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隨遇而安,餘生滿福

2020-12-20 陶晶瑩心理分析文苑

01▲開篇論語

進入老年後的人們,常常又如兒時跟隨父母生活般地,常常換地方生活。因為,有的兒女多,或是獨自生活,或是去跟這個或是那個兒女生活;兒女少的,或忙於工作,或由於種種原因,老人只得去敬老院生活了。

這便是生活,儘管有時很無奈,但還是得遷就如此的生活,要不,又有什麼辦法?俗話說:「紅床不比狗窩。」意思是,一個人生活在一個地方久了,哪怕自己的家條件再不好,都感到溫暖舒適。當自己突然去到一個陌生地方,儘管吃穿住行都很高檔很舒適,但感覺不習慣,還是想著條件簡陋的老家,覺得在這老家裡住得舒心自在。

老人面對自己無奈的生活變動,怎麼辦?古羅馬著名哲學家西塞羅說:「我喜歡青年人身上有些老年人的優點,我也喜歡老年人身上有某些青年的優點。」老年人也要像年輕人一樣,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儘快地適應那裡的生活,也就是用佛家說的八個字來應對:隨遇而安,餘生滿福。

02▲一是安心獨自生活。

有的老人能夠自理,又有自己屬於自己的住房,且不願意麻煩兒女,便獨自居住,自己生活。這也是安度晚年的一種方式。獨自居住的老人,要安頓好自己的心態,不要擔心怕別人說自己兒女不孝,也不用擔心兒孫的生活起居問題,元代戲曲作家關漢卿在《包待制三勘蝴蝶夢》中說:「兒孫自有兒孫福。」是的,兒孫們自有他們的生活安排,自己走好他們人生路的好辦法,老人不必操心。

作為老人,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健康快樂每一天,就是晚年人生目標。在獨自生活中,每天與兒女約定,按時給兒女打電話報平安。如果不能按時打,兒女便知父母可能發生了問題。用心靈與兒女緊緊聯繫在一起,讓生活更加安穩舒心。

03▲二是安心隨兒女生活。

既然隨兒女生活,無論隨哪個兒女生活,都要安下心,儘快適應生活環境。在隨兒女生活過程中,切忌言談是非,避免「近臭遠香」現象發生。即在跟隨某個兒女時間久了,容易漸漸就忽視了這個兒女對自己的關心關愛所作出努力,而總是看到這個兒女的這不好那不好,進而打電話告知其他兒女。如此,必然導致矛盾產生。

清代學者金纓在《格言聯璧》中有一句樸素而雋永的教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與兒女長相處,鍋碗瓢盆在一起,難免有磕碰的時候,這是正常生活現象,不計較不談論,過去就過去了,依然和睦相處過生活。

如果老人常把這些雞毛蒜皮瑣事向其他子女訴說,或是鄰裡論起。天長日久,遲早會傳入你跟隨的兒女耳中,如此,天天照料你的兒女自然不舒服,矛盾便由此而生。與兒女產生了矛盾,餘生的歲月,就難跟隨這個兒女生活了。因此,與人閒談,莫論家中是非,如此,才能隨遇而安,餘生滿福。

04▲三是安心在敬老院生活。

自己不能獨立生活了,又不能跟隨兒女生活了,那就去敬老院安度餘生吧!只要你擁有隨遇而安的思想意識,入住敬老院,餘生同樣福滿胸懷。進到敬老院,主動與其他老人溝通交流,主動關心關愛其他老人,積極配合敬老院管理人員和護工安排,遵守敬老院的規章制度。同時,培養興趣愛好,努力融老年人群體中,把敬老院當作是自己的家。如此,漸漸地,就習慣敬老院的生活了,敬老院便成了自己的家。

在敬老院裡,常常書寫這樣的標語:「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人人都敬老,社會更美好。」「堅持科學發展觀,老齡事業天地寬。」「沒有老一輩,就沒有新一代;世代傳承,血脈相連。」看到些標語,讓人心裡暖乎乎。隨遇而安,把敬老院當是自己的家,就能讓餘生幸福美滿樂無窮。

05▲後記雜談

人生短暫,仿佛只是個轉眼功夫,人們就進入老年階段了。關於老年人養老問題,什麼樣的方式最適合呢?這個問題沒統一的、標準的答案。因為,人心各異,如有的老人,歷經過多種養老方式,結果都覺得不稱心如意,沒有贏得晚年幸福快樂。而有的老人,則是感覺晚年生活幸福快樂。

