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立德樹人」寫作素材分類積累系列之三:科學巨匠

2020-12-12 語文亦國學

1.科學巨匠華羅庚——自學成才識今古,論著充棟譽中外

華羅庚,著名數學家,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華羅庚少年時期命運多坎。1925年初中畢業後,因家中貧困,他只好綴學回家。但不甘平凡的華羅庚沒有就此放棄自己的人生,他開始了頑強艱苦的自學之路。18歲那年,他在《科學》雜誌發表數學論文。1920年8月,他任清華大學圖書館助理員,用6年半時間讀完高中至大學的全部課程,同時學習英、法、德語言,並在國際權威雜誌上發表論文5篇。雖然只有初中畢業文憑,但華羅庚一生研究成果卓著,寫有10多部著作,200多篇論文,被譽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

2.科學巨匠錢學森——五年歸國漫求索,火箭航天飛彈成

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火箭之王」,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錢學森在美學習工作20年,新中國成立後,他毅然決定回國效力,但遭到美國國防部和海軍阻撓。美國海軍次長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為此,他受到美國政府迫害,經歷了長達5年的監禁生活;5年後,才衝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回國後,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發展規劃,參與了近程飛彈、中近程飛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並參與制定了用中近程飛彈運載原子彈的「兩彈結合」試驗,為中國火箭、航天和飛彈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3.科學巨匠楊槱——造船初心強國夢,海洋情懷永傳承

楊槱,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專家,中國船舶計算機輔助設計創始人、船舶技術經濟論證開拓者、船舶帆船史奠基人。

少年看船、青年學船、中年造船、教船、老年寫船,楊槱先生一輩子從未離開過船。以至於有人說,這位中國船舶界的「活化石」不只是在造船,更是在造夢——讓中國成為第一造船強國。為傳承情懷,楊槱先後捐贈了畢生積蓄的100多萬元人民幣,設立「楊槱院士獎學金」,激勵晚輩學習奮發,並培養了一大批造船界的骨幹精英。黃旭華(「中國核潛艇之父」)、徐芑南(「蛟龍」號總設計師)、朱英富(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總設計師)、曾恆一(中國第一艘海洋石油鑽探船設計師)等都是他的學生。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船舶海洋事業發展的同行者與見證人。

4.科學巨匠霍金——癱坐輪椅研黑洞,身殘志堅探宇宙

史蒂芬·威廉·霍金,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

命運對於霍金來說殘酷到了極點。21歲,霍金因身患絕症(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症)而完全癱瘓,從此被禁錮在輪椅上。43歲,他又因肺炎手術被剝奪了說話的能力。數十年殘酷的病痛折磨,霍金從未輕言放棄。在全身癱瘓不能言語的情況下,他寫下了著名的《時間簡史》,並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是當之無愧的「宇宙之王」。

5.科學巨匠柯俊——冶金「宗師」,科技報國

國際著名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柯俊, 他是鋼鐵科學與技術的集大成者,中國冶金史研究的開拓者,我國金屬物理專業的奠基人,可謂是冶金界的「一代宗師」。甚至立下遺願,將遺體捐獻給母校武漢大學,用於醫學研究,為科教事業作最後貢獻。

36歲的時候,他就因為首次發現了鋼鐵中貝茵體的切變機制,被國外同行稱為「貝茵體先生」。美國、德國和印度等國的科研機構先後向他發出邀請,他都婉言謝絕。他說:「我來自東方,那裡有成千上萬的人民在飢餓線上掙扎,那裡一噸鋼的作用,遠超過一噸鋼在英美的作用。」

6.科學巨匠南仁東——拼二十餘載,鑄大國重器

南仁東,國際天文界的一流科學家,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的「天眼」,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看得最遠的國家。

早在1984年,他就成為全世界最頂尖的天文科學家之一。他放棄一切選擇回國。他說:「在我眼中,知識沒有國界,但國家,要有知識。」

在當時的中國探測宇宙沒那麼容易,他胼手砥足二十餘載,帶領團隊翻山越嶺,克服艱難險阻,甚至化身推銷員去跟合作單位拉贊助。在FAST項目動工之後,南老親自參與到項目的每一個環節,因為來之不易,他盡善盡美。「中國天眼」FAST 望遠鏡,這個讓世界矚目的國之重器就是這樣,一磚一瓦的修建完工。

