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書寫節目」大熱一分鐘讓你變文盲

2020-12-17 搜狐傳媒

  現代社會誰不會

  寫字?可是在網絡時代下,誰不是提筆忘字?央視10套科教頻道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河南衛視《漢字英雄》兩檔漢字書寫節目,很快讓眾網友想起扔給童年的小學語文課,也令不少人默默將手機輸入法改成「手寫」。

  自從有了電腦,「寫」成了敲打鍵盤,成了拇指按鍵,現代人的交流更多靠網絡傳遞圖像聲音,實用意義上的書寫,正在迅速地離我們遠去。試著聽寫下面這些字,看你還會寫幾個?

  憤懣mèn 顛茄qié 尥liào蹶ju子霧凇sn 癩蛤蟆má 貔pí貅xi斧鉞yuè 郫pí縣豆瓣 兄弟鬩xì牆黑曜yào石 攥zuàn拳頭 熨yù帖黏稠 彝族 圖們江 核苷酸 甕中捉鱉

  >>提筆忘字漢字聽寫綜藝熱播

  這兩檔節目的環節設計很簡單。考官報字音,《漢字英雄》選手在平板電腦上默寫,身後的大屏幕直播「寫字」過程,嘉賓於丹、高曉松邊看邊解釋字形、字義。《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則是央視主播們變身考官,臺上的初中生按順序依次走上「聽寫臺」,一期60多個漢字,電視機前觀眾也隨進程自我檢測,而結果往往摧毀很多人在電腦上用拼音打字的熱情,原來我們會寫的漢字還不如小學生多,於是默默將手機輸入法換成了手寫。「看完一集,我發現自己只寫對了一個字,我的語文一定是數學老師教的。」本報讀者李先生說,起初對看漢字聽寫節目,還帶著幾分不屑,但當他看到小學、初中、高中的孩子寫出「犖(luò)犖大端」,而自己卻被撂倒後說:「我聽著很耳熟,原來是小時候看《史記·天官書》挺喜歡的一篇,但怎麼都想不起來字怎麼寫,"文盲"感油然而生啊。」與此同時,網友「迷糊的烤腸」則很佩服來自全國各地初高中學校的尖子生,「一個連"尥蹶子"、"貔貅"都能寫出來的人,居然輸給"郫縣豆瓣",看完這個節目,我迅速閉嘴,默默翻開詞典。」

  8月6日,騰訊網就兩檔漢字聽寫節目推出投票調查,181人參與投票的網友,在手機上用手寫字佔54.7%,拼音打字佔45.3%。隨著節目引發的全民自檢,漢字聽寫節目也迅速攀升微博話題排行榜,《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熱度甚至超過《中國好聲音》、《快樂大本營》、《中國夢之聲》等熱門節目。

  >>節目原創找出低頻詞彙是難點

  「我們的製作經費僅為《中國好聲音》的十分之一,是一檔原創形態的電視節目。想法起源於六年前,設計完成於四年前,在國家版權局的登記完成於2011年初。」《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導演關正文昨日接受採訪說,節目立項後關於考題的設計是個相當漫長的試驗過程,「漢字難度跟常用頻度有關,目前詞頻研究方向,都是確認哪些詞更常用,但我們節目需要的是不常用到、適合考試的詞。但難到什麼程度,就沒有學術支持了。」最終,團隊只能按經驗推想,將漢字詞彙從所有人都能寫對的,到所有人都寫不對的分成了10個等級的難度。「這個分級並不具有普遍意義,只針對本屆參賽選手可能形成的競賽需求。比如第六級,就是推想60%的選手都該寫不對,第八級就是80%的選手都該寫不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控制現場比賽的節奏,不至於讓競賽無休止地進行。」

  「在美國有英語的全國拼字比賽"NationalSpellingBee",1925年延續至今,一代代孩子參加,成為全民關注的帶有民俗性質、國家精神的活動。我們的漢字那麼美,傳承又那麼重要,我們也應該有這樣的活動。」河南衛視《漢字英雄》熱播後,趁熱打鐵推出了APP應用軟體。河南衛視總監徐濤昨日接受採訪就說,線下APP軟體是在延續電視節目的熱度,「儘管漢字書寫目前還不至於出現需要拯救的危機,但對書寫能力下降的趨勢應該及早警覺。」