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差異,就是有的老人無論去到哪裡生活,都能隨遇而安,而有的老人無論到哪裡生活,都無法隨遇而安,自然,也就感覺這不舒適那不爽神了。請老年朋友們切記:只有隨遇而安心,才能餘生滿福壽。

相關焦點

  • 歲月溫婉,隨遇而安
    「隨遇而安」本是褒義詞,可現在一些人眼裡,它的貶義成分已多於褒義成分,成了「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同義詞。觀察周圍形形色色的面孔,沒有見到幾個人有腳步的從容和內心的寧靜,而浮躁、焦慮、憂鬱、悲觀等現代病,卻輪番襲擊著人們的心靈。有人將此歸結為日益激烈的競爭,是時勢所致。實際上,絕大多數的競爭是一種追求功名利祿的競爭。古人云:「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禍流於滔天。」
  • 正確心態——隨遇而安
    所謂「正確心態」,其實就是四個字:隨遇而安。我覺得很有道理哦。想想吧,哪能事事都令自己滿意呢!遇到不如意的事,我們首先是積極地去改變它,使它按照自己滿意的方向發展;如果改變不了,那就只能盡力去適應它了。「隨遇而安」就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去適應它。
  • 方建勳:隨遇而安,但有堅持
    他說:「其實我是一個非常隨遇而安的人,但這種『隨遇而安』在我身上起到的都是正面的作用。   高中生活「單調但不無聊」   當方建勳回憶自己的高中生活時,他說:「有點單調,但並不無聊。」
  • 「隨遇而安,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態度」
    《隨遇而安》這首歌裡面有一句歌詞唱的特別好,是:「潮來潮去是緣分,沒人能夠計算,隨遇而安,於是什麼難關,什麼都不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自己人生有了思考,可是能夠做到真正的隨遇而安,也許只有少數人才能夠活成最有態度的樣子。
  • 與其「誇誇」,不如隨遇而安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隨遇而安》就是其中之一。 「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小說的開頭很重要,散文的開頭也同樣重要。汪先生這個開頭就非常經典,三兩句話既點了題,又奠定了文章的基調,還體現了自己的人生態度。 那麼,汪先生「當了一回右派」,是如何「三生有幸」的呢?文中提到的一段經歷,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 讓一切隨遇而安
    至於男人不顧家,這也不是個例,反正我自己也挺忙,沒空嘮叨他,偶爾遇見阿呆哥不用加班到深夜,我們蓋棉被純聊天,覺得這也是精神層面上的「小別勝新婚」……是的,隨遇而安,這個詞在《成語詞典》上的解釋為「能安於所處的環境」,許多時候,也代表一種主觀能動性——我們自己的生活,屬於自己承擔的部分,也可以由自己來改造。
  • 人生,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對於感情,順其自然,隨遇而安。緣分本由天註定,該來時自然會來,離開時亦隨風遠去。自古人心難看清。愛的時候轟轟烈烈,恨的時候冷酷無情。幻想再美好,得不到也只是夢一場;感情再深刻,換不來亦只是一場空。活著本就不易,別再為難自己!對於生活,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 放得下,隨遇而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生的際遇千差萬別,面對同樣的境遇,有的人憤憤不平,有的人煩躁不安,有的人卻靜若處子,有的人卻能隨遇而安,皆緣於心境。看得開就愉悅,放得下就自在。生命的美在於平和,生活的美在於平淡。以恬淡的心態面對生活,順其自然,讓一切隨遇而安,問心無愧就好。
  • 有一種人生狀態,叫隨遇而安
    在看花眼裡,最好的人生狀態,從來都是隨遇而安,我們不是沒有追求、理想和欲望,只是這些東西都會隨著我們的生命軌跡一同律動,它們的方向,和我們人生發展的方向是相一致的。隨遇而安,隨心生活,不為了小的得失而愁眉苦臉,也不因為大的得失而情緒失常,我們只是隨著生命的流動去經歷,去獲得,也去失去。
  • 人過中年,最好的生活,就是隨遇而安
    正是她這樣隨遇而安的態度才能夠讓她免於很多困擾,在生活中就應該如此。已經為人生努力了那麼長時間了,不如就給自己留下一些片刻的時機,讓自己休息一下,這也算是對於自己的另一種褒獎。到了中年之後要試著放緩自己的態度,對於得不到的東西不要太勉強,隨遇而安就是最好的生活狀態。在簡書上看到這樣形容隨遇而安:「隨遇而安,隨時都安,時時都安。」
  • 平常理:面對無常隨遇而安
