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我們怎樣書寫漢字?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版式設計

蔡華偉

張芳曼

閱讀提示

據統計,今年春節期間,全國簡訊發送量突破300億條,除夕當天更是達到峰值,僅北京地區,就高達9.87億條。而批量生產的祝福簡訊和內容重複的電子賀卡,讓人不堪其擾,也不由得懷念日漸消失的手寫賀卡那見字如晤的親切和誠意。

不只是紙質賀卡式微,筆與紙現如今也在遠離主流的書寫方式。網絡時代,筆是輸入法,墨分RGB(紅綠藍色彩模式),紙有doc、txt,行、楷、草、隸、篆的轉換,也不過滑鼠一點。今人的書寫狀態,已發生巨變。

遠離紙筆、親近鍵盤,闖入網絡時代的漢字書寫,有了哪些信息化的變形?我們該如何重拾漢字之美?又該如何看待越來越頻繁出現的「提筆忘字」?堅持手寫近30年的作家、以文字謀生的白領、字庫開發者和漢語言學學者,他們有著自己的故事和觀點。

數字時代,也該尋覓手寫之美

作家 海 巖

寫作30年,我的小說手稿應該有上千萬字了。不會鍵盤打字很遺憾,這也是我堅持手寫創作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手寫已經成為我最嫻熟的表達方式,最能調動靈感、思維、激情和想像力,執筆寫作的過程也成為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並不是說,紙筆就比鍵盤更具獨特效能,只是因為我尚未形成用鍵盤「敲打」作品的書寫習慣。書寫習慣往往能夠左右作家的寫作狀態和思維方式,我在寫作時,很容易進入「忘我」狀態,運筆的動作都是下意識的。如果使用鍵盤,估計首先要想的是文字拼音或五筆字型,接著,手指要去找相應的鍵位,很難形成連貫的思緒。

現在看看自己的手稿,它記錄下了我的全部寫作過程,是一種有趣的原生態的呈現。留下手稿,就留下了很多記憶。

我並不排斥使用鍵盤打字,只是覺得網絡時代,還是要呼籲保留手寫的傳統。我們寫漢字,與拼寫字母的感受完全不同,這種感受來自文化傳統的影響。寫小說、寫劇本,常常和漢字打交道的人,更受傳統文化影響,對漢字有獨特的感受和喜愛,更能體會字形結構間的深遠意境。

書法引領漢字進入藝術的領域,漢字不再僅僅作為表達的載體,更是一種審美的客體,橫豎撇捺的講究、筆畫的粗細、氣勢和韻律,都形成了漢字獨具的審美感。書法讓文字的內容與形式達到高度統一:什麼樣的情感產生什麼樣的內容,什麼樣的內容對應什麼樣的氣勢。會寫字,寫好字,進而學習一點書法藝術,就不再停留在對文字的傳統表意功能上了,而更多地進入到文化心理、文化品位、審美需求、文化傳承的層面上。

保留書寫的習慣,就是保留我們對漢字的喜愛和對先人的敬意;保留書法這門藝術,就是要將對傳統文字的傳承融入我們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提高審美的修養中。

(本報記者周舒藝採訪整理)

字庫技術,根基還在書法那裡

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字庫業務部副總經理 黃學鈞

字庫,做的是書寫電子化的工作,但字庫發展的根基,還在書法那裡。字庫使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擁有一手好字」,但它的可持續發展,也需要現實生活中更多人擁有一手好字。

從徐靜蕾等名人,到「粉筆奇人」崔顯仁,方正字庫選擇收錄對象,判斷標準並不唯名,也不是人們猜測的慈善動機,關鍵仍在於其書法本身的質量:徐靜蕾的字有超過十年書法練習的基礎;崔顯仁的粉筆字創意獨特、功底紮實。而方正字庫的柳楷、瘦金書、康體,就是基於柳公權、宋徽宗趙佶、康有為等人的書法進行的開發。書法是字庫最重要的創意來源。字庫是書法在計算機時代的最新表現形式。如果放棄了對於個人書法的要求,字庫的發展也可能成為無源之水,難以持續。

我們曾為一位同事家不肯練字的孩子製作過專屬字庫,當看到自己手寫的漢字被導入程序,孩子練字的熱情確實被激發出來了。到了技術與成本都可以接受時,每個人都可能擁有專屬字庫,甚至可能出現一個人在各個年齡段都製作一套字庫的情形。這種技術對於人們練習書法熱情的激發,可能具備更內在、更持續的效果。

(本報記者虞金星採訪整理)

