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的德甲賽場上,出現了不和諧的場景:在拜仁客場與霍芬海姆的比賽中,部分「德甲班霸」的極端球迷打出了辱罵霍村老闆霍普的橫幅,導致比賽中斷10多分鐘。儘管拜仁主帥弗裡克、球員穆勒和董事會主席魯梅尼格等先後進場勸誡,但球迷們依然「不為所動」。比賽恢復後,兩隊球員放棄攻防,在中圈倒腳直至比賽結束,以表達對這種行為的不滿。
圖說:球迷表達對霍普的不滿 新華社圖
不料僅僅幾小時後,多特蒙德、科隆和柏林聯合等隊的極端球迷紛紛「如法炮製」,讓本該享受足球激情的周末,籠罩遭一片陰霾下。目前,沙爾克04和勒沃庫森等俱樂部已先後發表聲明,對相關行為「零容忍」。德國足協和德甲官方更痛心疾首地表示:「這根本不是足球該有的樣子,肇事者必須受到嚴懲!「可讓人不解的是,大多數時候都「循規蹈矩」的德甲球迷,為何會對一位80高齡的俱樂部投資人惡語相向?
觀念有衝突
自霍芬海姆升入德甲後,圍繞在球隊老闆霍普身上的爭議就一直存在,究其原因,便是他跳出了德甲俱樂部多年來拒絕燒錢,理性經營的傳統觀念,通過贊助商的引入和資金的投入,將霍村打造成了德國商業化程度最高的球隊之一。換言之,「霍普事件」背後所暴露的,其實是兩種經營觀念的衝突。
圖說:霍普(左) 新華社圖
與早早實現商業化,鼓勵外部投資並採用股份制管理的英超和意甲球會不同,大部分德甲俱樂部,還保留著頗具復古意味的「會員制」管理模式。雖然歷經幾次改革,也摻入了一些股份制的構架,但俱樂部和會員球迷依然擁有相關事務的決定權,外部投資商受限的情況,並沒有太多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發展,這種被稱為「50+1」的模式,雖然讓德甲成為歐洲財務狀況最健康的聯賽之一,但也對聯賽的影響力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於是,德國足協在章程的最後附加了一句:如果一家企業連續經營俱樂部超過20年,就可以申請「50+1」原則豁免權。霍普就是這句話的受益者。
這位從1989年便開始投資霍芬海姆的軟體公司CEO,在2000年加大力度,獲得了俱樂部96%的股權和49%的表決權,這是「50+1」模式下,外部投資商能夠拿到的最高比例。接下來的日子裡,霍普在章程允許的範圍內,用超過2.5億歐元的花費,為俱樂部帶來了一座新球場、兩個青訓基地和無數強援。當時他的做法,已經讓不少秉持傳統理念的球迷難以接受,不少人嚷嚷著「霍普用錢汙染了足球」。而當霍普終於擺脫「50+1」的束縛,霍芬海姆的商業化腳步進一步加快,傳統與革新間的衝突,也由此愈演愈烈。
圖說:比賽曾一度中斷 新華社圖
管理存疏失
除了觀念不同導致的不正常情緒,德甲聯賽在管理方面的疏失,也是霍普事件發酵的重要原因。
其實這並非極端球迷們首次對霍普「發難」。此前,多特蒙德和門興格拉德巴赫的球迷就因打出侮辱性標語,呼喊不當口號而遭到處罰。可問題恰恰出在這裡,因為德國足協多年前曾公開宣布「絕不對球迷實行集體性處罰。」本就對霍村和霍普的「拜金」不滿,吃到罰單心氣不平,加上管理者出爾反爾,球迷們自然「火力開」,一片「反霍」情緒,也被悄然帶起。
另外,德甲在球迷入場時的檢測不夠嚴格,也成為事件連續發酵的導火索。根據德國媒體披露的消息,拜仁與霍芬海姆一戰中出現的橫幅,是德甲領頭羊的球迷在入場後製作的。「當時他們只帶了許多膠布,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警方的說法證明了霍芬海姆主場安檢的無奈。可問題在於,有了多特蒙德和門興的教訓在前,對球迷物料的檢查是否應該提高等級?後續的比賽中為何還有相似的標語出現?這些問題,不僅需要德甲的管理運營方總結反思,也給包括中超在內的其他聯賽,敲響了警鐘。
皇馬名宿迪斯蒂法諾曾說「在足球場上不能有敵人,更不能傷害任何人,因為所有熱愛這項運動的人,都是我的朋友。」但願這些不光彩的畫面,能從此遠離足壇,讓那片無數人深愛的綠茵場,回歸切磋技藝、傳遞正能量的本質。(新民晚報記者 陸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