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發布了筆畫學習的規律,通過一個「永」字將筆畫屬性類似的歸納在一起記憶,這樣對每一個筆畫的形態有了直觀的印象,為接下來的偏旁部首、結構等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是通過漢字的形狀這一角度為出發點,對一些漢字的形態規律做一個分析,以便在練字過程中有更為直觀的感受。
我們有時候稱呼漢字為「方塊字」,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現在大部分的漢字形狀成類正方形。其實,中國文字的誕生是古人對天地萬物和生活實踐中的仔細觀察,「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而創造出來的。在現在有據可考的「甲骨文」中,字的形態是沒有統一的。
直到秦始皇統一了六國,才確定了「小篆」字體作為官方文字。這是中國最早的文字統一,字體的形狀呈長方形,寬和高的比例大致為2:3。
李叔同-篆書屏
後來到了漢代,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官方文字改為「隸書」,早期的隸書字體呈現扁方形,其寬高比約為3:2(到魏晉時期,隸書的形狀就有了改變,跟真書形狀大同小異,只不過保留它的隸書筆法特點)。
明初拓《 曹全碑》
一直到唐代,社會更加的繁榮,官方字體由隸書改為「真書(楷書)」,唐代由於科舉的盛行,文人為應對考試對所書寫字體的要求也更為嚴謹,故有唐人「尚法」之說。
楷書從唐代一直延續至今尚未有變化,中國在50年代初期為了消滅文盲將繁體字進行了簡化,形成了我們今天的官方文字:「簡體字」。但是,其形狀並未有所變化,且在簡化字中,建國初期的文字學家們也是通過古人的碑帖簡牘等資料中將其簡化字抽出而非進行創造。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故宮藏版本
簡述以上中國文字的形狀變化,只是讓我們更進一步明白,在漢字的書寫中,形狀並非是固化的,適時地採用不同形態的書寫會讓我們的文字更加有活力和動感。
一、方形
方形可以分為:長方形和扁方形。
(長方形的字其形體書寫可以按照小篆的比例寬高比為2:3來書寫;扁方形的字其形體可按隸書的寬高比3:2來書寫。)
如下圖:
長方形例字圖
扁方形例字圖
二、三角形
三角形可分為:正三角形、倒三角形。
(此類字形其最上邊或最下邊跟橫向的最長筆畫呈現三角形狀。)
如下圖:
正三角形例字圖
倒三角形例字圖
三、梯形
梯形可分為:正梯形、倒梯形、直角梯形。
(此類字形需要注意的是:帶有框形狀的筆畫其豎需向內斜,上下的寬窄需要分明呈現梯形狀。)
如下圖:
正梯形例字圖
倒梯形例字圖
直角梯形例字圖
四、菱形
(此類字形最為重要的是中部筆畫需長,上下出頭,呈現菱形狀。)
如下圖:
菱形例字圖
五、圓形
(此類字形需要達到筆畫從中間向四周伸展的效果,另需要注意伸展筆畫的角度變化。)
如下圖:
圓形例字圖
六、斜形
斜形可分為:左斜形、右斜形。
(此類字形關鍵之處在於取勢,左斜形需向左下取勢;右斜形則注意橫筆畫的右上取勢。)
如下圖:
左斜形例字圖
右斜形例字圖
綜上所述
通過6個形狀(可拓展為11種具體形態)的舉例描述,將楷書中的一些具有明顯結構特徵的字做下歸納,以此方法進行練習,可以鍛鍊我們的眼力和觀察力。
書法的練習是通過對各種規律學習並按照自身習慣進行總結而成。因此,書法具有千人千面的特點,這也是書法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