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13日至15日,一場本是反對蘇哈託政權的政治運動,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等地演變為嚴重的排華騷亂。期間,僅雅加達就有5000多家華人工廠、店鋪、房屋、住宅被燒毀,約150名華人婦女被強暴,近1200名華人被屠殺。同時發生在印尼梭羅、泗水、棉蘭等地的類似騷亂也造成了華人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
在排華騷亂發生10周年之際,兩位出生在印尼、如今在中國工作的華人向《世界新聞報》記者講述了當年的痛苦經歷,以及對於近年來印尼華人地位提高的親身感受。
華僑回憶10年前噩夢
家在雅加達的印尼華人彭豔玲當年只有15歲,正在上初中。她對《世界新聞報》記者說,1998年5月13日那天,她正在學校參加考試,突然看見窗外馬路邊停放的很多汽車和摩託車都著起火來,街上喧鬧聲一片。「我當時很害怕,也不敢回家。我一個華人同學的家人花錢請了警察,保護她回家。我姐姐的一個朋友家就在學校附近,於是把我接到他家過了一夜。第二天,我家的當地人司機把我接回了家。」
1983年出生在印尼的彭豔玲如今已經在中國工作了近一年,她回憶說,1998年5月13日和14日,雅加達的騷亂局勢最嚴重,儘管她的家沒有受到衝擊,但她小姨家的房子被暴徒付之一炬,小姨一家不得不到她家躲避暫住。「之後兩周,當地街道上都顯得異常蕭條,華人女孩都不敢外出,實在要出門,一般都會採取防備措施,以防萬一。」
和彭豔玲相比,住在印尼中爪哇省三寶龍市的陳彩霞一家就幸運多了,儘管當地華人眾多,但是沒有發生騷亂。「如果當地政府干預制止就不會發生騷亂,三寶龍就是這樣的。但我們當時也很恐慌,如果真的發生騷亂,我們已經做好了離開的準備。」陳彩霞說,她姑姑在雅加達開的公司就未能倖免,在騷亂中被燒毀。
當地華人感受地位提高
直到高中畢業,陳彩霞也不會講中文,她說,自己的中文名字只是「存在於爸爸媽媽的心裡」。小時候受到的歧視,至今仍留在她的記憶中。 「有的老師不喜歡華人,如果我們做得不對,就使勁批評我們,說你是華人啊,中國不好等等。當地政府也不管,等於是允許排擠華人,所以我非常害怕讓他們知道我是華人,但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好在我小時候膚色黑,和一般印尼孩子差別不大。但有一次,我媽媽來學校找我,她的膚色很白,一個原來跟我很好的印尼當地同學見了,吃驚地問我『原來你是華人啊!』後來,她就再也不和我玩了。」
陳彩霞說,過去印尼的華人,身份證件上都會有特殊的標註。小時候上學時,在學校裡參加各種比賽,華人子女贏的可能性很小,因為老師給華人子女出的問題要比當地人子女難得多。「考大學也是如此,儘管你的成績很好,但就因為是華人,你就很有可能失去接受更好教育的機會。」
「現在,印尼的領導人都說印尼華人也是印尼人,華人的文化也是印尼文化,以前沒有這種說法,所以有排華事件發生時,政府不怎麼管。1999年瓦希德當總統後,這些排華現象都不存在了,華人和當地人的機會均等了,身份證上沒有過去那種標註了。中國的春節在印尼也成為公休日。」
對於目前華人在印尼的狀況,陳彩霞覺得比較滿意,她所接觸的同齡華人,也多數持同樣看法。「有些人擔心還會有排華現象發生,但我覺得不會了。我現在每年都回印尼去,都切實地感到,華人正在融入印尼主流社會。」
同樣在印尼長大的彭豔玲也曾經有過受當地人歧視的經歷,不過,她現在不再有這方面的擔心了。「不再可能發生十年前那樣的排華事件了。」她說,目前,中國和印尼的關係越來越好。從瓦希德政府之後,華人在當地的機會越來越多。「我的表哥跟印尼人結婚了,我也有很多當地朋友。」
「印尼政府於1999年解除了對中文的禁令,印尼社會掀起了學中文熱,電視中有很多中文節目,中文書很受歡迎。我的華人朋友都說,他們在工作中越來越受到當地人的重視和尊重。」彭豔玲認為,中國在國際上政治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印尼華人在當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