7.科學巨匠朱顯謨——黃河流碧水,先生終夢圓

朱顯謨從中央大學農業土壤肥料專業畢業後,就投入到改良土壤的使命中。他認為治黃問題實質上是黃土高原的土地合理利用問題。為此,他積40餘年科研成果和結合實踐經驗,提出了治理方略並被採納。

他在88歲時表示:倘若一切順利,像我這樣年紀的人,也許還能看到'黃河流碧水』呢!然而走過了一個世紀的的朱顯謨,因病於2017年10月逝世,享年102歲。

為了心中「黃河清」的夢想,朱顯謨先生默默奉獻,為黃土高原治理與開發作出了巨大貢獻!他一生愛黨愛國,為了祖國的科學事業和大西北的青山綠水不懈奮鬥了一生。

8.科學巨匠高伯龍——科學夢不泯,化作至強光

高伯龍是國防科技大學原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上世紀,他率領國防科大雷射陀螺研究團隊從零起步。沒有實驗室,沒有試驗設備,沒有經費,他帶領大家克服困難。 經過無數個不眠之夜的艱苦鏖戰,1994年11月8日,中國第一臺雷射陀螺工程化樣機在「陀螺人」們手中誕生,填補了我國雷射領域的空白。

進入耄耋之年的高院士已是步履蹣跚,哮喘病、高血壓已拖垮了他的身體。然而,他依然像紅燭一樣拖著帶病的軀體堅持工作,用自己率直的品格和淵博的學識化作一束至純至強之光,照亮後人前進的道路。

9.科學巨匠李四光——無愧黨和人民,堪稱後世師表

李四光是中國地質學的先驅之一,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畢生倡導以力學觀點研究地質構造的發生、發展及組合的規律,認為各種構造形跡是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裡,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 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晚年發表的「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對我國學科大交叉的倡導產生深刻影響.對中國地質教育、地質科學和地質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著有《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中國北訓之 科》、《中國地質學》、《冰期之廬山》、《地質力學概論》及文集《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10.科學巨匠鄧稼先——默默無聞數十載,中國核武動乾坤

鄧稼先 (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科學最重,名利最輕。

開創祖國的未來,他是先行人,披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後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紅旗,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國難當前,方顯英雄本色!為了一個堅定的信念,他面對重重困難,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站在選擇面前,他毫不猶豫,願以身許國,因為他心中懷有梅風傲骨,是龍的傳人,這是不可動搖的內心、血液。為國家奉獻出自己的一切,卻又在眾人面前不動聲色,默默無聞。

11.科學巨匠鍾揚——跋涉藏區十六年,雙肩承載滿誓言

鍾揚,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導,長期致力於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16年來,鍾揚和學生們走過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艱苦跋涉50多萬公裡,累計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多萬顆種子,近西藏植物的1/5。

超越海拔6000米,抵達植物生長的最高極限,跋涉16年,把論文寫滿高原,倒下的時候,雙肩包裡藏著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願,你熱愛的藏波羅花,不求雕梁畫棟,只綻放在高山礫石之間。2017年9月25日不幸遭遇車禍逝世。2018年3月29日中央宣傳部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2019年9月25日,鍾揚獲「最美奮鬥者」個人稱號

12.科學巨匠茅以升——跨長江,天塹變通途;揚國威,中華顯力量

茅以升,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上世紀30年代,他主持設計並組織修建了錢塘江公路鐵路兩用大橋,成為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個裡程碑,在我國橋梁建設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他主持我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30餘年,為鐵道科學技術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積極倡導土力學學科在工程中應用的開拓者。新中國成立後,他又參與設計了武漢長江大橋。晚年,他編寫了《中國橋梁史》、《中國的古橋和新橋》等。在工程教育中,始創啟發式教育法,堅持理論聯繫實際,致力教育改革,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科學技術人才。長期擔任學會領導工作,是我國工程學術團體的創建人之一。1989年11月12日病逝於北京,享年93歲。

