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漢字還是要電腦?我們差一點就錯過了IT時代

2020-12-09 騰訊網

電腦的出現和普及讓人類社會進入電子時代,但在早期,電腦的功能很弱,漢字的輸入成了一大難題。

有些歪果仁甚至還把中國人輸入漢字的場景想像成這樣——

在計算機編程時,1個漢字就要佔用2個字符,這樣寫的程序顯得臃腫,並且影響編輯。

上世紀60年代,IBM公司曾發動上百位計算機工作者、漢語工作者耗時數年研究漢字在電腦上的運用,卻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不是漢字死,就是電腦亡(Or die out Chinese Words;Or die out computer)」。

這導致了一些人質疑漢字在電子時代的適應性,再一次提出了「漢字拼音化」、「漢字字母化」的意見。

漢字的編碼

還好,不是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難而退。

20世紀80年代,許多中國人都在研究漢字在電腦中的輸入輸出問題。這裡面做出最大貢獻的是發明五筆輸入法的王永民和發明了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王選。

在上個世紀80年代,五筆輸入法可謂是漢字輸入中的王者,屬於用電腦必學軟體,完全可以說凡在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基本上都受到過五筆輸入法支配的恐怖。

要背字根表、要學會拆字,這無形中提高了入門的門檻。

至於倉頡碼、四角號碼輸入法等,就更難學了。

拼音輸入法倒是最容易上手,但漢字同音字很多,還有些人翹舌、平舌音不分,有無後鼻音搞不清,再加上方言的影響,導致打出拼音來候選字太多(用專業術語講就是重碼率太高),極大地影響了輸入的效率。

上面說的這些可能現在的小朋友們不覺得,那是因為隨著計算機的性能的飛速提升,漢字輸入變得更智能化,通過系統自動學習,擴充詞庫,慢慢做到了智能聯想、整句輸入,這樣才有效的解決了同音字的重碼問題,大大提高了漢字輸入的效率。

所以現在五筆也漸漸被更為親民的智能拼音輸入法代替。

而且隨著語音技術、手寫識別技術的成熟,智能拼音輸入法也慢慢退居二線了——像筆者平時在手機上基本就是用訊飛語音輸入。

王選與妻子陳堃銶一起查看漢字雷射照排系統輸出的排版膠片

在輸出方面,王選發明的漢字雷射照排系統開創性地採用「輪廓加參數」的方法描述漢字字形,將我國沿用數百年的鉛字印刷帶入了電子時代,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王選本人也被譽為「當代畢昇」,方正集團也是憑藉這套系統起家的。

哪怕到了現在,北大計算機研究所的「圖像視頻識別技術」「字庫自動生成技術」「寫稿機器人」等成果,也都是在王選開創的技術基礎之上延續出來的。

想當年筆者初學電腦的時候,很多軟體都要靠國內的程式設計師們做漢化版,翻譯軟體也是裝機必備。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科技人員的努力,越來越多的軟體配備了中文版,中文作業系統、中文軟體,甚至我們自主研發的CPU等軟硬體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幾乎再沒有什麼人提起「電腦中要不要用中文」的話題了。

深度作業系統

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麒麟晶片

放眼未來,5G、6G、量子計算機、光子計算機等方面的研究與應用中國都有布局,部分領域還領先全球,因此漢字在未來科技時代更不用憂心存活的問題了。

天佑漢字!

歷史總是在漢字最苦難的時候,

讓它得到了生存的機會,

這如同中國的國運一般,

雖歷經百折千回,

但依然頑強挺立。

我堅信:

打不死的,

終將讓它變得更加強大!

(下一篇我就講講那些拋棄了漢字的國家的尷尬事兒)

附:漢字演變表

本文為《趣說漢字書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鐘,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藝術素養。請加關注,看之前文章獲得更多有趣的知識,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出版社與我聯繫。

