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雲巖,遇見最美的山水、還有詩和遠方
于學忠(遼寧蓋州)
說到山水,雲巖是怎麼也繞不過去的地方。明山、秀水、幽林、古寺、聖泉、靈猴,雲巖的美是最詩情畫意的美,也是最魂牽夢繞的美。
「黔靈山腳下有你的氣息,飄蕩在老城的印跡;我悄悄地裝進鄉愁的記憶,就讓歲月在夢裡尋﹍﹍」對雲巖的懵動,是從聽民謠歌曲《愛上雲巖》開始的。
去雲巖,遇見最美山水。
黔中靈山下,平定高峰旁,依偎著貴陽老城區的主體部分;南明河水畔,永樂聖泉間,映照出風光旖旎的城市公園。這就是黔靈毓秀,貴中雲巖。
「黔中靈秀地,山色勝翠微;回眸東南望,入雲萬峰奇。」黔靈山,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被稱為「黔南第一山」;黔靈山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旅遊和朝拜聖地,它以其山幽林密、湖水清澈,縈繞迴環於秀巒奇峰之間,如墨如畫,如痴如醉,而聞名全國。
據史料記載:黔靈山在明代以前,「因其生於邊鄙,埋沒於荒煙寒雨中」,還只是荊蠻之地,尚未開發。自明洪武至永樂年間(1375--1414)鎮遠侯顧成遊登並發現聖泉之後,山中景點始見於史籍,其秀麗奇詭的自然風光才漸為世人所知,陸續有人邁出了探尋的腳步。其中以明石阡知府祁頤、貴州市政使範理、貴州主事鍾震、貴陽舉人越英、文學家楊慎、鎮守貴州太監楊金、貴州提學副使萬士和、旅行家徐霞客等為著名。但直到清初仍然是「荒煙野樹,人跡罕至,固虎豹之宅,而狐狸之居也。」直到康熙十一年(1672)佛教臨濟正宗第三十三代傳人赤松和尚於山中創建弘福寺,名其山為黔靈山後,這座處於黔中萬山叢中的獨秀靈山才令人矚目,前未遊歷山水、銷影遁跡、弘法傳道的先賢往哲、騷人墨客、高僧名釋、達官貴人不絕於途,很快便使黔靈山成為熱鬧非凡、遠近馳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此後,黔靈山旅遊勝地之名益發響亮,數百年不衰。
黔靈公園因素有「黔南第一山」之稱的黔靈山而得名。在公園裡,可看蓮花覽勝處清代貴陽八景之一「浪湧金鰲」,也可觀五虎朝陽處「五虎三獅一鳳凰」之奇景,植物種類繁多,峰巒疊翠,古木參天,林木蔥籠,古洞清澗,深谷幽潭,景致清遠。
相比「大家閨秀」的奇景,若你看慣了山,看慣了城,那小關湖則是「小家碧玉」,風景更溫婉,湖水清淨如鏡,一定是你的不二去處。碧波之上,數十隻白色鳥兒成群結隊,時而低低飛翔,時而低頭覓食,白色的羽毛與綠色的山崗相映成趣,這裡已成白鷺的家,令人驚嘆如群鴿般飛騰的壯觀和大自然動物天然的母愛。這裡是攝影者和畫家的至愛,是情侶和釣者的天堂。
「雲巖山水秀甲全黔,芙峰山水甲雲巖」。芙峰山幾乎涵蓋雲巖的所有精華。
人文興,毓秀大地「氣質」更佳。歷史悠久,頗具人文氣息的雲巖,自古以來便是文人薈萃名士雲集之地。
「芙峰山,在城東,插天一朵青芙蓉。」這是清代西南巨儒鄭珍在其所著《遊芙峰山》詩中讚美扶風山的詩句。扶風山,亦叫芙峰山,又名螺螄山,山體周圍有扶風路及螺螄山路。其實扶風山作為老地名,市民習慣還是叫螺螄山。
扶風山麓最老,最恢宏,也最美觀的古建築群是扶風寺,在寺的左右相繼建了陽明祠及尹道真祠後,形成了「一寺兩祠」的名勝景區,加上頗具江南園林之韻及陽明理學遠播中外,成了一處名播中外的名勝古蹟勝境,現在是「棲霞勝境」內最靚麗的景區。清代楹聯大家劉蘊良曾為扶風山書有一聯:「螺環遠自東方,雙城覽秀;龍脈挺分南幹,半壁稱雄。」這「一寺二祠」的勝境及文化聖殿,現在統稱「陽明祠」。
清道光時的張琚有《遊扶風山》詩云:「東山作意報新晴,挽我扶風寺裡行。一道青穿芳草徑,千峰繡擁百花城。遊魚極泳人知樂,山鳥忘飢自贊名。獨依疏篁亭上久,娟娟歸路月初明。」把扶風寺內的美景,詩人依亭留連踏月而歸,寫得樸實動人。
扶風山麓,有後人為了紀念心學創始人王陽明先生而建的陽明祠。祠內林木蔥蘢,根雕、盆景千姿百態,桂樹濃香四溢,建祠以來,文人墨客吟唱題贊,佳作不乏。日本東宮侍講文學博士三島毅《題陽明祠》詩:「憶昔陽明講學堂,震天動地活機藏。龍崗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千古光。」如今寺廟殿宇改作畫廊、琴室、棋院、印社,完美地成了琴棋書畫聖地。