13. 科學巨匠王選——實幹興邦,科技助國

王選,(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江蘇無錫人,出生於上海,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專家,計算機漢字雷射照排技術創始人,當代中國印刷業革命的先行者,被稱為"漢字雷射照排系統之父",被譽為"有市場眼光的科學家"。

王選院士最突出的是他的創新精神,在世界上他首先用雷射照排技術實現了印刷革命,使中國在這一領域領先於國際水平。王選院士既是優秀的科學家,又是傑出的企業家;他既有精湛深厚的學術造詣,又有堅毅不拔的實幹精神。他通過創辦方正,實現了中文雷射照排技術的產業化,為自主創新發展中國的科技和產業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14.科學巨匠黃旭華——本是中流砥柱,甘願默默付出

黃旭華,男,87歲,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製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被選中參研核潛艇,他把家安到實驗基地。沒有參照無計算機,他帶領團隊從研究模型起步,靠算盤演算出成千上萬數據,還為獲一手資料親自深潛。因工作保密,30多年只見了母親一面!

在他帶領下,我國研製出自己的核潛艇。正如感動中國頒獎詞所說:時代到處是驚濤駭浪,你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15.科學巨匠錢偉長——只要祖國需要,甘願棄文從理

錢偉長,(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江蘇無錫人,世界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之一。他為中國的機械工業、土木建築、航空航天和軍工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被人稱為中國近代"力學之父","應用數學之父"。

錢偉長一生傳奇,年輕求學時棄文從理,只因為「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作為「兩彈一星」元勳,他與錢學森、錢三強並稱「三錢」;晚年,他倡導的學分制、三學期製成為教育改革的裡程碑……

16.科學巨匠李政道——身在海外,心繫國家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出生於中國上海。1957年,他31歲時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這項發現,由吳健雄的實驗證實。

李政道和楊振寧是最早獲諾貝爾獎的華人。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將其畢生積蓄30萬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義設立了「中國大學生科研輔助基金」,資助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和蘇州大學的本科生從事科研輔助工作。李政道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為科學事業後繼有人,真是用心良苦,竭盡全力。

17.科學巨匠葉培建——為國擔責,義不容辭

葉培建,男,漢族,中共黨員,1945年1月生,江蘇泰興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是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首席科學家,嫦娥二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試驗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在各號嫦娥方案的選擇和確定、關鍵技術攻關、大型試驗策劃與驗證、嫦娥四號首次實現月背軟著陸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18.科學巨匠吳文俊——創「中國方法」,尋數學之「道」

吳文俊,男,漢族,中共黨員,1919年5月生,2017年5月去世,上海市人,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他對數學的核心領域拓撲學作出重大貢獻,開創了數學機械化新領域,對國際數學與人工智慧研究影響深遠。

他用算法的觀點對中國古算作了分析,同時提出用計算機自動證明幾何定理的有效方法,在國際上被稱為「吳方法」。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科學巨匠孫家棟——航天報國,初心不改

孫家棟,男,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4月生,遼寧復縣人,原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科技委主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高級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七、八、九、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他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總設計師,為我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衛星返回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作出卓越貢獻。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改革先鋒」等稱號。

20.科學巨匠顧方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

顧方舟,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6月生,2019年1月去世,浙江寧波人,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原院校長、研究員。他是我國脊髓灰質炎賽苗研發生產的拓荒者、科技攻關的先驅者。

他研發的脊髓灰質炎疫苗「糖丸」護佑了幾代中國人的生命健康,使中國進人無脊髓灰質炎時代。榮獲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和「全國消滅脊髓灰質炎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

版權聲明: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未經作者本人許可,不得轉載,更不得用於商業用途。

作者:朱鳳嵐,高中語文教師,河北固安第一中學教研室主任,全國優秀教師、特級教師、省骨幹教師,省級優秀班主任,正高級教師。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級訪問學者。 廊坊市高中語文名師朱鳳嵐工作室理念:致良知、蘊良師、育良才。工作室主要研究語文教學的閱讀和寫作,不同文本閱讀,整本書閱讀。