相關焦點

  • 網絡時代,我們怎樣書寫漢字?
    網絡時代,筆是輸入法,墨分RGB(紅綠藍色彩模式),紙有doc、txt,行、楷、草、隸、篆的轉換,也不過滑鼠一點。今人的書寫狀態,已發生巨變。遠離紙筆、親近鍵盤,闖入網絡時代的漢字書寫,有了哪些信息化的變形?我們該如何重拾漢字之美?又該如何看待越來越頻繁出現的「提筆忘字」?堅持手寫近30年的作家、以文字謀生的白領、字庫開發者和漢語言學學者,他們有著自己的故事和觀點。
  • 漢字書寫是傳承還是揚棄
    漢字是上古時代中華民族先民所發明創製的文字,經歷了 甲骨文、 金文、 篆書、 隸書、 草書、行書、楷書等階段,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中國漢字在世界上許許多多的語言文字中,被譽為是天下最美的文字。然而,在現在這個電腦打字越來越普及的資訊時代,打字遠比寫字的時候多,許多人認為字寫的差一點沒什麼關係,沒必要刻意去練習書寫。加之中國推行的應試教育,學生面對各種學習壓力,每天都忙著作業補課等,沒有時間去練習寫字,現在學生書寫的整體水平越來越差,中小學生漢字書寫能力退化比較明顯 。
  • 網絡時代 我們怎樣書寫漢字?
    網絡時代,筆是輸入法,墨分RGB(紅綠藍色彩模式),紙有doc、txt,行、楷、草、隸、篆的轉換,也不過滑鼠一點。今人的書寫狀態,已發生巨變。   遠離紙筆、親近鍵盤,闖入網絡時代的漢字書寫,有了哪些信息化的變形?我們該如何重拾漢字之美?又該如何看待越來越頻繁出現的「提筆忘字」?
  • 暢談漢字的改革歷程史,差一點我們就沒有漢字了?慶幸沒被拉丁化
    這麼美妙的漢字,其實也一度面臨著消亡的危險,那就是漢字的拉丁化運動。現在人們普遍熟悉的漢語拼音,其實就是拉丁化的產物,不過漢語拼音只是吸收了西方拉丁文易於表音的優點用來給我們的漢字標識讀音,並沒有取代我們的漢字。
  • 【一點知識】我們與這個時代的字
    小篆改變原先那種彎彎曲曲的筆畫線條,整理出一種筆畫勻整、便於書寫的新字體。這是中國第一次有系統地將文字的書體標準化。更大的突變發生在半個多世紀前,國家推行簡體字改革,2000多個漢字被簡化和標準化。當年最早為簡體字進行「整舊創新」的老專家們一直相信,漢字的筆畫少了,每個人一生當中就節省了很多不必浪費的時間,可以把這些時間用在別的地方,是很有價值的。
  • 漢字不適合計算機時代?錯、錯、錯!漢字或許是未來科技的瑰寶!
    第二次漢字危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改革開放使大量的中國人接觸到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和富裕生活,大家認識到中國的落後,中西差距巨大。在當時,代表先進科技的計算機也開始進入中國,可由於沒有漢字輸入方法,很多人認為漢字是不能適應現代計算機時代的,於是,要求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的呼聲第二次產生了。
  • 我們常掛在嘴上的「差一點」,到底差了多少!
    就差那麼一點兒,成功的就會是我。「差一點」似乎成為我們為自己的失敗所尋找的安慰自己的理由。仔細想一想你是「差一點」就會成功嗎?其實你差的是一份自律,一份對自己自我約束的自製心。坐在考場上,你答著試卷看著熟悉的題型,這道這道……老師都講過,可是你腦海裡回想不起來關於這道題的任何做法,因為你課後沒有去整理這些習題。
  • 我們為什麼要讀《漢字好好玩》
    即使部分形聲字具有音符的作用,大多還是兼有表意的功能。由於人的左腦偏重邏輯思考與分析,而右腦則掌管如企劃力、創造力與想像力等圖像化機能,因此在相關研究中,學習漢字可以開發智慧、增進聯想能力。有人甚至認為,隨著人類現代化的發展,漢字所獨有的圖像特徵,因為具備了智能化的傾向與視聽識別的優越性,會展現出更強大的生命力。
  • 漢字讀音變與不變之爭:要標準化,還是要約定俗成?
    雖最終稿還未出爐,關於漢字讀音的爭議已經出現,漢字的讀音應當改變嗎?如果要改變的話,是應當將之標準化,還是按約定俗成做出更改?我們今天公認的一些所謂『古音』其實不一定是對的,比如『吐蕃』讀fān還是bō依然有爭議。」 蘇哲倫說,「我認為對於古詩文中才會用到的字,讀音可以按照我們約定俗成的『古音』,畢竟『一騎(qí)紅塵』破壞了平仄規矩,『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破壞了押韻。」
  • 激辯"漢字危機":書寫危機還是教育危機?
    只要我們把手寫漢字當成「國粹」去保護,把書法當成藝術品去珍藏,價值越來越高,就不會出現危機。  網友4321:漢字本質的屬性是一種交流和寫作工具。漢字也應該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我們還都會認、會讀,能夠運用現代工具輸入又有何不可,況且我們也還沒有到喪失書寫能力的地步。  當電腦傳入中國後,怎樣將漢字輸入電腦成為中國與國際接軌的一大障礙。
  • 錢偉長與電腦漢字輸入法研究
