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福州市唯一一個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鎮,如今的嵩口安靜又閒適,心甘情願地在時代行列中掉了隊。但歷史與人文的記憶卻不肯輕易拋卻它......
幸好根系還在,記憶也仍鮮活。來自四面八方的有識之士用創意與理想,讓這裡重新生長。他們建圖書館、改造古鎮、修客棧,在這片田園山水之間寄託著「詩與遠方」的念想。我們把這群人,叫做「鄉建客」。
漸遠漸弱
重拾月溪花渡的讀書聲
「
因為它原是發電站,溪水像瀑布一般從建築中穿過,如同村裡的『流水別墅』。
」
出生於月洲村的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張元幹的故居。
月洲村位於永泰縣城與嵩口之間。「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寫出這首沉鬱慷慨《賀新郎》的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張元幹,正是出生在這個小村中。
自宋以降,這個不過百戶、千人的村子曾出過一位狀元、50位進士,甚至還有張肩孟父子6人、6進士、6位同朝、祖孫三代18人做官的「傳奇」。
而張元幹幼時最愛流連處、建於宋朝的「寒光閣」形制仍在,乾隆御批建造的古莊寨「寧遠莊」樣貌依稀,「這樣一個學霸村,我來時卻聽說村裡唯一的小學已經停辦,年輕人都到外面去了......」教師出身的袁曉龍百感交集,「想起電影《海角七號》裡村代表的感嘆,『這麼美的大海,為什麼年輕人就是不回來呢?』」
月溪花渡圖書館緊鄰桃花溪,近對始建於宋代的狀元閣「寒光閣」。
沒有年輕人的美麗鄉村,縱守著耕讀傳家的千載良風,又將何以為繼?於是,他把悠然見南山的田園夢拋諸腦後,「我想建一座圖書館,為孩子們留一處精神高地。」袁曉龍帶著這個想法行動了。
地址就選在20世紀60年代始建、彼時已成「閒置產業」的月洲發電站。這座兩層夯土式建築,北臨桃花溪、南面李樹園,東側是綿延的竹林,近旁還有讓作家舒國治讚不絕口的兩棵老柿子樹。
月溪花渡圖書館是由一座20世紀60年代的水電站改造而來。
於是圖書館的名字應運而生——月溪花渡。「因為它原是發電站,溪水像瀑布一般從建築中穿過,如同村裡的『流水別墅』。」
隱世樂土
孩子們在這裡都玩瘋了
「
原來鄉村不僅有番茄和土豆,真的還有詩與遠方。自然而然地,他就地取材建起了長在竹林裡的『竹裡館』。
」
月溪花渡和竹裡館項目發起人袁曉龍
「我們決定做一個『隱退』的房子:讓建築隱入山水,把姿態退給閱讀。」圖書館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建築的木架結構,將原本的夯土牆進一步打開,採用全鏽鋼板框架,引入寬闊的風景窗。
月溪花渡圖書館
月溪花渡圖書館的整個空間一改原有建築的陰暗、逼仄,大面積的開窗 和空間梳理,令光線和空氣都暢通起來。
斜對著寒光閣,圖書館以一條玻璃陽光長廊將來客引入室內,正中新添的12米挑高天井書架正是要讓每個來人對書籍行一次仰視禮。
一層書店與文創空間顯得親和有序,又因近水的緣故,讓人通身舒泰。二層閱讀空間更顯莊重,北面長7米的書榻式風景窗如同手卷展開。
月溪花渡圖書館二層一隅,除了書架承載的書中風景,這裡大面積的開窗還將戶外山水景致納入室內。曾作為書法老師的袁曉龍常在這裡揮毫。
除了平時有村童們開心地融入這片閱讀海洋,周末還會有城市孩童們來此。「其實我的這個念頭也有很多『私心』,教師出身的我每次看到留守兒童捧著城裡人捐的書,在田間路頭、斷壁殘垣間閱讀,總是莫名心酸。」
「我想把城裡的人文美學圖書館搬進鄉村。我希望大家都能看到,一個在城市消失了的圖書館,在山水間卻能重生。」
月溪花渡臨窗的閱讀榻一隅,這裡也是來客最喜歡的區域之一。
所以他與福建著名的曉風書屋合作,挑選最新、最美、最人文的12000冊書籍陳列於此,不需要捐贈,沒有破書、髒書、盜版書,在這個置身山水田園的圖書館中、在書本和知識的面前,人人都有尊嚴。
竹裡館民宿
竹裡館
這間圖書館在網絡上大火起來。於是自然而然地,他又就地取材建起了長在竹林裡的民宿「竹裡館」;緊靠兩棵老柿子樹的地方還有既可觀柿子,又能摘柿子的真正的「柿子樹餐廳」。
竹裡館
竹裡館緊鄰月溪花渡圖書館,但竹裡館的建築外立面用當地的竹子進行了「包裝」,又緊鄰天然竹林,跟它的名字算是名副其實。
竹裡館房間之一
內部陳設也以竹子為主題,竹裡館房間之一,緊靠桃花溪的臥床讓人醒來第一眼就能看到潺潺流水、秀麗風景。
袁曉龍還把村裡廢棄的舊小學校舍用建築和設計「重啟」了,並為之取名「孩子的院子」。「孩子們在這裡都玩瘋了!」這是最讓他感動的場景。
來嵩口,鬆口氣
逃離北上廣的設計師們
「
我們喜歡這裡的山水田園和生活節奏,這是一個有自己生命韻律的小世界。無論是星空還是稻田、市集還是鄰裡,都給予我們一種莫名的能量。
」
鬆口氣客棧主理人謝方玲(左)和石浩男(右)在客棧的景觀牆前。
石浩男與太太謝方玲這樣的年輕「鄉建客」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為這片古老的土地續寫著新文章。這對夫妻本是北京一家設計規劃院的同事。
嵩口鎮上的標誌之一,直街上的德星樓。
嵩口古鎮什麼都慢,但又充滿了故事感。站在那個有著名書法家趙玉林先生手書的四個大字「群賢畢集」的牌樓下面,聽青年設計師石浩男為我們講故事:這個名叫「德星樓」的建築始建於明嘉靖年間,距今已有四五百歲了。
當地傳統建築的風火牆。它用特有的瓦釘將瓦片固定在牆上,防水防火。
2014年,福建籍的方玲聽說有團隊在嵩口改造古鎮,便辭職回來加入鄉建隊伍。古鎮改造模板完成,她也準備前往日本深造,此時嵩口鎮的領導卻因找不到後續運營者而找她商量:可否考慮留下來創業?
