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上世紀70年代一張報紙從排版到印刷要一至兩天時間嗎?光是一家報社的印刷廠,就要分鑄字、排字、澆版、輪印、照相製版等多個車間。
冬至將近。「偉大曆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距離閉展不足半月,依舊熱度不減。
在「改革開放」展區,「新中國的第一:第一臺漢字雷射照排樣機試製成功」展板格外醒目。1979年7月27日,是我國印刷業從過去鉛字排版轉變為如今雷射照排「裡程碑式」的一天。在北京大學舊圖書館一樓的研究室機房,我國第一張用漢字雷射照排系統輸出的八開大小的報紙樣張誕生了。
▲ 1979年,我國用漢字雷射照排系統排印的首張報紙樣張。(資料圖片)
「過去揀字可是門硬功夫,拼版更是體力活,填完字的鉛字框重幾十斤,一個青壯年搬起來也要費不少勁。老編輯們都清楚,在報紙清樣上改一個字問題不大,但如果刪掉一個或是幾個字,就麻煩大了,排字先生和拼版師傅不得不面臨重複勞動。」前來參觀展覽的杜先生曾是一名報人,他俯下身子仔細端詳展板下方的鉛字版。「雷射照排系統的採用,大大提高了報紙的出版速度和印刷質量。」
這塊鉛字版也留住了程女士的觀展腳步。程女士退休前,在河南新鄉一所學校任教。「1987年,我剛剛參加工作時,在學校文印室裡見過這些鉛字。那個年代,出期末考試題,至少需要提前一個月,還要需要從各個科室緊急借調人員,幫著揀字、排字,一套套試題的印製,真是舉全校之力。」
▲ 在「改革開放」展區,「新中國的第一:第一臺漢字雷射照排樣機試製成功」展板格外醒目,下方展櫃中陳列了四件珍貴實物展品。(圖片來源於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網上展館)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注意到,展櫃中陳列了四件珍貴實物展品,分別是:1980年漢字雷射照排系統排印出的首本樣書《伍豪之劍》、1985年華光II型系統照排機、1987年5月21日《經濟日報》最後一塊鉛版,以及經濟日報雷射照排出的報紙膠片。一段印刷技術變革的光輝歷程,徐徐展現在觀眾面前。
上世紀初期,西方率先採用「電子照排技術」,但我國印刷出版行業仍沿用「以火熔鉛、以鉛鑄字」的鉛字排版和印刷。為此,新中國在1974年8月設立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748工程」,研發漢字信息處理系統。最難的一步,就是讓精密漢字進入計算機。
▲ 王選和妻子陳堃銶,事業上的最佳搭檔。(資料圖片)
當時還在北京大學當教員的王選和妻子陳堃銶,參與了這項工程的研究。1975年,王選用「參數表示規則筆畫,輪廓表示不規則筆畫」這種獨一無二的方法,把幾千兆的漢字字形信息,大大壓縮後存進了只有幾兆內存的計算機,這是新中國在世界上,首次把精密漢字存入了計算機。經過4年的連續攻關,王選團隊又採用當時超前的雷射照排技術,成功從計算機裡輸出了漢字。
1984年8月,國產雷射照排系統在新華社進行了試用,但照排機的運行並不順利。次年,華光II型系統在新華社順利通過中間試驗的國家級驗收和鑑定,實現了雷射照排的實用化,共生產了8套系統。
▲ 1985年,新華社印刷廠的實驗車間。(資料圖片)
1987年5月22日,《經濟日報》四個版面全部採用雷射照排,出版了世界上第一張採用計算機屏幕組版、整版輸出的中文報紙,成為我國第一家廢除鉛排作業的報社。1987年底,全國共運行系統48套,實現了雷射照排的產品化。
到1993年,來華研製和銷售照排系統的歐美和日本著名廠商全部退出中國市場,國內99%的報社和90%以上的黑白書刊採用了以王選技術為核心的國產雷射照排系統,使漢字印刷術「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也為漢字和中華文明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傳播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 成就展以每十年為一節點搭建英雄模範人物牆,圖為2000年~2009年的英雄模範人物牆。(圖片來源於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網上展館)
值得關注的是,成就展以每十年為一節點搭建英雄模範人物牆,集中展現英雄模範人物的歷史功績。在2000年~2009年的英雄模範人物牆上,「漢字雷射照排之父」——王選就在其列。他主持研製成功的漢字信息處理與雷射照排系統、方正彩色出版系統得到大規模應用,實現了我國出版印刷行業的技術革命。
進入21世紀,基於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的電子書系統開始應用,我們對用手機、電腦等處理中文信息變得習以為常。昔日印刷才會用到的鉛字,已然演變成一種「文化符號」。
前來參觀展覽的一名中學生告訴記者,不久前,她和朋友去書店體驗了活字排版、凸版印刷機原理,還把用活字拓印的詩行裝裱起來。「感受到了從前慢,和詩行一塊封存起來的,是時代的印記。」(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付朝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