電腦輸入,整體效率更為可觀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文案策劃 王 沁

之前,在網上看到北大自主招生的一道試題,要求寫一個偏旁相同的四字短語。我腦袋裡立馬蹦出一個答案:「魑魅魍魎」。可卻怎麼也想不起「魑」字具體怎麼寫。在紙上劃拉了半天,最後還是求助於電腦的拼音輸入法。

如果事先已有構思、材料也已備齊,且事後不需要編輯的話,我手寫和敲鍵盤的工作效率差不多。之所以敲鍵盤多於動筆,主要是因為工作需要在網上大量參考電子文本,文稿初成後還要進行反覆的段落調整、文字修改,如果落在紙面上,既不便,又浪費。實際工作中,「敲鍵盤」的工作效率已經遠超過「動筆」;但做一些細緻的修改,我還是更習慣紙筆的形式。所以,「敲」完文章,我多是在電子稿上作大調整,在列印稿上作小修改。

常用電腦輸入,多是拼音輸入,不太會去注意每個字的具體結構、寫法,時間長了難免印象模糊。尤其對一些複雜些的字,有時候只記得囫圇個兒,不能確定某個部分怎麼寫。老是在電腦上寫材料,有各種輸入法作保障,知道拼音的,用拼音找,不知道拼音的,還能上搜尋引擎用前後字句搜。連網絡、用電腦、敲鍵盤,都不怎麼親筆寫完整的材料了,這種「失憶」肯定會愈演愈烈。

但「提筆忘字」的根本原因還是不確定字的寫法,總有一些細節相對模糊。常用電腦輸入法會助長這種不確定,與其說它是「元兇」,倒不如說它起了催化作用——根子還是在我們早年的書寫練習上。

(本報記者虞金星採訪整理)

書寫傳統,不會因電腦而中斷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陸儉明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橫平豎直,體現民族風骨,撇捺之間,是悠悠華夏文明。書法則是體現漢字之美的載體,其本身也是一種藝術,或行雲流水,或蒼勁挺拔,給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時,也能體現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計算機時代,漢字書寫有了新的方式和介質。「字處理」逐漸確定了形碼和聲碼兩大類輸入法。形碼輸入對漢字結構的拆分和音碼輸入都容易造成人們對字形結構和筆法的生疏,從而形成「提筆忘字」。

不過,對於「提筆忘字」造成漢字書寫傳統的斷代、形成喪失傳統文化的「新文盲」的擔憂,其實大可不必:通觀漢字書寫的歷史,書寫工具、方式和介質一直在簡化:甲骨文、金文時代,刻刀是主要工具,骨器、銅器是介質,鑄刻是主要書寫方式;在篆書、隸書到楷書的演進過程中,軟筆成為主要工具,簡冊、絲帛和紙張相繼成為介質,軟筆書法成為書寫方式,而鑄刻演化成一門藝術;近代,硬筆逐漸取代軟筆成為書寫工具,紙張成為主要介質,軟筆書法成為藝術。網絡時代,我們更多地使用鍵盤、軟體、屏幕,紙筆的使用率逐漸降低,或許將來優美的硬筆書法也能成為一種才藝,而我們書寫所用的文字,仍然是漢字。

如果能夠更好地實現漢字的輸入,漢字書寫文化不但不會因電腦的使用而中斷,相反可能會進一步發展。過去我們談到一個人的漢字能力,通常只注意到認字能力、書寫能力、審美能力。而進入網絡時代,將會再增加一種「打字能力(漢字輸入能力)」。打字的成品是比手寫還要「純正」的漢字,而且,電腦輸出的漢字有多種字體選擇。我們都可以輸出和欣賞蘊涵著豐富文化特質的各種漢字字體,這是手寫體無法比擬的。

(本報記者任姍姍採訪整理)

