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熊希齡——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熊希齡(1870.7.23—1937.12.25),字秉三,別號明志閣主人、雙清居士。出生於湖南湘西鳳凰縣,祖籍江西豐城石灘。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實業家和慈善家,北洋政府第四任國務總理。也是一位傑出的愛國主義者。
熊希齡天生聰慧,被喻為「湖南神童」,十五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人,二十五歲中進士,後點翰林。1898年因參加百日維新運動被革職。後為端方援引,充當考察憲政五大臣出洋的參贊,嗣後又調奉天鹽運使。武昌起義時到上海因與立憲派張謇、梁啓超等擁護袁世凱有功,出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和熱河都統。1913年7月31日,經國會通過,熊希齡被任命為國務總理,和梁啓超、張謇等出面組閣。熊希齡內閣制定了民國第一部憲法,以圖中國能儘快走上現代資本主義法制國家的軌道,並由此而建成一個真正意義上民主共和的資產階級國家。次年曾副署解散國會命令,旋去職。1928年出任國民政府賑務委員會委員,1932年任世界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起,熊希齡在上海與紅十字會的同仁合力設立傷兵醫院和難民收容所,收容傷兵,救濟難民。京滬淪陷後,熊希齡赴香港為難民、傷兵募捐。1937年12月25日,熊希齡在香港逝世,享年68歲。當時國民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儀式。
人物生平
湖南神童
1870年7月23日(清同治九年庚午六月二十五日),出生於湖南湘西鳳凰縣一個三代從軍的軍人家庭。因此地隸屬湖南鳳凰廳,故在熊希齡成名之後,他又被人尊稱為熊鳳凰, 家住鳳凰縣沱江鎮文星街。鳳凰地處湘西,民風樸野,教育本不發達。熊希齡的父親熊兆祥從軍之時,正值太平天國起事之世,當時湘籍大儒曾國藩在湖南創建湘軍,提倡文人治軍,以理學管治人心,要求軍人「上馬能提刀殺賊,下馬便訓練士卒」,在湖南講教重學於是蔚然成風。熊兆祥自愧自己一介武夫,難預風流,便一方面加強自己的修養,一方面著力培養自己的長子熊希齡,故熊希齡自幼便接受嚴格的家教,一心向學。熊希齡六歲在鳳凰鎮發蒙,據傳,他「聞一知十」,《三字經》只用了三四天便背得滾瓜爛熟。因為稟賦出眾、好學深思且勤奮過人,熊希齡在少年時代便聞名遐邇,被譽為「湖南神童」。熊希齡7歲的時候隨父親回到住在沅州府芷江縣熊公館裡的祖父身邊,變得殷實的家庭環境為他求學奠定了基礎。
1884年,經過多年的私塾苦讀,年僅14歲的熊希齡中了秀才,這不僅對世代行伍的熊家來說十分榮耀,在當時的湘西也是鳳毛麟角。於是,熊希齡的父母決意要讓自己的兒子在科舉之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把他送往芷江縣的秀水書院繼續深造。但當時該書院教育無方,熊希齡雖然刻苦,未能中舉。
1888年,江蘇寶山人朱其懿擔任沅州太守,改變了熊希齡的一生。朱其懿曾在湖南多處擔任知府,「所至有政聲」,尤以興學育才為務,深得湖南士紳的尊崇。朱其懿就職後,了解到沅州學風不振,數十年來,「鄉會試榜久未中人」,於是決意從振興本地教育著手。在他的努力下,1889年,沅水校經堂正式落成開學,該校是一所具有改革精神的新型書院,一反當時盛行的科舉教育模式,而以「實學課士」為宗旨。所謂「實學」,即以經史為治學之根本,此外,對詞章、輿地、農政、河渠、兵謀兼而習之。為造就有用人才,朱其懿延攬通經名宿為主講,師資雄厚,於是熊希齡立即投考就學。書院規定,學生必須德才兼修,在必修的基本課程之外,學生可以「選擇一種自己所喜好的學問,然後由先生指定參考書籍閱讀,再作筆記,晚上交給先生校改」。正是在這裡,熊希齡眼界大開,除了經史學問有長足進步之外,他特別鍾情於歷史與輿地,這種修養最終成為他建功立業的基礎。
1890年,湖南學政按試沅州,熊希齡名列第一,因此被選調到長沙的湘水校經書院繼續深造。
1891年,參加本省鄉試,以第19名高中,閱卷官對他的評語為「邊楚蠻荒,前無古人,才華之高,乃三湘有為之士」。這時,熊希齡才是弱冠年華,才名一時譽滿三湘。
