欣 王娟娟 劉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