從鬆口氣客棧的陽臺俯拍到嵩口古鎮的地標性景點——鶴形路。它全長150米,路面中間為土層,意喻鶴的食道,兩側及牆基為大小一致的鵝卵石砌成,意喻鶴吃的米。
於是客棧「鬆口氣」應運而生。石浩男聽說前同事成功將自 己的鄉建願望落地生根,便在網上向她請教經驗,「一來二去竟成了網戀!」
2016年元旦「鬆口氣」正式開業,可謂是鎮上第一批「青年創客」的壯舉。但鄉村生活不全然是詩,實際的困難如今都很難再回望。
「不過,它也有自己的得天獨厚。」方玲指的是現在從客棧二樓陽臺可以盡望的「鶴形路」與龍口厝古民居群。這條長150米的「鶴形路」是整個嵩口最具特色的標誌性景觀,在全國古鎮裡也屬獨一無二。
左:宴魁厝裡的木雕梁。這裡琵琶的造型寓意夫妻間琴瑟和諧。右:宴魁厝女兒牆上的灰塑,一般都是些戲曲和生活場景。
而鶴形路盡頭的龍口厝由4座大厝組成,始建於宋朝。它前後有4個大廳、183間房屋,而其內部保留的雕花木樑與此地獨特的飛燕式屋簷也讓人嘆為觀止。
方玲與石浩男正在改造的另一幢老建築——黎照居,它的前身是一 幢老民居。
去年,在距離「鬆口氣」不到百米的溪水邊,他們又修復了一幢老房子,夢想一點一點實現著。「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來,還有很多小朋友來參加我們的手工藝研學課程。」
而過往改造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在老建築裡置入現代生活的新需求:採光、通風、隔音、走水,諸多問題要攻克。「開始,師傅們一聽要在牆上打洞開窗,都應聲反對。」在磨合中,他們發現最好的辦法是讓工匠們直接參與到前期設計和畫圖過程中。
漸漸地,這些老師傅也試著接受年輕人的「新美學」,現在還有一些老師傅在浩男的帶領下成立了自己的手工作坊,將產品商業化, 「同時還接到許多軟、硬裝的工程呢!」
品嵩口古鎮上的沿溪遊步道,也用了竹棚的建築創意。
大家從最初的不太理解到現在積極參與古鎮事務,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如今,方玲和浩男已經在嵩口度過了6個寒暑,去年,兩人的寶寶也在此誕生了。
「我們喜歡這裡的山水田園和生活節奏,這是一個有自己生命韻律的小世界。無論是星空還是稻田、市集還是鄰裡,都給予我們一種莫名的能量。」夫妻倆的實踐是腳踏實地的,但胸懷卻指向遠方。
嵩口鎮曾因大樟溪的河運而繁盛。如今這裡已成標誌性風景。
這幾位鄉建客代表了當下中國一種新的生活態度。然而有了財富,並不等於能讓年輕人回鄉;有了文化自信和生活尊嚴,遠離故土的人們才會最終找到回歸的信念。
旅行TIPS
交通
飛機或火車到福州,
再自駕車到嵩口古鎮,
行車需1.5小時
景點
嵩口古鎮內:
德星樓、大樟溪古渡口、
天后宮、天主教堂、鶴形路、
龍口厝古建築群落、民俗博物館、
林氏宗祠、鬆口氣客棧
住宿推薦:鬆口氣客棧
月洲村:
寧遠莊、張氏宗祠、
張元幹故居、張聖君誕生地、
寒光閣、水月亭、
月溪花渡圖書館、孩子的院子
住宿推薦:竹裡館
美食
餈粑、蛋燕、九重粿、
線面、三仙湯、青紅酒等
手信
李子幹、梅子餅、青梅酒
INTERACTION
話題互動
你的故鄉是不是也有山有水呢?
它最讓你留戀的是什麼呢?
內容來自《安邸AD》5月刊,有刪減
攝影 | 雷壇壇
造型|Kevin Ma
撰文 | 陳思蒙
編輯 | Kevin Ma、思蒙、雯婷、Halleyw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