1892年,參加進士考試,會試得中,但由於當時殿試要求館閣體,而熊希齡此類書法不佳,於是決定暫不參加殿試,先回去練字,等待下一次殿試。
1894年,終於高中二甲進士,並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成為不折不扣的湘西鳳凰。
1895年,愛才的朱其懿,把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朱其慧嫁給了自己的愛徒熊希齡。這位賢淑的夫人,成為熊希齡一生事業的知心伴侶。
投筆從戎
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熊希齡發現,在這滅國亡種的緊急關頭,慈禧竟然還在為自己的六十慶典而大肆耗費本當用來充實武備的大筆財富。這一醜陋的場面,讓軍人家庭出身的熊希齡感到自己受到了巨大的侮辱,恰在此時,湖南巡撫吳大電奏朝廷,請統率湘軍入朝作戰,暗弱的清廷如獲救命稻草,當即應允。熊希齡立即計劃投筆從戎,但這熱情被兩江總督劉坤一澆滅,失望的他告假還鄉。不久,讓當時湖南人驕傲的湘軍在對日戰場上一敗塗地,清政府以籤定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告終。這一慘痛的失敗,讓熊希齡從信賴清政府的迷夢中驚醒,他很快轉入了要求改革政治的陣營。
1896年,熊希齡給當時的洋務派首領、兩湖總督張之洞上書,強烈要求變法維新,他本人隨後也正式投筆從戎,被張之洞委為兩湖營務處總辦。在這個崗位上,熊希齡認識到了當時軍隊的各種積弊,於是撰寫了《軍制篇》,強烈要求改革軍制,以增強清軍的戰鬥力。這一軍事著作,被時人認為是「於古今中外軍事融會貫通」,堪為「中國改革新軍的嚆失」。但當時的環境決定了熊希齡的建議終究如泥牛入海,他不得不等待新的時機。而此時,熊希齡的家鄉在巡撫陳寶箴的支持下已然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維新運動,這給了他新的舞臺。
1897年,與譚嗣同等在長沙創辦時務學堂,任總理;又參與創設南學會,創《湘報》,以推動變法維新。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熊遭革職並交地方官嚴加管束。及至趙爾巽繼任湖南巡撫,對熊備加提攜;趙升東三省總督,任熊為屯墾局總辦。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時,熊經趙爾巽之推薦出任參贊,返國後任東三省農工商局總辦、奉天鹽法道、東三省財政監理官等職,其時有理財能手之稱。在立憲運動中,熊溝通於清政府大員袁世凱、端方、趙爾巽和立憲派首領梁啓超等人之間,冀圖以立憲消弭革命。
民國之初
1911年,辛亥革命起,12月熊由奉赴滬,漸次擁護共和並加入中華民國聯合會。
1912年4月,任唐紹儀內閣財政部長,7月辭職,旋任熱河都統,次年被舉為進步黨名譽理事。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拉攏進步黨人組閣,熊任北洋「第一流人才內閣」總理兼財政總長。在袁的獨裁統治下,熊曾附署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等命令,「人才內閣」終難有所作為。
1914年2月,袁策動新聞界重提熱河行宮盜寶案,熊以涉嫌被迫辭職,旋受命籌辦全國煤油礦事宜。熊宦途受挫後,乃轉向慈善和教育事業。
1917年8月,京兆各縣水災,他被特派督辦京畿一帶水災河工善後事宜,盡力撫恤流亡,賑濟飢乏,復創辦慈幼局,收養難童。
1918年,在北京香山靜宜園成立香山慈幼院,以培育人才。1925年,任長沙六中校董會董事長。1928年,熊任國民政府全國賑濟委員會委員。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動員家人和香山慈幼院的師生投身救國抗日活動。
晚年逝世
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起,熊在上海與紅十字會的同仁合力設立傷兵醫院和難民收容所,收容傷兵,救濟難民。京滬淪陷後,熊赴香港為難民、傷兵募捐。1937年12月25日,因腦溢血在香港逝世,享年68歲。當時國民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