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閾」(Pantone),意為由於人類視網膜中主司晝光覺的視錐細胞的分布和密度因人而異,甚至會有缺陷或缺失,以至於色彩看上去幾乎無法呈現出一致的模樣。因此,千人千色的細微差異這一特點,令色彩成為藝術中最具相對性的媒介。昊美術館(溫州)新展「色閾」近期已正式面向嘉賓與媒體開放,創作者可與嘉賓及媒體近距離分享了自己的創作理念和與色彩的故事,通過結合導覽環節對參展作品的詳細介紹,指引大家走向深層次的藝術創作理念。
展覽作品皆以色彩的情感作為喚醒視覺的切口,期待進入其中的觀眾能夠調動不僅限於視覺的感官參數,參與聯合認知。
安傑莉卡.達斯的作品《人類》
人類與色彩的關係,自出生時就開始了。膚色是人類最親密的色彩,與生俱來,沒有對錯,不帶標籤,只是純粹色彩的表現形式,但卻在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被逐步扭曲為高低貴賤之分的符號。我們自帶色彩,來到人間,不是為了排斥不一樣的色種,而是為了完成世界色彩豐富和多樣性的使命。安傑莉卡.達斯的作品《人類》開啟了撕去色彩標籤與偏見的宏偉藍圖。這項持續進行的作品來自對18個不同國家、超過4000位志願者的面部採集,通過對人類面龐的攝影,採用拍攝對象鼻子區域11X11像素樣本相同的顏色作為背景色,並與潘通色卡進行匹配,最終找出被攝者的膚色代碼。
姚朋的作品《政治》
姚朋的作品《政治》,運用了PANTONE彩通色卡的排列。在作品《政治》中,藝術家對195個國家進行了概念化的想像,並擇選出最吻合個人印象的色彩,加注相應國家首都的名字和音標——不動聲色的偏見和刻板印象冷靜鋪陳。
張玥的作品《張玥的白色全書》
直接借用彩通系統的形式對社會問題展開反思,在本次展覽中佔有不小的比重。張玥的作品《張玥的白色全書》根據藝術家在生活中收集的各種白色,編輯出一套按PANTONE彩通國際制色原理配比數值製成的白色系統。一整面不同來源及配比的白,來告知人們白色的千萬種可能性。張玥的白色系統有8136種白色,但PANTONE潘通的色彩系統裡只有1600多種,現今的印刷技術也無法呈現更多的白。如果不是藝術家敏感細微又略微偏執的視角,恐怕我們還在認為,我們所看到的所有白,都是同一種白。
策展人馬珏總結道,關於色彩的討論是多種多樣的,有些藝術家討論的是色彩本身,有些藝術家則是直接借用到了pantone彩通色彩系統,用工業化、標準化的規範象徵藝術概念,有些藝術家則是借用偏見,將色彩賦予上「色彩」。即使色彩相同,其喚醒我們的感知程度也會不同,這也是「色閾」展覽希望帶給大家的。更多色彩流行資訊及在線查詢色號關注千通彩色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