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媽媽的心,在孩子小的時候,是以解決生存為主,所以孩子是不是吃飽了,是媽媽們關注的主要目標。
有位粉絲朋友發現寶寶有個奇怪的現象,她很擔心是寶寶沒吃飽。寶寶現在2個月了,每次吃完母乳以後,就會吃手,嘬嘴唇。她記得以前看育兒書,寶寶餓了就會有吃手的動作,難道寶寶這是沒吃飽嗎?
其實,寶寶吃手並不代表是沒吃飽,吃手是生理和心理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孩子是否吃飽,還有更多判斷方法。
寶寶吃完母乳為啥會吃手、嘬嘴唇
1)、手能力發展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能夠吸吮手指,因為那時候他是蜷縮在媽媽肚子裡,手離嘴巴特別近,手放到嘴裡特別方便,沒事的時候就把手放進嘴裡吸吮,也是一種自娛自樂的方式。
寶寶出生以後,不再是蜷縮的狀態而是伸展的狀態,手離嘴巴比較遠,開始並沒有能力把手放到嘴巴處,所以無法吸吮手指。
等到稍微大一些以後,手部的靈活性增強,喜歡把雙手放在眼前觀察,也喜歡把兩隻手握在一起玩,還喜歡把手放進嘴裡吸吮。當孩子能吃手的時候,表明手的能力發展了,這也是精細動作發展的標誌。
2)、「口唇期」到了
弗洛伊德將人格發展分為5個階段,口唇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其中0-1歲是口唇期,孩子喜歡用嘴巴探索世界。
這時孩子並不知道手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他認為是身體以外的部分,把手放進嘴裡,就是在探索外部世界。等他的手能拿住東西的時候,會用手拿著東西往嘴裡放。
寶寶吃手,可以刺激腦細胞發育,刺激大腦周邊運動神經連接,促進大腦發育,讓寶寶變得更聰明。
3)、自我安撫
寶寶在小的時候非常無能,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但是又懵懵懂懂,如果大人及時陪他玩,他會感到無聊,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表達,就選擇了一種最簡單的方式,吃手來安慰自己。我們會發現孩子吃手的時候,沒有邊吃邊哭的,都是很快樂很享受的樣子,這說明他吃手的時候內心是滿足的。
隨著身體的不斷發育,牙齒開始在牙齦裡蠢蠢欲動,雖然我們沒有看到白色的牙齒萌出,但是內部已經開始劇烈的活動。牙齒刺激牙齦,牙齦又痛又癢寶寶把手放進嘴裡吸吮或者啃咬的時候,牙齦的不適感會得到暫時的緩解。這時的手指就相當於一根手指餅乾或者牙膠。
寶寶有沒有吃飽如何判斷呢?
鑑於寶寶吃手是心理和生理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如果單靠吃手來判斷寶寶是否吃飽,就有些偏頗了,還應該從多個方面進行判斷。
1)、看過程
寶寶很餓的時候會出現飢不擇食的感覺,吃奶的速度特別快,特別認真。在即將吃飽的時候,寶寶吃奶的速度會逐步降下來,吃得心不在焉。吃飽以後會自動鬆開,一邊玩耍起來。如果讓他繼續吃,他也會吃幾口,但是很快又會鬆開。這就表明寶寶吃飽了,沒必要再強求寶寶繼續吃。
2)、從媽媽的身體判斷
在寶寶吃母乳之前,母乳充足,乳房是充盈的。當寶寶吃奶的時候,會感動乳汁汩汩流出,聽到寶寶的吞咽聲,或者能看到寶寶的喉部在動。寶寶吃飽以後,乳房就會變得癟癟的,乳汁全部被洗空。母乳是智能生物,寶寶吃多少就會產多少,所以吃完了就是吃飽了。
3)從精神狀態判斷
寶寶沒有吃飽,會哭鬧不安,做什麼事都不開心,吃手都懶得吃。睡覺的時候誰不安穩,半小時就醒或者1小時就醒。寶寶吃飽萬事足,會很開心,吃手都是愉快的,眼睛裡有光亮。睡覺睡得特別踏實,一次睡一兩個小時,晚上可能會睡3-4個小時。
4)從身體狀況判斷
寶寶沒吃飽,就不會排出很多代謝產物,大便次數和小便 次數減少,而且小編會發黃。如果吃飽了,一天至少一次大便,是稀軟的黃色便便。小便一天至少打溼6塊尿布。
體重增長,前3個月平均每月增重600-1000g,3-6個月平均每月增重600-800g,6-12月平均每月增重300g。
身高增長,前3個月平均每月增長3.5釐米,3-6個月平均每月長2釐米,6-12個月平均每月長1-1.5釐米。
如果寶寶的生長發育低於平均水平太多,不是按照生長曲線緩慢上升的,就要注意是否是營養缺乏。
總之,寶寶吃母乳為吃手並不代表沒吃飽,而是生理和心理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現象,表明寶寶在發展智力,要感到開心才對。判斷寶寶是否吃飽還有4個更可靠的方法,媽媽們可以仔細判斷一下。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