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神童,寄居懷化芷江;
民國總理,歸宿慈善教育。
曾出任過民國總理的熊希齡,出生的地方當時叫做鎮竿鎮,屬沅州府(府治今芷江縣)鳳凰廳(今鳳凰縣)。 鎮竿鎮也就是現在鳳凰旅遊景點集中的沱江鎮。
熊希齡在一個三代從軍的軍人家庭中長大,七歲的時候,隨父親來到芷江,寄居在爺爺的公館內。少年時期曾分別就讀於芷江城鎮的龍氏(龍弼成)私塾和潘氏(潘大任)私塾。熊希齡極有天賦,發蒙便「聞一知十」,讀一本《三字經》,只用三四天即能背誦。當時老師不給蒙童開講,他卻疑義很多,經常要求解答。
在私塾求學時,老師曾以「栽數盆花,探春秋消息」為上聯,讓學生對出下聯,熊希齡稍作思索,即對以「鑿一池水,窺天地盈虛」。先生驚讚:「經綸之才也!」因為稟賦出眾、好學深思且勤奮過人,老師驚嘆其才氣,用一副嵌字聯寫道:「希有奇才,鑿水窺天成妙句;齡雖幼小,登科及第佔鰲頭。」在這副對聯裡,老師以「希齡」二字嵌頭,巧妙自然地頌揚了他的天資。熊希齡在少年時代便聞名遐邇,被譽為「湖南神童」。
光緒年間,被譽為「神童」的熊希齡去省城趕考,走水路急赴長沙,吩咐船夫加速前行。忽遇某大官所乘之船在前,船夫不敢超越。熊希齡道:管他什麼官船,我們只管趕路要緊。船夫加快速度,很快就追上了那隻大官船,被幾個悍兵強勇大聲喝斥,熊希齡忙挺身站起來說道:「熊希齡在此,誰敢在此撒野。」
官大人聽說是熊希齡,心裡一陣高興,脫口說道:「既然是熊希齡,今天我正好會會他這位神童。」
官大人見熊希齡品貌端莊,氣度不凡,就想試試這位才學超人的神童,便笑著對熊希齡說道:「早聽說你才智過人,是湖南的神童,今天本大人向你請教,出題聯對,不知你尊意如何?」
熊希齡十分禮貌地回答道:「請大人多多指教。」
官大人不假思索,隨口吟道:「二舟並進,櫓速不如帆快。」上聯一語雙關,諧音指歷史上文武兩位風流人物,「櫓速」是諧音指三國時東吳孫權的大夫魯肅,是一個文人,「帆快」是指西漢高祖皇帝劉邦手下的開國功臣「樊噲」,是個武將。意思是儘管你熊希齡是個神童,只不過象魯肅一樣,怎比得上赫赫一世的武將樊噲呢。
熊希齡果然才智過人,聽完官大人出的上聯之後,早已胸有成竹,立即不慌不忙地對出下聯道:「雙管齊吹,笛清那及簫和」仍以雙關諧音歷史人物對歷史人物。「笛清」即指北宋名將「荻青」,是個武將,「簫和」即指西漢高祖皇帝劉邦的開國功臣「蕭何」,是個文人。言下之意,文人並不比武將弱,劉邦如果沒有蕭何那能得天下。熊希齡的下聯,非常工整,滴水不漏。下聯剛一念完,船艙跟隨眾官無不拍手叫絕。「湖南神童」果然名不虛傳,官大人也心悅誠服,即命快船送熊希齡去省城應試。
1889年,熊希齡進了設在芷江的沅州府沅水校經堂讀書,這是一所仿效長沙湘水校經堂創辦的新型書院。在這裡他閱讀了大量新書籍,在思想上受到很大影響。1891年,熊希齡以優異成績畢業,同年秋考中舉人,次年中貢士。
他在沅水校經堂讀書時,有一年的花朝之日,新科舉人、秀才聚集在一起觀賞奇花異草,吟詩作畫。有的畫了牡丹,有的畫了荷花,有的畫了蘭花。只見熊希齡在潔白的宣紙上畫了一株棉花,枝葉俊秀,蓓蕾初綻。大家暗想這等沒出息的畫怎登大雅之堂?這時,熊希齡揮毫題寫:「此君一出天下暖」,一時驚動四座,可謂技壓群芳,全場士人,無不刮目相看。熊希齡是在借棉花言志,足見青年熊希齡,抱負不同凡響。
1895年7月的一天,芷江城外一大戶人家到衙門告狀,說他家祖傳的金龜被盜。沅州太守朱其懿立刻派人偵察,抓了個幾個嫌疑犯,可是一連審了數天,竟無一個承認。熊希齡正好到衙門拜訪,知道此事後便主動提出幫助破案。朱其懿知道熊希齡的才學,便同意將案子交給熊希齡偵辦。
第二天,熊希齡命布置一間密室,用棉被將窗戶嚴嚴堵住,室內伸於不見五指。他在密室門外設一香案,香案正中放著個金粉沾身的菩薩,十幾個嫌疑犯被押來站在熊希齡身後。熊希齡點燃三支香,焚燒一疊錢紙,口中念念有詞,對菩薩拜了三拜,又虔誠地禱告一陣轉身對犯人說:「這菩薩很靈驗,你們進室後,不用怕,誰偷了金龜,菩薩便會在他背上賜字,菩薩不會冤枉好人,也不會放走真賊。」說完,讓嫌疑犯魚貫地進人密室,然後關上門。又在外面禱告一陣,一袋煙的功夫,便讓犯人一個個走出密室。熊希齡逐一查驗,第六人走出來了,熊希齡看了片刻,拍著他的肩說:「金龜是你偷的!」那人一聽菩薩在身上賜了字,嚇得「撲」地跪地求饒,並說出了藏金龜的地方,熊希齡立即命人跟著犯人取來金龜。
原來,熊希齡利用做賊心虛的心理,事先叫人在密室裡粉刷了一層石灰,偷龜的賊生怕菩薩在他身上賜字,進室後便將自己的後背緊緊貼著牆,但他沒想到後背上沾滿了石灰,恰好中了熊希齡的計。