作為全市三足鼎「築」文化格局的重要一「足」,陽明祠已是一種符號,牽引著這座城躬耕人文生態,綻放文明馨香。
依託王學,打造心靈之旅。每年一次的「良知行·陽明文化接力活動」都會在雲巖區傳遞開來,承載陽明先生『致良知』的思想精髓,助力雲巖實現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相互促進。
事實上,不只是「良知行」陽明文化接力活動,以構建文明和諧的人文生態城區為切入點,雲巖逐漸明確打造陽明文化、生態文化、兩河文化等「八大特色文化名片」,綻放著獨具韻味的人文氣質,共同布局著一盤「人文促和諧」的發展大棋。
城區東隅,有始建於明代萬曆三十七年的九角三層寶塔形建築文昌閣。
一般來說,文昌閣都是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但貴陽文昌閣卻是九角形樓閣,建築風格奇特。「九」在很多古籍中,都意味著至高無上,代表崇高的地位。在這裡,可屹立於東門月城之上,遠眺貴陽東山,感悟山中都市的深遠。
因歷史而厚重的雲巖區,不止因這一個地方而極具韻味。
在鹿衝關公園大門附近的觀景臺上,清水漣漣的小關湖美景盡收眼底,湖面不大不小,少了些遼闊,卻多了親近。湖面稍狹長,順山勢自然彎曲,無人工雕砌,多了幾分野趣。
橫跨橫臥於小關湖之上的小關大橋,飛架在老城與觀山湖區之間,如長虹臥波,頗為壯觀。
地母洞景區離公園西大門較近,洞體為喀斯特地貌,自然形成的天然溶洞,入洞口形狀上尖下寬,近三角形,洞深30米、寬20米,頂部布滿鐘乳石,左右的巖壁有兩個一米高的平臺,正中間的大平臺上方,有一形似菩薩的鐘乳石,在平臺的左邊,有一條人工鑿出的階梯,往裡有一個小凹洞,凹洞內地勢空曠,可擺放物品。抗戰期間,文瀾閣《四庫全書》就藏於此。
景區還擁有貴陽兩城區最高峰——五虎峰,在海拔1441.2米的峰頂,可以俯瞰貴陽市除花溪區外的大部分區域,城市的美景和環城林帶盡收眼底。這裡有位於黔靈湖西岸山巒、建於1403年的聖泉,該泉間隙漲落,蔚為奇觀。這裡有山北坡有麒麟洞,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曾囚禁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於此。轄區內還有革命紀念遺址,抗日戰爭烈士紀念碑、八路軍辦事處、《新華日報》貴陽分銷處舊址等,充分的體現了中華兒女不屈不饒的精神和澎湃的愛國情懷。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近年來,雲巖先後獲得2014年「最美中國·生態旅遊·文化旅遊目的地」,2017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2018年中國百強區,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等榮譽稱號。青山綠水注入文化靈魂,「詩與遠方」的融合共生,演奏出毓秀雲巖、幸福雲巖更為美妙的樂章。
人在綠中,綠在城中,雲巖山水愈是美麗迷人。
雲巖山水秀天下,人間天上景不同﹍﹍四季皆有景,四季皆可遊。春天,滿目青翠;夏天,濃蔭蔽日;秋天,層林盡染;冬天,銀裝素裹。
在「挖掘雲巖歷史文化積澱,尋找雲巖特有的文脈氣質、文化基因、民俗韻味和城市印跡」過程中,今天的雲巖已經成為旅行聖地,願我們邂逅最美的山水,最美的人,在最美的年華裡;走進別樣山水雲巖,這就是我們眼中的詩和遠方!
貴在城中,美在自然,在最美的山水裡相遇。慢遊雲巖,讓靈魂跟上你的腳步不趕時間,用心領略雲巖的美景與文化,享受精緻貼心的雲巖美食。慢遊雲巖,品讀與雲巖相關的歷史故事、革命故事、名人故事、地名故事、山水故事、古蹟故事、美食故事、民俗故事的靈動與悠遠,暢享改革開放故事、脫貧攻堅故事、創新創業故事、英雄模範故事的現代文明的舒適與富足。
愛上雲巖,遇見最美的山水!用我們最美的時光,去旅行,去最美的風景裡,陪著最美的人,感受到寧靜的靈魂。
愛上雲巖,當最美的詩歌遇見最美的山水,那些飄蕩在星空下的詩句逶迤縈迴,萬物變一瞬,剎那化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