    而這一次,不僅僅是意識形態的問題,更有撲面而來的資訊時代推波助瀾。錢偉長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與緊迫性,決定破浪前行。「氣」崇洋媚「日碼」  同是1980年,錢偉長率團參加了在香港舉行的國際中文計算機會議。會議期間,還專門參觀了美國IBM公司與王安公司的中文輸入電腦。
  • 電腦時代的漢字書寫之憂:中國人不會寫中國字了?
    中新網10月29日電(張中江) 曾幾何時,寫一手漂亮漢字是令人無比欽羨的技能。但伴隨著計算機的日益普及,國人漸漸發現,自己提筆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了,「提筆忘字」的情況屢屢發生。當不少人寫不出「尷尬」二字時,中國人的漢字書寫能力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尷尬。
  • 評「漢字聽寫」:前進還是後退?(圖)
    待到舉辦「漢字聽寫大賽」,一開始寫「光緒」、「甲冑」、「梧桐」和「癩蛤蟆」,我覺得還行;接下來比賽寫「烏桕」、「蹴鞠」、「顓頊」和「滹沱河」,還能忍受;等到比賽寫「踆烏」、「貔貅」、「裂璺」的時候,我就忍無可忍了,不由得喊道:「這是要幹什麼?」「要把青少年往什麼路上引?」「是要讓中國的文字改革繼續前進,還是向後倒退?」
  • 網絡時代,面對漢字書寫的窘境,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取捨?
    有人說時代不同了我們應該與時俱進,這是事實;孩子們的很多作業都只需要在網上完成所以書寫少了,這是事實;網絡時代,電腦、iPad、手機代替了筆墨紙硯,這也是事實;科學在進步,實現無紙化辦公,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地球母親,這更是事實。古人又云: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 電腦打字代替手寫 小學生漢字越寫越差
    兩天後,在學生們交上的觀後感中,有60%以上的學生交的是電腦列印稿。  在哈市的多所小學校裡,據初步調查有近6成的學生經常用電腦打字。據該校從事語文教學工作近20年的郭弗老師介紹,以往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書寫漢字就很整齊了,並形成了一定的字體風格。可是近年來,因為過於依賴電腦打字,孩子們很少動筆練字,以至於一些學生在小學畢業的時候,漢字還是寫得歪歪扭扭,像剛入學時一樣。
  • 差一點,永遠讓人覺得遺憾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完不成目標,是因為我們因為沒有堅持卻永遠的差一點。而差一點也永遠的讓人覺得遺憾。記得朋友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那是一個屬於他的故事。阿輝聽到這句話以後先是楞了一下,但緊接著就更加的惱悔,因為他錯過了一個自己喜歡的女孩子。感情中的差一點是永遠的差一點,那一點也會成為你揮之不去的遺憾伴隨著你一輩子,因為你曾經有機會擁有的。只是因為自己的內心作祟,所以「差一點」就成為了永遠。
  • 美華媒:在鍵盤時代 勿讓漢字書寫成為奢侈事
    但快節奏的生活和科技的發展已使書寫漢字成為一件奢侈的事,當多數中國人要依賴輸入法來識別敲擊漢字的時候,漢字的傳承就有了生存危機,漢字承載的傳統文化也就面臨傳承困難。  文章摘編如下:  近日,在中國大陸電視臺被音樂選秀欄目扎堆的黃金時間檔,一檔以考察中國人漢字書寫的欄目《中國漢字書寫大會》卻引起了中國觀眾的普遍共鳴。
  • 初學日語要了解日文漢字和中文漢字的區別
    ‍‍‍‍日語中漢字眾多,關於日語漢字的來歷及演變過程,各種說法與考證不一而足,但其意思與中文意思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日語學習前首先要了解日語漢字和中文漢字的含義與不同
  • 教授吐槽學生字太差 7成大學生自認寫不好漢字(圖)
    教授吐槽學生字太差 7成大學生自認寫不好漢字(圖) 2015-11-19 15:41:42  記者在武漢5所大學對500名90後大學生的調查發現,近七成的學生認為自己寫不好漢字,二成學生認為寫不好字無所謂。  事件:老師40年前的作業本,讓學生羞愧  「你們的作業字寫得太差,而且還不工整,我看了真的很費勁。」日前,武昌首義學院袁觀宇教授在電氣1407 班《大學物理》課堂上忍不住吐槽學生寫的字太差。
  • 漢字曾經被認為不科學,差點被廢掉,這個人讓漢字得以保留!
    而近年來,中國漢字甚至登頂國外知名周刊,因此中國漢字也開始越來越國際化。不過說到漢字,近代以來卻有不小的插曲,它曾陷入不小的危機 ,差一點,你想在網上聊天就得用英文了。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誕生,意味著人類進入了資訊時代,而在1958年,中國也研製出了第一臺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