相關焦點

  • 網絡時代 我們怎樣書寫漢字?
    不只是紙質賀卡式微,筆與紙現如今也在遠離主流的書寫方式。網絡時代,筆是輸入法,墨分RGB(紅綠藍色彩模式),紙有doc、txt,行、楷、草、隸、篆的轉換,也不過滑鼠一點。今人的書寫狀態,已發生巨變。
  • 網絡時代,面對漢字書寫的窘境,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取捨?
    孩子認真書寫的態度跟他的在字裡行間表現出來的真誠也算得上是相得益彰。但是,僅僅把孩子與高力伯伯的書寫簡單做個對比,仍然能引發我們的某些思考與反思。有人說時代不同了我們應該與時俱進,這是事實;孩子們的很多作業都只需要在網上完成所以書寫少了,這是事實;網絡時代,電腦、iPad、手機代替了筆墨紙硯,這也是事實;科學在進步,實現無紙化辦公,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地球母親,這更是事實。古人又云: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 忽視漢字書寫莫全讓網絡「背鍋」
    (4月9日《光明日報》)  網絡時代,文字記錄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敲鍵盤替代了一筆一畫的漢字書寫。許多人只能大致記住漢字的形態,提筆後無法正確寫出具體的部首結構。因而,在當下寫錯字、提筆忘字現象並不鮮見,令人擔憂。筆者認為,不能把寫錯別字和「提筆忘字」全賴到網絡上。
  • "漢字慧"開創漢字書寫國際化時代
    中國經濟網6月29日訊 重慶字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今日正式發布「漢字慧」形體結構字母化教學體系與高氏漢字字母化系統。這一教育科技創新項目的運用,將顛覆外國人學習漢字的傳統方法,開創漢字書寫的國際化、彩色化時代,讓外國人用母語方式輕鬆學習中文,是跨越漢字難學的最後一道難關。
  • 全民臨帖,再現國人漢字書寫情懷
    網絡時代的到時來,電腦、智慧型手機代替了手中的筆,很多單位都提倡無紙化辦公,常常見到的是生硬整飭的宋體字,思想也逐漸從之初的一種新鮮感,變得麻木不仁。諸多人沉迷於網絡,加入了低頭族,鍵盤敲得行雲流水,卻是提筆忘字,神思生澀,總覺得生活或缺了一種滋味。國人們與我們的文字親切感漸行漸遠。
  • 美華媒:在鍵盤時代 勿讓漢字書寫成為奢侈事
    美華媒:在鍵盤時代 勿讓漢字書寫成為奢侈事   中新網8月8日電 美國《僑報》7日刊載《書寫漢字
  • 陳振濂代表:網際網路時代應重視漢字書寫教育
    記者 吳佳佳/攝  中國經濟網3月14日訊(記者吳佳佳 專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振濂告訴記者,今年,他已持續第5年提交有關漢字保護的建議,今年,他最關注的是網際網路時代下漢字教育的起點問題。  「網際網路時代,當孩子掌握拼音字母後,就會對鍵盤敲擊與拼打產生依賴,不願再回到筆順書寫。
  • 專家:漢字需要書寫
    作為世界唯一一種表意的文字,漢字本身就傳承著中華文化。形成漢字的每一個構件,都表達著自己的意思。眾所周知,漢字本身形成的結構,也存在著書寫的審美,當我們書寫一個漢字的時候,同樣傳達了漢字詞義之外的內涵。古語言,「見字如見人」,正是如此。當我們見到蒼勁有力的字跡,我們會感受到書寫者剛毅的性格;當我們見到舒展悠揚的筆畫,我們能感受到作者的不拘一格;而當我們見到許久未見的親人的字跡,我們會倍感親切。
  • 激辯"漢字危機":書寫危機還是教育危機?
    隨著《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熱播,漢字危機引起公眾熱議。提筆忘字、漢字書寫能力退化等觀點,讓許多人認為,漢字危機形勢嚴重,拯救漢字刻不容緩。也有人提出,拼音化書寫是大勢所趨,因為書寫方式轉變為鍵盤和字母,提筆忘字是正常現象。  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者和代表之一,已經使用了幾千年,而我國進入鍵盤書寫時代僅有十幾年。
  • 左右結構的漢字該怎樣書寫?有七大規律!
    左右結構的漢字該怎樣書寫?被光緒皇帝封為「字聖」的清人黃自元說:「讓左者左昂右低,以左半部為主的字,左邊要高,右邊要低;讓右者右伸左縮,以右半部為主的字,右邊要長,左邊要短。」但是,黃自元所總結的「讓左」或「讓右」還不夠全面、具體。
  • 全球都在用字母,為何我們中國能保住自己獨有的漢字書寫體系?
    換句話說除了亞洲部分國家文字還保留了自己的書寫體系,整個世界的文字都已經嚴重拉丁字母化了。就連用了幾千年漢字的越南,也在法國殖民統治之後,逐漸走向字母化。漢字作為整個東方文化的核心載體,面臨拉丁字母化的威脅。作為拉丁字母的使用者的老外們,就對晦澀難懂的中文開始了各種無釐頭的抱怨。