    面對無常,隨遇而安乃是人生最智慧的心態,一切隨其自然,才可以在這無常的世界,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安寧!輕輕地呼吸、淺淺的微笑、甜甜的歌聲,生活平平淡淡,不悲不喜、不驚不擾,平凡的生活才是真!當一個人真正明白世事無常的道理,其對待那些生不帶來 死不帶去的名利、地位,絕不會再去斤斤計較,絕不會再為了金錢而透支健康,絕不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煩惱,而傷心傷肺!
  • 心理學:真正隨遇而安的人,能夠接納面臨的所有處境
    能夠接納所面臨的任何處境,才是真正隨遇而安的人。隨遇而安聽上去是一句很文藝的話,一些理想主義者聽了之後也覺得很受用。但是只有極少數經歷了人生起起落落的人,才真正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對於一些理想主義者或者對於部分文藝青年而言,他們理解的隨遇而安是對處境的佛系的心態。
  • 最好的生活,是隨遇而安!(說得太好了)
    文/飛魚人生無常,我們都需要有一顆隨遇而安的心,然後用心甘情願的態度,去過隨遇而安的生活。曾國藩說道,人生有可為之事,也有不可為之事。可為之事,當盡力為之,此謂盡性;不可為之事,當盡心從之,此謂知命。高曉松說過這樣一句話:讓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隨遇而安,心安理得地混過漫長的歲月而不怨天尤人。人生保持一顆平常心,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才能有能力面對未來的生活。人生回過頭想想,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沒有得到想要的,這就是生命中的驚喜。得到了想要了,又往往會不滿足。
  • 有一種心境,叫隨遇而安
    我說:「是是是,當然是能閒一時是一時,享受一時是一時,認真給自己充充電,養精蓄銳,才更容易把生活過得簡單快活嘛。」 朋友一臉孺子可教也的表情,我倆相視大笑。 人貴在自知且真實,與人交往也好,與事交道也罷,知道自己該什麼時候上臺很重要,但更要明白,自己該什麼時候謝幕。
  • 請一定隨遇而安!要相信現在即是最好的安排!
    萬事隨緣緣有份,分外無求心似白雲常自在, 隨遇而安我一直都特別喜歡「隨遇而安」四個字,你們不要認為是我這個人擁有消極的情緒,而是我喜歡這樣的人生態度二是寫一篇關於「隨遇而安」的隨筆散文。我在想為什麼會時隔四年之久後才提起了這支筆呢?這四年,以及前面的20年人生我都經歷了什麼?才讓我終於明白「隨遇而安」的真諦!
  • 隨遇而安,並不是碌碌無為,而是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於是,理了理思緒,我想告訴發小:放寬心,該怎樣打拼就怎樣打拼吧,接下來的路,隨遇而安,擔當起責任和使命,快樂就好。在隨遇而安的日子,不必消極被動地生活,沒有主見、人云亦云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漫無邊際、虛無縹緲地像一個木偶一樣過日子。根據自身實際,順應生活所需,勇敢地迎難而上。
  • 勇敢的人隨遇而安,所到之處都是故鄉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勇敢的人隨遇而安,所到之處都是故鄉 2013-01-28 16:08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人到中年,隨遇而安是一種很好的生活狀態
    隨遇而安,生活也許會有更大的不同。對於工作不再追求更高的層次,現在努力做到最好就行一到中年,人的精力就不再旺盛,而想要去打拼的念頭也愈發平淡。不是不想追求更好的生活,而是到了這個階段顧慮的事情太多,害怕一不小心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一炬。
  • 人生,要學會隨遇而安
    隨遇而安,順其自然。人生中很多的強求最終不過成為傷痛,歲月裡的很多隨遇都成了刻骨的永恆。世間萬物,人生百態,否極泰來,物極必反,淡極方知豔,情深方知淺。人的一生都在和命運搏鬥,我們不可能守在一個地方從始至終。
  • 人活一輩子,隨遇而安好,還是步步為營好?
    可是,無論隨遇而安也好,步步為營也好,都取決於個人的生活態度和世界觀、價值觀,究竟怎麼生活才好,那就需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中國人崇尚中庸之道,取個中間值,折中一點,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用心平氣和的心態過隨遇而安的生活,但不是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在競爭激烈、機遇如此稀有的時代,一個人不急功近利、不去吹毛求疵,是一種淡定,一種修養,因為別人都勢利、拜金,而你反而豁達、隨性,於是更顯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