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開篇論語
進入老年後的人們,常常又如兒時跟隨父母生活般地,常常換地方生活。因為,有的兒女多,或是獨自生活,或是去跟這個或是那個兒女生活;兒女少的,或忙於工作,或由於種種原因,老人只得去敬老院生活了。
這便是生活,儘管有時很無奈,但還是得遷就如此的生活,要不,又有什麼辦法?俗話說:「紅床不比狗窩。」意思是,一個人生活在一個地方久了,哪怕自己的家條件再不好,都感到溫暖舒適。當自己突然去到一個陌生地方,儘管吃穿住行都很高檔很舒適,但感覺不習慣,還是想著條件簡陋的老家,覺得在這老家裡住得舒心自在。
老人面對自己無奈的生活變動,怎麼辦?古羅馬著名哲學家西塞羅說:「我喜歡青年人身上有些老年人的優點,我也喜歡老年人身上有某些青年的優點。」老年人也要像年輕人一樣,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儘快地適應那裡的生活,也就是用佛家說的八個字來應對:隨遇而安,餘生滿福。
02▲一是安心獨自生活。
有的老人能夠自理,又有自己屬於自己的住房,且不願意麻煩兒女,便獨自居住,自己生活。這也是安度晚年的一種方式。獨自居住的老人,要安頓好自己的心態,不要擔心怕別人說自己兒女不孝,也不用擔心兒孫的生活起居問題,元代戲曲作家關漢卿在《包待制三勘蝴蝶夢》中說:「兒孫自有兒孫福。」是的,兒孫們自有他們的生活安排,自己走好他們人生路的好辦法,老人不必操心。
作為老人,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健康快樂每一天,就是晚年人生目標。在獨自生活中,每天與兒女約定,按時給兒女打電話報平安。如果不能按時打,兒女便知父母可能發生了問題。用心靈與兒女緊緊聯繫在一起,讓生活更加安穩舒心。
03▲二是安心隨兒女生活。
既然隨兒女生活,無論隨哪個兒女生活,都要安下心,儘快適應生活環境。在隨兒女生活過程中,切忌言談是非,避免「近臭遠香」現象發生。即在跟隨某個兒女時間久了,容易漸漸就忽視了這個兒女對自己的關心關愛所作出努力,而總是看到這個兒女的這不好那不好,進而打電話告知其他兒女。如此,必然導致矛盾產生。
清代學者金纓在《格言聯璧》中有一句樸素而雋永的教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與兒女長相處,鍋碗瓢盆在一起,難免有磕碰的時候,這是正常生活現象,不計較不談論,過去就過去了,依然和睦相處過生活。
如果老人常把這些雞毛蒜皮瑣事向其他子女訴說,或是鄰裡論起。天長日久,遲早會傳入你跟隨的兒女耳中,如此,天天照料你的兒女自然不舒服,矛盾便由此而生。與兒女產生了矛盾,餘生的歲月,就難跟隨這個兒女生活了。因此,與人閒談,莫論家中是非,如此,才能隨遇而安,餘生滿福。
04▲三是安心在敬老院生活。
自己不能獨立生活了,又不能跟隨兒女生活了,那就去敬老院安度餘生吧!只要你擁有隨遇而安的思想意識,入住敬老院,餘生同樣福滿胸懷。進到敬老院,主動與其他老人溝通交流,主動關心關愛其他老人,積極配合敬老院管理人員和護工安排,遵守敬老院的規章制度。同時,培養興趣愛好,努力融老年人群體中,把敬老院當作是自己的家。如此,漸漸地,就習慣敬老院的生活了,敬老院便成了自己的家。
在敬老院裡,常常書寫這樣的標語:「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人人都敬老,社會更美好。」「堅持科學發展觀,老齡事業天地寬。」「沒有老一輩,就沒有新一代;世代傳承,血脈相連。」看到些標語,讓人心裡暖乎乎。隨遇而安,把敬老院當是自己的家,就能讓餘生幸福美滿樂無窮。
05▲後記雜談
人生短暫,仿佛只是個轉眼功夫,人們就進入老年階段了。關於老年人養老問題,什麼樣的方式最適合呢?這個問題沒統一的、標準的答案。因為,人心各異,如有的老人,歷經過多種養老方式,結果都覺得不稱心如意,沒有贏得晚年幸福快樂。而有的老人,則是感覺晚年生活幸福快樂。
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差異,就是有的老人無論去到哪裡生活,都能隨遇而安,而有的老人無論到哪裡生活,都無法隨遇而安,自然,也就感覺這不舒適那不爽神了。請老年朋友們切記:只有隨遇而安心,才能餘生滿福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