  >>綜藝思考多製作益智類教育節目

  「莫讓手寫漢字成為他國的"非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副主任孟蓬生,昨日接受本報採訪向全社會發出呼籲,漢字是唯一未曾中斷使用的自源意音文字體系,不僅屬於中華民族,也是屬於全人類的十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漢字類似的蘇美爾楔形文字、古埃及聖書字、古瑪雅文字均已消亡,不再使用。」

  孟蓬生主任介紹,漢字在歷史曾經遠渡重洋,傳到朝鮮、日本和一些東南亞國家,為古代中國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直到現在,日本仍然在使用的漢字約有兩千多字,「漢字字形變化豐富多彩:由篆而隸,由隸而楷,字體數變。從圖畫到線條,從具象到抽象,方塊漢字以有限的構件,多變的字體為藝術創造提供了無限的空間,但不可迴避的是現代社會電腦、手持電子終端的普及,漢字的實現方式由書寫變成擊鍵。2005年11月25日,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引發無數中國網友激烈反應。也許有人會說,今日而言,"手寫漢字面臨危機"是杞人憂天、無病呻吟。但我們認為有必要牢記那句古訓:未雨綢繆。希望媒體舉辦訴諸感性的娛樂節目同時,多辦訴諸理性的益智類教育節目,承擔起國民素質教育的重任。」

  除了唱歌,綜藝節目還能看什麼?

  語言競技節目

  安徽衛視《超級演說家》

  《超級演說家》打出「說的比唱的好」口號,一枝獨秀領跑語言類節目,首期節目的播出效果十分理想,7位個性十足的選手將自己的演說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自信爆棚的90後男生,樂觀開朗的相聲演員,臺灣的「女神經病」,更有讓人意想不到的男扮女裝選手出現,陳魯豫、樂嘉、李詠幾位名嘴導師之間的「唇槍舌劍」,也看得觀眾酣暢淋漓。

  親子節目

  浙江衛視「星二代」亮相

  和很多其他親子類節目只是展示小孩子天真、可愛、耍寶的節目內容略有不同,浙江衛視的《人生第一次》真實再現孩子們完成「人生第一次」時,碰到的種種情況。比如這一期節目中,小朋友就被安排一個人送流浪貓去新主人家、去菜園摘菜、過兩條馬路給媽媽買早餐。這檔節目主打「明星親子秀」,上節目的孩子都是明星後代,《獨自等待》主演龔蓓苾的兒子,《大王小王》主持人王為念的孫子都有亮相。

  湖南衛視引進韓國親子節目

  湖南衛視引進了源自韓國MBC電視臺的《爸爸我們去哪兒》,並決定更換節目名稱,暫定於第四季度推出。記者從湖南衛視了解到,目前節目組已經開始力邀有小孩兒的明星來上節目。節目形式暫定為明星父親與子女們的旅行,包括黃磊、文章等在內的多位明星都在節目組的考慮之中。本組稿件由本報記者任奕潔採寫

  作者:任奕潔 (來源:華商報)

media.sohu.com false 華商網-華商報 http://hsb.hsw.cn/2013-08/09/content_8506941.htm report 2814 現代社會誰不會寫字?可是在網絡時代下,誰不是提筆忘字?央視10套科教頻道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河南衛視《漢字英雄》兩檔漢字書寫節目,很快讓眾網友想起扔給童

