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魚和熊掌焉能兼得,第一階段協議既是中國的籌碼,能夠威懾川普;又是現階段中美經貿關係的壓艙石和穩定器。
摘 要
近期,中美之間的不確定性不斷增加,在香港國安立法、南海主權、華為員工入境美國等一系列問題上,中美進行著激烈博弈,也擾動著市場的神經。如果我們把「中美第一階段協議」比作魚,把「香港和南海等政治籌碼」比作熊掌,我們不禁要問,川普能夠做到魚和熊掌兼得嗎?筆者認為,從這個角度去思考現在中美之間的博弈,能夠讓我們對未來數月的中美關係,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川普渴望之魚:中方加速落實第一階段協議。1-5月中方完成了對應採購目標598億美元的44%,距離目標差距不小。從2020年1-5月的採購情況來看,以美方口徑的數據觀察,製成品+農產品+能源產品共計採購完成了265億美元,佔全年採購目標1436億美元的18%,完成了前五個月對應目標598億美元的44%。分產品來看,製成品和能源品的採購進度在加速,農產品採購進度一直穩定在40%左右。
川普渴望之熊掌:香港與南海方面咄咄逼人。2020年是美國大選年,在疫情衝擊和反種族主義運動的雙重打擊下,共和黨選情告急,所以川普有非常強的主觀訴求,通過政治上對華強硬,不斷出牌轉移視線,從而爭取鷹派選民,這也是美國大選年曆任美國總統候選人的慣用手段。
魚和熊掌焉能兼得:一切為了競選,刀尖上的遊戲。第一階段協議既是中方的籌碼,能起到威懾川普的作用,又是現階段中美經貿關係的壓艙石和穩定器,中方多次表態,強調落實第一階段協議,雙方都要創造有利條件。
6月18日,劉鶴副總理在陸家嘴論壇的書面致辭中表示,中美應創造條件和氛圍,排除幹擾,共同落實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7月15日,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強調,中方落實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承諾和行動是認真的,但協議的執行需要雙方共同作出努力,美方應停止對中國企業的各種限制和歧視性做法,為落實協議創造有利條件。
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經受住了華為事件和香港國安立法的雙重壓力測試。我們判斷,從現在開始到11月大選,川普的最優策略是,維持中美第一階段協議,尤其通過加大農產品和工業品出口,討好搖擺州的農民和工人。因為第一階段協議的內容覆蓋非常廣,所以只要第一階段協議在積極落實,中美經貿摩擦的規模和程度就相對有限。
正 文
一、川普渴望之魚:中方加速落實第一階段協議
近期,中美之間的不確定性不斷增加,在香港國安立法、南海主權、華為員工入境美國等一系列問題上,中美進行著激烈博弈,也擾動著市場的神經。如果我們把「中美第一階段協議」比作魚,把「香港和南海等政治籌碼」比作熊掌,我們不禁要問,川普能夠做到魚和熊掌兼得嗎?筆者認為,從這個角度去思考現在中美之間的博弈,能夠讓我們對未來數月的中美關係,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中美第一階段協議從2020年1月15日籤訂以來,一直受到全球市場的巨大關注,市場將中方根據第一階段協議的自美採購進度,視為中美經貿關係的重要觀察指標。
關於中美第一階段協議對2020年新增採購的要求,第一,2020及2021年中方新增自美進口合計2000億美元(2017年基礎上),其中2020年為767億美元,佔比38%。第二,2020年新增採購的製成品、農產品、能源產品及服務分別為329億美元、125億美元、185億美元及128億美元。
第一,1-5月中方完成了對應採購目標598億美元的44%,距離目標差距不小。
從2020年1-5月的採購情況來看,以美方口徑的數據觀察,製成品+農產品+能源產品共計採購完成了265億美元,佔全年採購目標1436億美元的18%,完成了前五個月對應目標598億美元的44%。分產品來看,製成品和能源品的採購進度在加速,農產品採購進度一直穩定在40%左右。
4月以來,中美兩方數據口徑的差異在縮小。中美兩方數據口徑的差異,在2020年一季度持續擴大,二季度開始持續縮小,逐步回到了2016年到2017年的水平。口徑差異可能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美方貨物抵達中方加徵關稅;二是途中運輸裝卸成本;三是部分通過轉口貿易進入中國。從中方披露的數據來看,1-5月份的整體採購額,美方數據僅為中方公布的84%左右。