相關焦點

  • 2020屆高考「立德樹人」寫作素材分類積累系列之三:歷史名人
    本期推送作文素材積累21位歷史名人。1.歷史名人·辜鴻銘"學在西洋向中華,推崇國學揚異域"2. 歷史名人·蔡元培"兼容並包掌北大,不拘一格用人才"3.歷史名人·王陽明"建功立勳三不朽,心學良知成美德"9.
  • 2020屆高考「立德樹人」寫作素材分類積累系列之九:《左傳》
    它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 2020屆高考「立德樹人」寫作素材分類積累系列之十:《禮記》
    9.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禮運》【譯文】孔子說:「大道通行的時代,天下都是公正無私的,選拔賢能的人主持政事,講究信用,推行和睦。」10.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 2020屆高考「立德樹人」寫作素材分類積累系列之七:中庸名句
    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 2020屆高考「立德樹人」寫作素材分類積累系列之五:名篇名段
    本期推薦18篇名篇名段,仔細揣摩,可作為很好的作文素材。—— 林清玄《發芽的心情》 6.名篇名段欣賞淡淡的風景,感受水土的潔淨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裡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裡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
  • 在閱讀和寫作中立德樹人
    來源:《陝西教育》教學2020年9期,作者:範希望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教育以其類型來劃分,可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這其中的自我教育又可以說是教育的最高層級,因為它體現並檢驗著一切教育的最終結果。老子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可見,自我教育是最智慧的教育。
  • 未來中高考,立德樹人將是「真金白銀」!| 新高考啟示錄
    「今後的中考、高考,立德樹人將是『真金白銀』!」今年高考前,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原校長、正高級特級教師、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副會長吳甡曾在多個講座和論壇中明確表達過這個觀點。在他看來,無論是新中考還是新高考改革,都是處於新時代背景下,都要思考並回答「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在新時代下,在新的中高考中,立德樹人一定是重要的考核點,也是學生分數的主要來源。吳校長說,如果哪個學校能把立德樹人抓好了,學生分數一定能夠提升。
  • 堅持高考「立德樹人」的導向功能
    堅持高考「立德樹人」的導向功能 2016-10-14 來源:教育部 謝維和 清華大學教授,著名教育社會學家,教育部教育科學研究規劃高等教育學科評審組組長
  • 2020高考命題方向:築強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推進高考改革縱深發展
    高考命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國務院高考內容改革專題會議精神,遵循「方向是核心,平穩是關鍵」的原則,依託高考評價體系,在落實立德樹人、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上下功夫,在體現時代性上下功夫,在聚焦關鍵能力考查上下功夫,在保持試卷結構和難度穩定上下功夫,加強與高考綜合改革和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協同,在更高水平上推進高考內容改革和命題質量的提升。
  • 安丘市青雲學府:「四步驅動研究性閱讀」推動立德樹人
    近年來,山東省安丘市青雲學府高度重視閱讀教學,全面推行「四步驅動研究性閱讀」,積極打造書香校園、文化校園、特色校園,實現了教育教學、文化引領、立德樹人、品牌興校的全面發展,促進了學校辦學質量、辦學水平的不斷提升,走出了一條鼎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特色發展道路——開展課題研究 「四步驅動」閱讀安丘市青雲學府開展的高中語文
  • 高考作文衝刺寫作指導:時評類作文技巧(立德樹人、家國情懷)
    時政作文,既是對我國自古以來「文以載道」的寫作傳統的繼承,也是對儒家「濟世安邦」的人生理想的弘揚,更是對構建「一體四層四翼」高考評價體系、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有效探索。在中學階段的最後一場考試中,高考作文命題者希望廣大考生聯繫宏大的時代環境,尋找個人的人生意義;提示他們要將個體人生價值的實現,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結合起來。
  • 教育部考試中心詳解2020年高考命題方向:築強立德樹人落實機制...