相關焦點

  • 漢字成「熟悉的陌生人」 網友:離文盲不遠了
    本版撰文:  近期,兩檔關於說文解字的闖關節目《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螢屏大熱。《人民日報》近日發表文章稱讚這兩檔節目:鍵盤時代的高效與用筆書寫的樂趣,並非是「二選一」的關係。在不需要過於追求速度與效率的時候,我們能否拿起久違的筆,寫一封信、題幾句詩,這不僅是對中華漢字文化的一種傳承,或許更是一種獲得溫暖與真誠交流的方式。  當網友紛紛調侃:「突然覺得我的語文是體育老師在數學課上教的!」「自己離文盲不遠了!」我們不由得開始思考:漢字何以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 專家:漢字需要書寫
    而此時,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這樣提醒大眾關注手寫漢字的電視節目就有了特殊的意義。程榮說,「這樣的節目帶來的應該是推廣普通話、規範漢字書寫以及漢字詞義傳承的多層意義。一個漢字是由音、形、意三個方面組成,而在節目中這三個方面全部涉及到了。」「所以節目之外,大家討論的問題也不僅是對漢字書寫的討論。」
  • 激辯"漢字危機":書寫危機還是教育危機?
    隨著《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熱播,漢字危機引起公眾熱議。提筆忘字、漢字書寫能力退化等觀點,讓許多人認為,漢字危機形勢嚴重,拯救漢字刻不容緩。也有人提出,拼音化書寫是大勢所趨,因為書寫方式轉變為鍵盤和字母,提筆忘字是正常現象。  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者和代表之一,已經使用了幾千年,而我國進入鍵盤書寫時代僅有十幾年。
  •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大熱 「癩蛤蟆」只有三成人寫對【2】
    原標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大熱 「癩蛤蟆」只有三成人寫對  鍵盤敲擊取代了握筆書寫  漢字的認知水準會否急劇退化  看完節目,上班族們,愁了。「別只是在微博上懷念上學的美好了,真讓你再體驗把課堂聽寫漢字的緊張與快感,你們有能寫對多少?」網友「hold不住」微博發問。跟帖者們紛紛感慨,鍵盤敲擊聲漸漸取代了書寫,就慢慢忘了如何去表達漢字之美了。  而語文老師,樂了。此前他們總在擔憂,怕以後人們漢字的水準,退化到只會辨認的階段。  這一點,蘇雲生深有體會,「每次做聽寫訓練,錯別字泛濫一屆比一屆嚴重。
  • 直面「書寫危機」
    直面「書寫危機」  漢字書寫類節目受到觀眾的高度關注,是因為這類節目撩撥到了民族文化的神經。字是文化之根,文化是民族命脈。大家關注這類節目,本質上是關注民族文化在信息化時代的傳承與發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文盲率為4.08%,文盲人口約5466萬。根據2005年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文盲」指的是「不識字的成年人。」但隨著科技發展,許多人提筆忘字,很多字看到認得,就是寫不出。作家王蒙曾言:「遺失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之精髓與漢字原形,我們成了數典忘祖的新文盲。」  漢字危機真的來了嗎?漢字書寫能力「退化」是否不可避免?
  • 評論:設立書寫日,留住「筆尖上的漢字」
    在正在召開的北京「兩會」上,中國致公黨北京市委員會的《關於加強漢字書寫文化教育的建議》針對這一現象,提議設立首都「漢字書寫日」。  近幾年,在地方「兩會」及全國「兩會」上,都有代表委員提出設立「漢字書寫日」。比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振濂在2013年和2014年的全國「兩會」上,均呼籲設立「全民漢字書寫日」。
  • 書寫能力退化引熱議 專家:並非漢字獨有
    不過,漢字書寫的尷尬正在被更多傳播機構所重視,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暑假期間,兩檔漢字聽寫節目走紅,這兩檔把「聽寫課」搬上電視並進行PK式測驗的節目,一檔是央視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另一檔則是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
  • 漢字書寫不單只有方形,學會這些形狀的書寫可使你練字事半功倍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是通過漢字的形狀這一角度為出發點,對一些漢字的形態規律做一個分析,以便在練字過程中有更為直觀的感受。我們有時候稱呼漢字為「方塊字」,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現在大部分的漢字形狀成類正方形。其實,中國文字的誕生是古人對天地萬物和生活實踐中的仔細觀察,「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而創造出來的。
  • 「錯字連篇」背後的漢字書寫危機
    然而更讓人驚詫的是,接受採訪時有初二學生稱自己「除了做作業,很少寫字」;更有大二學生稱,「考試幾乎成了唯一動筆的機會」……所以在相關人士看來,漢字書寫危機的出現,「與其說是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導致的,更不如說是人們對漢字及其背後所承載的文化以及文明的忽視、隔膜、冷淡所造成的。」  事實也的確如此。
  • 漢字文化的窘境與書寫障礙
