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愛迪生貢獻相當,發明漢字雷射照排技術,改變中國印刷業的巨匠

2021-01-07 始祖鳥真的愛

上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的報刊、書籍印刷還處在」鉛與火「的鉛字印刷時代。

當時的報社印刷廠每天都要面臨巨大的工作量,僅僅是一份《新華日報》,每天的用字量大約在3萬-4萬。

師傅們工作的鑄字臺溫度可達上百度,他們除了要忍受滾燙的炙烤,還要忍受震耳欲聾的機器噪音和有毒金屬鉛對神經造成的傷害。

《新華日報》鉛字印刷場景

然而80年代之後,「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推廣應用,不但消除了鉛毒汙染,降低了能耗,而且出版周期縮短了80%,出版品種大大增加,印刷質量也有顯著的提高。

至此,中文印刷業告別了「鉛與火",大步跨進「光與電」的數位化時代。

這位改變了中文印刷業的發明家,就是王選。

2006年2月13日,王選辭世,北大未名BBS上有這樣一條留言:

「只要你讀過書、看過報,你就要感謝他,就像你每天用到電燈要感謝愛迪生一樣。」

老一輩科學的堅守:連續40個小時不休息,只為了國家的工作做得更好

1954年,王選考上了北京大學數學系。

那時,數學被看作「科學王冠上的明珠」。在眾多名師的教導和自身的刻苦訓練下,王選養成了紮實的計算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大二下學期分專業時,王選做出了人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他出人意料地挑中了當時的冷門專業——計算機。

1958年,剛剛畢業的王選參加了北大研製「紅旗機」的計劃。研究過程中,王選埋頭苦幹,他曾經連續40個小時沒合眼。

但由於長時間工作加上飲食不規律,最終王選的身體被拖垮了,他不得不回家休養。

「同志們,永別了。」

在火車站,王選的一句玩笑讓同事們潸然淚下。大家連忙安慰他,以後還能做些翻譯資料的工作,也是為科研做貢獻。

聽到這些話的王選十分苦澀,自己多年求學鑽研,尚未實現遠大的抱負,此後就只能做一個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廢人了嗎?

王選不甘心,他沒有放棄自己的科研道路,邊治病,邊鑽研。

中國人不能研究出自己的新技術?王選:別人這樣說,氣得我吃不下飯

197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王選聽說了「748工程」,其中的「漢字精密照排系統」引起了他的濃厚興趣。

當時美國的報刊印刷已經全部採用電子排版,而中國還是人力鉛字印刷。

如果能將計算機技術引入漢字印刷,勢必會在我國掀起一場巨大的變革,這項研究的前景和價值都難以估量。

然而漢字印刷面臨著一個難題:在信息存儲上,英美等國採用點陣的方式,即用無數的小點來描述字符。英文只有26個字母,但中文卻有上萬個字!

英美早期計算機

如果所有漢字都用點陣來表示,以當時的計算機處理能力和存儲能力,根本承受不了。

這時王選腦子裡出現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想起曾經學習數學時的「矢量算法」,也就是是用線段(筆畫)來描述字形。

此後一年多的時間,王選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夜以繼日地研究設計,並且開創性地研製國外尚無商品的第四代雷射照排。

部分王選研究雷射照排系統的手稿

1979年,英美等國突然宣布要來中國展覽他們的雷射排照機,雖然這些產品還不能進行漢字排版,但是國內的一些報紙、印刷工廠等紛紛決定引進。

甚至有工作人員甚至毫不客氣地對王選說:

「人家都有現成產品了,你們還搞什麼?」

王選氣得吃不下飯,再次埋頭苦幹,在那段艱難的日子裡,大家咬牙堅持著,並給系統起名「華光」,意為中華之光。

王選正在展示雷射照排技術

在這樣的困境下,當記者問起雷射照排系統研究中最大的苦惱是什麼,王選絲毫沒有猶豫地回答:

「最大的苦惱是,大多數人不相信中國的系統能超過外國產品,不相信淘汰鉛字的歷史變革能由中國人獨立完成。」

為了爭這口氣,從1975年到1993年,王選把18年的時間都花在研製雷射照排系統上。

最初在研製的過程中,他們的條件十分簡陋,只有一臺計算機。而且由於每次開關機都會損失一些零件,他們只好不關機,晝夜研究。

領導人參觀雷射照排系統

1981年7月,雷射照排原理性樣機順利通過了鑑定,並先後在新華社和《經濟日報》成功投入使用,你知道這個技術有多好用嗎?

《經濟日報》用王選的雷射照排系統對34000字的報告進行排版,僅用20分鐘。

其他大報召集一批最熟練的鉛字排版工人,花費了三四個小時就掌握了這門技術。

王選鼓勵青年:在計算機行業不斷進取

曾經有人問王選:什麼是你最高興和最痛心的事情?