破了金龜案,熊希齡的名聲一時大震,朱其懿對他更器重了,保送熊希齡至長沙湘水校經學堂讀書。此後的成長道路上,熊希齡可謂一路春風,少年得志,才高氣傲,一發而不可收。他15歲中秀才,21歲中舉人,25歲中進士,35歲出洋考察。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熊希齡任唐紹儀內閣財政部長,7月辭職,旋任熱河都統(呵呵,電視劇《打狗棍》裡提到過這段歷史),次年被舉為進步黨名譽理事。1913年7月,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欲拉攏進步黨人組閣藉以打擊國民黨、排斥異端分子,逐步實現個人稱帝野心。於是,在袁世凱的支持下熊希齡內閣成立,時人稱之為「第一流人才內閣」,熊希齡擔任內閣總理兼財政總長。但熊希齡做事處處受到袁世凱的掣肘,熊希齡向來志向高遠,秉性耿直,不為屈服。1914年2月,袁世凱偽造了「熱河行宮盜寶案」嫁禍於熊希齡,熊希齡被迫辭職,「第一流人才內閣」也隨之煙消雲散。
熊希齡自此毅然與政治說再見,絕意仕途,轉入了他人生最輝煌的事業——慈善教育事業。1920年創辦著名的香山慈幼院,還曾擔任過世界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9·18」事件爆發時,熊希齡組織「中華民國國難救濟會」,發布抗戰宣言,設立醫院、公墓,甚至和妻子、紅十字會會員一起奔赴前線。
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熊希齡始終沒有忘記芷江這塊曾經養育過他的地方,他以滿腔的博愛情懷,為發展芷江的教育及慈善事業而頗用心力。
1910年,熊希齡寫信給芷江好友邱昌藩先生,提議在芷江創辦一所職業學校,得到邱的支持。邱昌藩先生亦系熱心教育之士,雙方意趣相同,一經談妥,即便著手。熊希齡在長沙溝通官府備案,邱在芷江籌措開辦經費。熊希齡將其「翰林第」的一半捐作校舍,將其莊田百餘畝捐為校產。1904年,創辦沅州務實學堂,並招收學生。
1916年後,在熊希齡先生的大力爭取和贊助下,湖南省政府決定把「湖南省立第二甲種農業學校」設在芷江。這樣,公、私立兩所農業職業學校便同時在芷江興辦起來。
1922年至1923年,芷江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大旱災,務實學校也被迫停辦。1933年,熊希齡派其長女熊芷來到芷江,重振因大旱停辦近十年的務實學堂,邀約縣內教育界著名人士成立新校董會,並把熊家的大部分田產和「翰林第」全部房產捐獻給學校。鑑於芷江婦女很少有求學機會,熊希齡指示其女將學校更名為「芷江私立務實簡易職業學校」。設染織、縫紉、蠶絲三科,學制三年,只招女生。同時還附設「熊朱義助小學」(熊、朱係指熊希齡及其第二任夫人朱其慧,朱其慧就是原沅州太守朱其懿同父異母的妹妹),均不收取學雜各費。
1937年,抗戰爆發。芷江作為抗戰後方重鎮,人口大增,急需發展普通中小學教育。熊希齡先生此時已在病中,其長女熊芷秉承父親的旨意,將「務實簡易職業學校」改為「北京香山慈幼院芷江分院附設初級女子中學」。同時將「熊朱義助小學」更名為「芷江熊朱私立雙陵小學」,並擴大了招生名額。 熊希齡畢後半生之力踐行著自己年輕時立下的「此君一出天下暖」的誓言。
1937年12月25日,正在為抗戰募捐的熊希齡突發腦溢血在香港逝世,當時國民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儀式。
毛澤東曾評價熊希齡:「一個人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熊希齡做過許多好事。」
1992年5月,熊希齡的遺骨從香港歸葬北京。在歸葬儀式上,雷潔瓊代表中央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充分肯定了熊希齡的歷史功績:「熊希齡先生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和慈善家,也是一位傑出的愛國主義者。他在舊中國奮鬥了半個世紀。他的一生是忠於慈善教育事業的一生,是追求光明與進步的一生。」
順便說一句:熊希齡出任過民國總理,但並不是「民國第一任總理」,也不是「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地方上為刺激旅遊而一廂情願過度宣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