香港地區的轉口貿易可以部分解釋數據被低報的原因。如果在美方對中國大陸出口的基礎上,加上美方對中國香港的出口,將二者作為美方整體對華出口的金額,我們會發現中美採購數據的口徑差異會大幅縮小。
第二,金融業開放和法律制度完善,已經重點在2020年一季度落實。
2020年一季度,中方雖然在製成品和能源製品進口增速較低,但是在智慧財產權保護、金融市場開放等方面做出較大努力。金融開放方面,2019年11月8日,國務院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要求2020年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壽險公司外資持股比例不超過51%的限制。完善法律制度方面,2020年4月,最高法出臺《全面加強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的意見》,進一步為智慧財產權保護建立良好規範的司法環境(詳見4月29日大國博弈第十五篇《一季度已過,中美第一階段協議落實如何》)。
第三,美方不斷就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的落實對華施壓。
一方面,川普親自上陣,對華施壓。從4月30日川普威脅對中國進行報復性制裁,到5月8日中美雙方高級別通話,美方先說狠話,再亮立場,打出了一副「要求中方加快落實第一階段協議」的威脅牌。而且中美雙方的進出口數字差異,也導致2020年接下來三個季度的目標任務量不同。中美雙方要求的商品採購額(製成品、能源品、農產品)同比增速分別為96%和129%,美方數據口徑的增速遠超中方增速(詳見5月12日大國博弈第十六篇《中美第一階段協議:兵者詭道也》)。
同時,7月7日,華爾街日報報導,40多個美國商業團體致信中美雙方的貿易談判代表,呼籲北京方面加大採購力度。美國商業圓桌會議、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和包括航空航天、汽車、半導體和製藥等多個行業的行業組織籤署了這一信函。
二、川普渴望之熊掌:香港與南海方面咄咄逼人
2020年是美國大選年,在疫情衝擊和反種族主義運動的雙重打擊下,共和黨選情告急,所以川普有非常強的主觀訴求,通過政治上對華強硬,不斷出牌轉移視線,從而爭取鷹派選民,這也是美國大選年曆任美國總統候選人的慣用手段。
一方面,7月14日,川普籤署《香港自治法》,聲稱將對香港國安立法相關的個人、實體,以及與其有業務往來的金融機構進行制裁。另一方面,7月15日,美國發布南海聲明,反對我國在南海的主權主張。同時,在7月16日,不僅蓬佩奧以侵犯人權為由,宣稱對華為等中國科技公司員工實施籤證限制;而且紐約時報報導稱,川普正在考慮全面禁止中共黨員及親屬入境美國。
第一,《香港自治法》打擊面大,衝擊時間窗口在10月中旬。
一是打擊面擴大。《香港自治法》打擊對象不僅限於美國國務院根據該法而列出的,幫助中國政府不履行《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義務的個人和實體,還包括了與其進行「重大交易」的金融機構。美國國務院經商財政部,在法案出臺90天內(10月14日之前)要公布個人和實體的制裁清單;並在清單開具後30天之後、60天以內(11月14日至12日14日之間),公布與這些受制裁個人和實體有重大交易行為的金融機構制裁清單。
二是措施非常嚴厲。對違法個人/實體的一級制裁包括禁止其在美國管轄範圍內進行相關財產的任何交易,吊銷籤證甚至驅逐出境。但更嚴厲的是《香港自治法》對金融機構的二級制裁,列出了10種影響深遠的制裁措施,包括禁止受制裁金融機構在美國管轄範圍內進行任何外匯交易,禁止受制裁金融機構使用美國金融系統和支付結算服務,對涉及金融機構高管人員實施驅逐出境。二級制裁的直接後果是,將涉及的金融機構隔絕在美國的金融系統之外。
三是法案實際上限制了美國總統的自由裁量權,增加了制裁的確定性。《香港政策法》和《香港人權與民主法》都是授權美國總統制裁,制裁與否由總統自由裁量。而此次《香港自治法》規定,國務院和財政部對個人或實體做出違法認定後,總統可以對清單內容進行增刪,但在某個個人或實體被列入清單1年之內,美國總統必須對清單其進行制裁。對於被列入清單的金融機構來說,1年內施加10種制裁中的至少5種制裁,2年內必須施加全部10種制裁。美國總統雖可以對特定個人、實體或金融機構豁免制裁,但美國國會參眾兩院有權聯合否決總統的豁免決定。
第二,美國南海聲明是誘敵政策,中方大概率保持克制。
美國對南海問題表態看似比較突然,但是如果對美國近年在南海這個問題上的態度有一個長期跟蹤的話,以及對於南海問題的關鍵所在了解的話,美國的態度並不是陡然的轉變,只是美國由之前一直遮遮掩掩的反對變成了明目張胆的反對。