王選答:

「看到年輕人『出彩』是最高興的事,方向錯誤或管理不善而浪費優秀人才的青春年華則是最痛心的事。」

作為北京大學最知名的計算機教授,王選總愛到學校的機房轉悠,和同學們聊天。

他還專門準備了一本名冊,上面詳細地記錄著每一位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求學經歷等等信息。

王選認為,教師對於學生,並不是要手把手教學,而是要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培養他們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們選擇有挑戰性和研究前景的項目。

他說,青少年應該積極參與既是市場需求,又有學術研究價值的項目,把市場競爭和人才培養結合起來。

相關焦點

  • 中國力量︱漢字信息處理與雷射照排技術:身行方正 ...
    本文原標題:《中國力量︱漢字信息處理與雷射照排技術:身行方正 「光與電」閃耀星河》6月中旬的北京,已是驕陽似火。從華光Ⅰ型系統研製成功列印出報紙樣張《漢字信息處理》,到華光Ⅳ系統廣泛為國內報紙和印刷行業使用,到遠程傳版系統問世實現報紙異地同步高質量印刷,再到新聞採編流程計算機管理系統1994年為深圳晚報國內首家採用……王選院士和他的團隊一次又一次從根本上改變著中國的出版印刷行業,更是讓用漢字記錄的中華文明在以計算機科學為基礎的資訊時代得以延續乃至光大。
  • 漢字雷射照排技術:讓印刷洗盡「鉛」華——從70周年大型成就展看...
    ▲ 在「改革開放」展區,「新中國的第一:第一臺漢字雷射照排樣機試製成功」展板格外醒目,下方展櫃中陳列了四件珍貴實物展品。(圖片來源於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網上展館)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注意到,展櫃中陳列了四件珍貴實物展品,分別是:1980年漢字雷射照排系統排印出的首本樣書《伍豪之劍》、1985年華光II型系統照排機、1987年5月21日《經濟日報》最後一塊鉛版,以及經濟日報雷射照排出的報紙膠片。一段印刷技術變革的光輝歷程,徐徐展現在觀眾面前。
  • 陳堃銶教授捐贈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
    2020/01/17 信息來源: 王選計算機研究所 編輯:凌薇 | 責編:白楊 2020年1月15日,陳堃銶教授捐贈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 陳堃銶:漢字雷射照排的「另一半」——《大美 · 中國女科學家》
    陳堃銶教授入選《大美·中國女科學家》我們都知道,漢字處理實現計算機化的關鍵一步,是由王選研發的漢字信息處理與雷射照排技術。在計算機系統性能極為有限的年代,這項技術以獨特的方式存儲、編輯和輸出漢字,使信息龐大的漢字實現了數位化,從而令中國印刷業「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
  • 第一套漢字雷射照排系統
    第一套漢字雷射照排系統 ──「華光」雷射照排系統   傳統的報紙圖書都是用鉛字印刷。因此離不開「鉛」與「火」。當時先用火熔化金屬鉛,爾後再鑄成鉛字。這種工藝勞動強度大,汙染環境,有礙排字工人身體健康。
  • 漢字雷射照排之父王選:科學家的進與退
    彎道超車1976年夏,北大「小助教」王選力排眾議,提出要跳過日本流行的光學機械式第二代照排系統,跳過美國流行的陰極射線管式第三代照排系統,研究國外還沒有商品化的第四代雷射照排系統。漢字精密照排是1974年8月設立的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簡稱「748工程」)的三個子項目之一。
  • 王選:漢子雷射照排系統之父——2001年度獲獎人
    2月17日,為紀念王選,搜書網徵得出版社和作者的同意,採用王選一直關注和支持的方正Apabi技術製作了《王選的世界》電子書,並提供全書免費下載。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如果沒有當年王選及其團隊發明的漢字雷射照排技術,我們就不可能享受到今天的報刊印刷、中文簡訊、電子郵件等技術所帶來的便捷。
  • 改革開放30年「科技改變中國」系列報告之十六
    來到靈堂悼念他的許多人都是生前不認識的,但這些人都得益於他的一項偉大發明———漢字雷射照排技術。這項發明,結束了中國人使用了近千年的活字印刷術。   公元11世紀,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些單獨燒制的陶字,可以被重複利用,在當時,這種印刷術大大地領先於西方各國。活字印刷一直被中國人使用到1980年前後。
  • 中國漢字往事:計算機時代,誰阻止了中國漢字「拉丁字母化」?
    西方的印刷技術,早已進入了「光與電」的時代。1912年,美國人艾拉·華盛頓·魯貝與德國人卡斯帕·赫爾曼,發明了第一臺轉輪膠印設備,將印刷速度從鉛字印刷的極限每小時4000張提升到了每小時8000張。1949年,西方國家發明了光學照排技術,排版時整字直接模製在膠片上,利用照相方式曝光成像。
  • 中科院納米材料綠色印刷製版技術中試線建成
    他指出:「如果雷射照排技術讓中國印刷業『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那麼這一自主創新的納米材料綠色製版技術的成功研發,有可能讓印刷業『棄暗投明』。」基礎研究長期積累 搶佔產業技術制高點據了解,計算機直接製版(Computer To Plate,CTP)技術已成為取代當前普遍使用的雷射照排技術的典型代表。
