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大熱 「癩蛤蟆」只有三成人寫對
鍵盤敲擊取代了握筆書寫
漢字的認知水準會否急劇退化
看完節目,上班族們,愁了。「別只是在微博上懷念上學的美好了,真讓你再體驗把課堂聽寫漢字的緊張與快感,你們有能寫對多少?」網友「hold不住」微博發問。跟帖者們紛紛感慨,鍵盤敲擊聲漸漸取代了書寫,就慢慢忘了如何去表達漢字之美了。
而語文老師,樂了。此前他們總在擔憂,怕以後人們漢字的水準,退化到只會辨認的階段。
這一點,蘇雲生深有體會,「每次做聽寫訓練,錯別字泛濫一屆比一屆嚴重。如果要求手寫作文,更是錯字成篇。」
更有語文老師抗議,「高考競賽加分,五科競賽中沒有語文;高校自主招生,幾乎都不考語文;學生忙著考雅思、託福,母語真的過關了嗎?」
不過,蘇雲生也表示,在網絡時代,隨著掌上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普及,「手寫漢字」重拾不易,「就連我們上課都是多媒體教學,但除了材料展示,我會儘量多寫些板書。課後作業特別是作業,也要求必須手寫。」
為了讓孩子們主動親近漢字,蘇雲生曾策劃了「行走在消逝中」活動,有幾位同學不約而同想到了書信。她順勢引導孩子,提筆給朋友寫封信,平時多看看紙質書,墨香會比冷冰冰的電子屏美妙。
「比如這次比賽,孩子們寫著寫著,就會感嘆,哇,這個字好美啊。」在蘇雲生看來,這是個好信號。
同時,古語有云:見字如見人。指的是看一個人的寫字水平就能看出這個人的內涵、修養和文化水平,「有個孩子聽寫很厲害,比賽後,裁判員老師就拉住他,對他說,如果再練得一手好字就更棒了。」蘇雲生說,首場比賽後,選手們自己都說,不論誰輸誰贏,最後勝利的都是漢字。
「識字王」是如何煉成的
首期節目結束後,劉浥塵的「大師」名號眾人皆知。
許多女生在微博花痴,「大師,我好崇拜你呀。」
其實這個外號,是他的語文任課老師蘇雲生「笑話」他的。每次寫完作文,挺有文學天賦的劉浥塵都自覺「很有大師風範」,每次得不到最高分都要追著老師評點作文,總讓蘇雲生很頭疼。
這股尋根刨底的的擰勁兒在語文課上更加泛濫。「比如我講到古代官級,說左遷意味著貶官,右遷意味著升官,還找了很多史據來證明,只有他會跳出來說,老師這裡有個特例,左遷是升官……」怕被劉浥塵問倒,蘇雲生總要在課後翻閱大量資料。
如今想來,他的走紅,正是「咬文嚼字」的功勞。
所以當記者提到天賦和記憶力,蘇雲生並不認同,「其實沒有捷徑,全靠平時積累。」
劉浥塵的閱讀面連授課幾十年的語文老師都很佩服。
比如第一期節目中的「核苷酸」,是個很少見的化學名詞,他曾在一本科普雜誌上看到過,就記住了。
「後面的決賽中,還有一個筆劃巨多的詞叫『清癯』,形容人清瘦,是我讀金庸的《神鵰俠侶》時認識的。」劉浥塵說。
當然,他還有死磕的蠻勁。蘇雲生要求所有隊員把《現代漢語辭典》翻一遍,唯有劉浥塵,不論會寫不會寫,把1700多頁所有詞條都手抄一遍。
小夥伴們帶去北京的所有紙筆,全部寫完,只能互相出題「刁難」。另一位隊員陸佳蕾告訴記者,她也考過劉浥塵「尥蹶子」這個詞,「我們會用各種生僻字、難詞互相取綽號,叫著叫著就記住了。」
接下來,5位杭外學子將繼續迎戰半決賽。最後闖入決賽的代表隊,再分散以個人名義決出年度漢字聽寫冠軍。祝福他們越戰越勇。電視機前的小夥伴們,也備上紙筆,和他們一起「聽寫」吧。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