中國的歷史性權利,是指南海這一片特定的海域是中國自古以來的領土,這個海域大大地超過按照海洋公約中國所能夠享有的這樣的海域面積。2016年南海仲裁案中,中國採取「三不」原則,即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美國一直對中國在南海的立場持不認同的態度,只不過這次美國將遮羞布扯掉了,明確否認中國在南海海域的現有權利主張。
至於中國對這個問題的態度,我們基本判斷是要重視,但是一定不要反應過激或者過度。實際上美國現在南海問題上的表態也好,包括在中國臺灣問題最近表態也好,實際上是在撩撥中國,刺激中國做出一些比較激烈的舉動,一旦中國有所行動,那麼美國馬上可以進行力度更大的介入和幹預。
三、魚和熊掌焉能兼得:一切為了競選,刀尖上的遊戲
第一階段協議能威懾川普,魚和熊掌焉能兼得。第一階段協議既是中方的籌碼,又是現階段中美經貿關係的壓艙石和穩定器,中方多次表態,強調落實第一階段協議,雙方都要創造有利條件。
6月18日,劉鶴副總理在陸家嘴論壇的書面致辭中表示,中美應創造條件和氛圍,排除幹擾,共同落實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7月15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強調,中方落實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承諾和行動是認真的,但協議的執行需要雙方共同作出努力,美方應停止對中國企業的各種限制和歧視性做法,為落實協議創造有利條件。
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經受住了華為事件和香港國安立法的雙重壓力測試。我們判斷,從現在開始到11月大選,川普的最優策略是,維持中美第一階段協議,尤其通過加大農產品和工業品出口,討好搖擺州的農民和工人。因為第一階段協議的內容覆蓋非常廣,所以只要第一階段協議在積極落實,中美經貿摩擦的規模和程度就相對有限。
第一,中美第一階段協議是關鍵,川普用以討好搖擺州。
川普與拜登的對決,集中在六個選情差異較小的搖擺州,即亞利桑那州、北卡羅來納州、佛羅裡達州、威斯康星州、密西根州、賓夕法尼亞州。自2018年以來,六個核心搖擺州中的五個,受到了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川普必須維持中美第一階段協議,通過加大農產品和工業品出口,討好搖擺州的農民和工人(詳見5月28日大國博弈第十七篇《川普為何緊握第一階段協議:六州之戰》)。
6月下旬至今,川普在搖擺州中的支持率加速下降。6月下旬至7月初,受到疫情抬頭等事件影響,川普在搖擺州的支持率出現加速下滑。7月初至7月中旬,川普在搖擺州的民調仍然低迷。不過,北卡羅來納州和佛羅裡達州,川普的支持率相對於7月初略微上升了點0.3個百分點。但是我們認為,原因主要在於7月上旬更新民調樣本較少,北卡羅來納州和佛羅裡達州更新的主要是CNBC民調等,而此民調中川普的支持率普遍高於同期其他民調,導致支持率被略微拉高。因此,7月份來看,川普支持率仍然處於下降通道中,或者說,民調數據下行的趨勢還未被逆轉。
第二,明知會加速疫情擴散,川普為何堅持推進復工呢?目的還是選票。
美國疫情持續升級,川普在疫情防控方面的領導能力,以及要求急迫復工的防疫思路,使其正在逐漸失去民眾信任。6月中下旬以來,川普不僅在全國民調數據中出現下滑,而且在前期選情膠著的搖擺州,其民調支持率也開始加速下降。
雖然復工會傷害共和黨的基本盤,但僅靠共和黨目前的票倉,川普競選獲勝無望,只能選擇主動出擊、爭取搖擺州。
一方面,復工影響共和黨基本盤選票。在前期,疫情在人口密度較高的民主黨州發展較快,因為共和黨州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疫情擴散較慢。6月中旬,隨著共和黨州重啟經濟,疫情出現加速,使得很多選民開始質疑川普的執政方針,打擊了川普的選舉基本盤。
另一方面,不復工影響搖擺州選票。第一,根據最新失業率和非農數據,復工更有利於改善共和黨鐵票倉州和搖擺州的就業。第二,六個核心搖擺州高接觸密集型行業佔比較小,普遍處於中低級風險區域,重啟經濟對於核心搖擺州來說,利大於弊(詳見7月4日大國博弈第十九篇《川普的復工博弈:刀尖上的遊戲》)。
第三,共和黨鐵票倉州在財政刺激法案的受益程度,弱於民主黨鐵票倉州。
以美國小企業救濟貸款(PPP)數據為例,貸款主要是被幾個大的民主黨鐵票倉——加州、伊利諾州、紐約州領取,而共和黨鐵票倉僅有德克薩斯州領取規模較大,西北部的共和黨鐵票倉受益普遍不高。六個核心搖擺州內,僅賓夕法尼亞和佛羅裡達州申領額度較高。
來源: 宏觀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