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了,湖南還是有些燥熱。但記者來到芷江縣蹲點,卻被從青山綠水中的一群群芷江鴨逗得暑氣頓消、神清氣爽。該縣縣長吳飆如數家珍:芷江有「三寶」——白蠟、鴨子、綠殼蛋。其中又以芷江鴨最負盛名。
幾天下來,記者了解到,芷江鴨與3位歷史名人結緣:愛國詩人屈原被流放沅水流域,因品嘗了當地村民為其盛情準備的鴨肉後,寫出了「沅有芷兮澧有蘭」的名句,芷江鴨因此名揚湘沅楚吳;明代沅洲名廚肖啟中獨具匠心烹出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酥脆辣鮮五味獨特的炒鴨;清乾隆帝對芷江鴨「三月肉香而久久不忘」,讓它成了宮廷貢品。
芷江鴨名氣大,但芷江人卻一度「抱著金鴨過窮日子」。
如何把小鴨做成大產業?記者在蹲點時發現,芷江縣早已轉變思路,把「賣產品」變成了「賣品牌」:縣裡不僅成立了「芷江鴨研究會」、編制芷江鴨生產標準,還下力氣拓展芷江鴨經濟形態,投資500萬元建立了鴨產品電子交易市場,發展起「農民經紀人」隊伍。芷江鴨發展成為了一大地方特色品牌。
在竹坪埔鄉螞蝗塘村,養殖大戶楊柏元這樣給記者形象地描述現在的芷江鴨產業發展——以專業化養殖「取材」、現代化加工「燜燒」、國際化視野「入味」。據了解,芷江縣通過在稻穀生產區選擇有養鴨經驗的養殖大戶作為專業化帶頭人,現在已發展起芷江鴨專業化養殖戶1萬餘戶;同時,以專業合作社為龍頭,構建起「公司(合作組織)+基地+農戶+市場」的加工產業鏈,建立完善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生產加工標準體系和出口國農殘檢驗標準庫、客戶特別要求資料庫,連接基地30多個、農戶3萬餘戶。鴨熟食保質是長期困擾同行的一道難關。為此,該縣請湖南農業大學食品科技院專家進行攻關,開發出了芷江醬板鴨、芷江炒鴨、芷江鴨休閒產品等10多個系列品種。
「想在離芷江很遠的地方吃上新鮮芷江鴨,行不行?」面對記者的提問,分管農業的副縣長汪洪介紹:「縣政府鼓勵芷江人到外地開店,並免費提供法律支持和相關協調,同時將製作方式發布在網上,讓在外地的芷江人也能製作『芷江鴨』。別人是賣專利和品牌發展自己的產業,我們是讓他人賣我們的產品發展產業。」
「芷江鴨已發展成為支撐芷江農業經濟的龍頭產業,並且飛越重洋賣到了國外。」蹲點中,陪同的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田鴻這樣說,而副部長唐偉則用一組數字說明了全部:「全縣33萬農村人口中,33%從事芷江鴨及相關行業,從事芷江鴨及相關行業人口中80%穩步致富。2010年,芷江鴨實現產值1.98億元,佔到全縣農業總產值的12%。」「可以說,芷江鴨是我們開啟富民強縣的『金鑰匙』!」芷江縣委書記曾佑光說。
(責任編輯: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