    高考命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國務院高考內容改革專題會議精神,遵循「方向是核心,平穩是關鍵」的原則,依託高考評價體系,在落實立德樹人、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上下功夫,在體現時代性上下功夫,在聚焦關鍵能力考查上下功夫,在保持試卷結構和難度穩定上下功夫,加強與高考綜合改革和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協同,在更高水平上推進高考內容改革和命題質量的提升。
  • 2020高考全國I卷語文點評:立德樹人,助推素質教育
    I.2020高考語文考卷概況 一、命題分析 卓越教育高考改革研究委員會語文專家團隊認為:2020年高考新課標I卷,試卷大結構穩定不變,難度適中,難易題搭配均衡
  • 2021屆新高考:英語作文素材積累~第8篇!附十大英語寫作萬能模板
    有木有看完作文題目後,沒思路,沒想法,沒素材,不知道寫什麼,更不知道怎麼寫作為高中生,想寫好一篇英語作文,寫作素材很重要作為高考生,想高考英語寫作高分,寫作模板很重要所以學姐為大家整理了2021屆新高考:英語作文素材積累~第8篇!
  • 化「疫情危機」為「教育契機」—高中英語組挖掘抗擊疫情的英文素材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高中英語組挖掘抗擊疫情的英文素材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劉慶       自開啟延期開學居家學習模式以來,高中英語組的老師們積極探索有效的網絡教學模式,精選豐富有趣具有教育意義的文字、音頻、視頻英語材料,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堂學習任務,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
  • 2020高考作文點評|培根鑄魂 立德樹人
    2020年由國家考試中心命題的五套語文全國卷,緊扣時代脈搏,弘揚中國精神,引導當代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培養奮鬥精神。其中今年全國Ⅰ卷的作文題目更加側重於發掘文化資源,增強文化自信。從命題思路上講,今年的作文延續了高考「把握時代精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延續了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思路。從命題方式上講,命題組「巧設情境,聚焦對語言表達和應用寫作能力的考察」。「應用寫作的適用範圍非常廣泛,凡是個人、集體、社會生活中所需要的書面交流與表達,都可以成為應用寫作的考查內容。
  • 三個關鍵詞透析語文命題思路:立德樹人、內容改革、體美勞
    關鍵詞1:立德樹人高考語文命題組專家表示,2019年高考語文命題堅持立德樹人價值導向,通過科學設計命題,厚植家國情懷,倡導品德修養,講述奮鬥故事,引導考生傳承愛國精神。今年全國高考語文命題繼承以往成功經驗,並不直接設置單獨的知識考查試題。全國卷統一遵循頂層設計原則,分別設置現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寫作四大模塊,以對語文學科最為核心的閱讀素養、表達素養及語文關鍵能力的考查為導向,將對語文必備知識的考查融會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是新一輪高考內容改革的重點。
  • 專家評2020年高考語文試題:把握時代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鄧偉攝專家評價:試題把握時代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依託高考評價體系,加強關鍵能力考查,對接課程標準,與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助力高考綜合改革平穩實施。培根鑄魂,彰顯立德樹人導向將重大的社會生活事件有機融入試題,是語文命題的應有之義,新高考Ⅰ卷作文題 「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選取中國抗疫行動中最具代表性的場景和特定的視角提出寫作任務,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參與全民抗疫的切身體驗,深入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臨重大威脅的關鍵時刻,中國所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戰略成果,從中發現和闡述中國抗疫行動所顯示出來的制度優勢、綜合國力、文化底色
  • 打造「讀寫」特色,落實「立德樹人」目標
    乳山市乳山口鎮中心學校結合學校實際,在「讀寫」上下功夫,提升學生讀寫能力,打造寫作特色教學,落實「立德樹人」目標。  營造氛圍,讓學生愛上閱讀。
  • 曲一中教師錢永興簡析高考語文試卷閱讀難度增加 寫作得到強化 立德樹人目標更突出
    錢老師表示,2017年高考語文經歷了十年來最大的變化,而近三年的試卷總體上保持平穩。2020年的試卷體現出「守正創新,立德樹人」的特點,是一份好試卷。縱觀2020年語文全國卷III,結構和分值穩定,考查內容與教學內容相符,便於學生發揮,使學生感到學有所得,從而能夠以平靜而積極的心態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