  • 倉頡創造漢字,李斯統一漢字,畢昇活字印刷,他讓漢字進入新時代
    標題是:《倉頡創造漢字,李斯統一漢字,畢昇活字印刷,他讓漢字進入新時代》。王選1975年,王選投入到「748工程」,即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研製工作中,作為技術總負責人,領導中國計算機漢字雷射照排系統和後來的電子出版系統的研製工作,這一系統處於國內外領先地位
  • 40年前王選在北大印出一本書,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1975年,世界範圍內先後開始印刷技術的革新。王選提出中國要搶先完成,淘汰鉛字,引領漢字印刷技術的進步。然而,大多數人卻不相信中國的系統能夠超過外國產品,更不相信中國人有能力獨自完成這項技術。鮮有支持,成了王選從事雷射照排研製過程中的最大苦惱。
  • 孫寶林:印刷文化的使者
    在孫寶林看來,這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更解決了漢字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危機。  孫寶林聽過一位老印刷人回憶當時《經濟日報》首次使用雷射照排印刷的情景:新技術投入應用,小毛病不斷,需要邊使用邊改進。在啟動雷射照排印刷時,旁邊還有鉛排工人待命,以防雷射照排印刷失敗,影響第二天的報刊發行。  「嘗試新事物的同時,也承擔了難以想像的風險。
  • 要漢字還是要電腦?我們差一點就錯過了IT時代
    20世紀80年代,許多中國人都在研究漢字在電腦中的輸入輸出問題。這裡面做出最大貢獻的是發明五筆輸入法的王永民和發明了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王選。 王選與妻子陳堃銶一起查看漢字雷射照排系統輸出的排版膠片 在輸出方面,王選發明的漢字雷射照排系統開創性地採用「輪廓加參數」的方法描述漢字字形,將我國沿用數百年的鉛字印刷帶入了電子時代
  • 愛迪生到底算不算科學家?
    小夥伴們,愛迪生算不算科學家,現在網上有許多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愛迪生也就是一個發明家,也有的人認為愛迪生發明了電燈,留聲機、電影攝影機等二千多項發明,擁有專利一千多項。我們常常說道發明家愛迪生,很少聽到有人說科學家愛迪生,我們該怎樣認識這個問題呢?一.發明家的定義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發明家呢?
  • 上海是現代漢字印刷字體發源地 你知道嗎?
    新中國成立後在上海建立的專業印刷科研機構——上海市印刷工業公司試驗室駐紮在這裡,1961年8月改為上海印刷研究所,1965年更名為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去年,上海印刷集團和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在「印研工坊」園區改建完成,搬回新閘路1209弄60號。   新改建後的「印研工坊」園區處處可見對印刷文化、字體文化的展示。
  • 新華·博物館日報(第230期):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國家...
    ·熱點新聞 / Headlines【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上世紀70年代,王選院士帶領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現更名為王選計算機研究所)研製成功的新中國第一個中文信息處理系統——漢字信息處理與雷射照排系統,曾掀起了我國印刷技術革命,為資訊時代漢字和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 走進東莞首家民辦包裝印刷博物館——力嘉包裝印刷博物館
    在中國環保包裝名鎮橋頭,力嘉包裝印刷博物館濃縮了印刷包裝上千年歷史文化,全面記錄了印刷先賢的智慧。遊客可以通過3D列印技術,將文物複製品輕鬆帶回家。這家向數字印刷博物館邁進的博物館,是東莞首家民辦包裝印刷博物館,位於力嘉環保包裝印刷產業園。
  • 2020屆高考「立德樹人」寫作素材分類積累系列之三:科學巨匠
    回國後,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發展規劃,參與了近程飛彈、中近程飛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並參與制定了用中近程飛彈運載原子彈的「兩彈結合」試驗,為中國火箭、航天和飛彈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 東莞力嘉包裝印刷博物館:打造數字印刷博物館
    作為中國環保包裝名鎮的橋頭,就有那麼一家博物館——力嘉包裝印刷博物館。該博物館是東莞市首家民辦包裝印刷博物館,濃縮了印刷包裝上千年歷史文化,全面記錄了印刷先賢的智慧。在那裡,遊客可以通過3D列印技術,將文物複製品輕鬆帶回家。這家向數字印刷博物館邁進的博物館,是東莞首家民辦包裝印刷博物館,位於力嘉環保包裝印刷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