  • 書寫能力退化引熱議 專家:並非漢字獨有
    現在的網絡時代,漢字書寫能力的退化越來越成為很多人擔憂的問題,提筆忘字幾乎成為大多數人們普遍的尷尬,當原本流暢的書寫在筆尖逐漸變得艱澀的時候,這種擔憂反覆地被人們提起。  北京晨報:漢字聽寫節目的走紅,引起了許多人對於漢字書寫能力的思考和擔憂,您是怎麼看待這種擔憂和思考的呢?  李河:隨著時代的進步,漢字書寫能力的普遍性衰退,越來越值得關注和重視,這是毫無疑問的。關於書寫能力的爭論一直都有,比如繁簡體之爭,繁體轉為簡化字,本身就是因為書寫不便。所以,從遺產保護的角度來說,最好別改。
  • 漢字書寫是傳承還是揚棄
    漢字是上古時代中華民族先民所發明創製的文字,經歷了 甲骨文、 金文、 篆書、 隸書、 草書、中國漢字在世界上許許多多的語言文字中,被譽為是天下最美的文字。然而,在現在這個電腦打字越來越普及的資訊時代,打字遠比寫字的時候多,許多人認為字寫的差一點沒什麼關係,沒必要刻意去練習書寫。加之中國推行的應試教育,學生面對各種學習壓力,每天都忙著作業補課等,沒有時間去練習寫字,現在學生書寫的整體水平越來越差,中小學生漢字書寫能力退化比較明顯 。
  • 網絡時代表達匱乏:提筆忘字怎麼樣才能改善
    言恭達:網絡時代,文字記錄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鍵盤上「敲字如飛」替代了一筆一畫的漢字書寫。許多人只能大致記住漢字的形態,提筆後無法正確寫出具體的部首結構。提筆忘字成了當下數位化時代無法迴避且令人擔憂的現象。隨著人類科技革命的推進,這種現象將越來越普遍。產生提筆忘字這一現象的原因,首先是電腦的普遍使用替代了傳統紙筆。
  • 在網絡時代,我們為什麼還要練習書法?
    今年年初,書法家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引發了網絡熱議。書法之於中國文化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想讓其從博物館走出,真正參與構築文化自信,還需要國人對於書法內涵的認同和日常的實踐。所以在當代,我們到底應當如何理解書法?在浩繁的書法教程中,學習書法的正確方式又是什麼呢?
  • 網絡時代表達匱乏:提筆忘字 忘掉的不僅僅是「字」
    言恭達:網絡時代,文字記錄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鍵盤上「敲字如飛」替代了一筆一畫的漢字書寫。許多人只能大致記住漢字的形態,提筆後無法正確寫出具體的部首結構。提筆忘字成了當下數位化時代無法迴避且令人擔憂的現象。隨著人類科技革命的推進,這種現象將越來越普遍。產生提筆忘字這一現象的原因,首先是電腦的普遍使用替代了傳統紙筆。
  • 漢字經歷了怎樣的嬗變:隨時代發展而發展
    漢字經歷了怎樣的嬗變【語言論壇】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悠久而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漢字超強的生命力是怎樣實現的?認識楷體字不一定能認識甲骨文,甲骨文是通過怎樣的機制發展為楷體字的?為什麼形聲字成為現代漢字的主流?
  • 電腦時代的漢字書寫之憂:中國人不會寫中國字了?
    中新網10月29日電(張中江) 曾幾何時,寫一手漂亮漢字是令人無比欽羨的技能。但伴隨著計算機的日益普及,國人漸漸發現,自己提筆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了,「提筆忘字」的情況屢屢發生。當不少人寫不出「尷尬」二字時,中國人的漢字書寫能力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尷尬。
  • 漢字文化的窘境與書寫障礙
    即使是到了計算機時代,簡化和拼音化也沒有顯示出特別的優勢。計算機漢字輸入法在輸入繁體字時,跟輸入簡體字一樣。很顯然,在現代文明中,拼音文字佔據主導地位。拼音文字以橫向、連續性的書寫,記錄著語言的聲音性,記錄著聲音流逝的過程,更像是一個時間性的構造。而漢字則不然。漢字是空間性的。這種自閉性的空間的存在,形成了漢語的「字」文化,即以單個的字為單位,構成語詞和語言結構。
  • 「漢字書寫節目」大熱一分鐘讓你變文盲
    可是在網絡時代下,誰不是提筆忘字?央視10套科教頻道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河南衛視《漢字英雄》兩檔漢字書寫節目,很快讓眾網友想起扔給童年的小學語文課,也令不少人默默將手機輸入法改成「手寫」。  自從有了電腦,「寫」成了敲打鍵盤,成了拇指按鍵,現代人的交流更多靠網絡傳遞圖像聲音,實用意義上的書寫,正在迅速地離我們遠去。試著聽寫下面這些字,看你還會寫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