    計算機漢字輸入法在輸入繁體字時,跟輸入簡體字一樣。很顯然,在現代文明中,拼音文字佔據主導地位。拼音文字以橫向、連續性的書寫,記錄著語言的聲音性,記錄著聲音流逝的過程,更像是一個時間性的構造。而漢字則不然。漢字是空間性的。這種自閉性的空間的存在,形成了漢語的「字」文化,即以單個的字為單位,構成語詞和語言結構。漢字記錄的主要不是聲音在時間中的消失,而是事物存在的空間狀態和圖像。
  • 寫好漢字不再難,漢字書寫解碼幫你快速掌握
    十年專注一件事,讓更多孩子寫好字楊景舒,漢字書寫解碼創立者、中國教育學會會員、中國楷書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會員、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隸屬教育部)會員、中國新聞出版書法家協會教育培訓部副主任、教育部主管規範漢字書寫專業委員會理事、書寫教育科研組副組長、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全國教師文字應用培訓項目專家團成員、中華經典誦讀工程書法教育專家、全國特級教師大賽書法教學評委、哈爾濱工業大學書院導師、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福萬家基金&34;書法教育專家、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書法工委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法進校園專家委會委員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漢字危機現在開始認字還不晚
    在文中,作者寫道:漢字書寫的鍵盤化在中國普及也剛剛有十幾年,人們就開始抱怨提筆忘字,如果再過50年、100年、500年,你想想會是什麼樣呢———可能那時候我們的後代真的變成碩士級文盲了,拿起筆來真不會寫字了。如果全民都變成這樣,那可能就是新的語言使用規則誕生了。   網絡時代出現的新詞和過去很多地區出現的方言一樣:淺俗。
  • 漢字書寫何須「偏難怪」?
    長江商報消息 漢字書寫何須「偏難怪」?上周五、周六晚,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連播兩期最佳個人晉級賽,更加深了觀眾的自卑感,「遄飛」、「小簟」、「圩頂」、「踵見」、「兢懼」等從古詩詞、文言文或近現代文學經典中「請」出來的生僻詞彙,讓觀眾直呼「題目變態難」。
  • 漢字競賽節目有了必備字典
    原標題:漢字競賽節目有了必備字典隨著「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中國成語大會」等多檔漢字電視競賽節目的熱播,說文解字一時間成為觀眾熱議的話題,但也有不同意見指出,漢字節目中出現的聽寫字生僻古怪,試題缺乏多樣性,在導向上沒有突出漢字書寫應注重規範應用的特性等
  • 評「漢字危機」:現在開始認字還不晚
    一些電視節目如《漢字英雄》,一些雜誌如《三聯生活周刊》,一些作家如流沙河、張大春都在關注這個話題,並在積極地尋找漢字之美漢字之魅。  看《漢字英雄》  重新學寫字  這個暑期,一場「漢字熱」悄然襲來,7月11日,一檔名為《漢字英雄》的節目開播。
  • 外媒:中國漢字書寫面臨嚴重傳承危機
    參考消息網8月31日報導 外媒稱,在中國,要成為「漢字英雄」,需要付出血汗,還要花上幾個月時間研究字典。英國廣播公司網站8月27日發表題為《當中國孩子忘記如何書寫時》的報導稱,每周億萬中國人在電視機前收看這檔由青少年角逐「漢字英雄」稱號的節目。
  • 全球都在用字母,為什麼中國能保住漢字書寫體系?
    全球都在用字母,為何中國能保住,自己的漢字書寫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各方面的實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國際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也是比較密切的,有交往其實就有影響。說到文化傳播,這其中的橋梁就是語言的溝通,英法語系佔領了整個非洲北美,還有澳洲,可是我們亞洲為什麼能夠依舊保留住自己的語言和整個書寫體系呢?這個世界也正在被拉丁字母感染。
  • 你我皆「鍵人」 漢字會死嗎?
    如果說計算機導致了英國的數學危機,同樣也導致了中國的漢字危機。電腦對書寫能力的摧殘,的確不可小視。算一算,電腦成為中國人的書寫工具,也不過是20年的光景。20年,一代人就這樣變成了「書寫盲」。工具的雙面性,在書寫的問題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好多人還在呼籲作家換筆。因為那時候我們看到的往往是電腦作為寫作工具的便利性。
  • "漢字聽寫大會"被指詞彙過於冷僻 總導演回應質疑
    第二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播出至今,屢屢貢獻冷僻字,本當做參照物登場的成人聽寫團更是不斷刷新書寫正確率底線,第一場17%,第二場10%,第三場12%,第三場無人寫對的詞7個,僅有一人寫對的詞為5個,64%的人不會寫「緋聞」,而能夠正確書寫「大快朵頤」的人只有15%,「松茸」以49%的正確率成為本場「冠軍」詞彙……如此「劣跡」引來不少網友質疑。
  • 最親切的漢字 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2日晚,央視10套科教頻道推出暑期特別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央視主播郭志堅主考,社科院專家當裁判,14歲上下的小選手們同場競技聽寫漢字。令人驚訝的是,小選手中有「把現代漢語詞典來回翻了三遍」,能正確寫出「梟首示眾」、「犖犖大端」的學霸,參加現場體驗團的成人們,卻一個個「提筆忘字」,好像把認的字都還給老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