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故事 || 民國時期的湖南土匪患亂

2020-12-22 澎湃新聞

土匪、盜竊、詐騙,是民間社會生活中三大積患,而土匪之為患最劣,輕則攔路搶劫,重則打家劫舍,再重則殺人擄掠,強姦縱火。湖南在建國前全國各省市匪患最烈,列近代匪患嚴重省區三西(豫西、鄂西、湘西)之首。

據傳,永順土匪世家瞿伯階,曾25代子孫為匪。湘西20多縣,鄉鄉有匪,時時鬧匪,土匪越剿越多。兇殘狡詐之土匪,利用收編、改編機會,招安、收撫變化,十年之間,可由一小撮、幾桿槍,變成司令、指揮,割據地方,由幾村幾鄉,擴至幾鎮幾縣。

1948年的湘西事變,兵匪結合,曾經攻陷沅陵縣城,攻佔辰溪兵工廠,搶奪各種槍械19000餘枝(門),彈藥500萬發,佔領麻陽、保靖、綏寧、隆回、安江、黔陽、洪江、永綏等十多個縣城,將國民黨第十七綏靖區李默庵部三個師全部打垮。最後,只得請稱霸湘西近三十年的湘西王陳渠珍出面收拾殘局,委任陳為湘鄂邊區綏靖公署司令官,收編各路土匪頭目所轄土匪3萬餘人,列入「國軍」編制,分任各市縣警備與保安司令。

臨近解放,宋希濂受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之命,再次收編五個暫編師。楊永清,土匪大頭目,袍哥老大,化匪為兵,號稱湘鄂川黔綏靖總部,設於芷江。長沙和平解放,偽省府由長沙移駐芷江,官匪結合,負隅頑抗。1949年12月,白崇禧據守衡陽頑抗,黃杰任臨時省長,為支援這批政治土匪,派運輸機一架,載銀元10萬元,輕機槍五百挺,由衡陽飛芷江。天懲惡魔,雷電轟擊,飛機應付事變,將銀元與機槍,沿漵浦、懷化沿途扔出減重,抵芷江時,所剩無幾。沿途數縣,土匪搶機槍、百姓搶光洋之怪現象,維持至舊曆年前。解放後,二野入川,回師以47軍全軍兵力,費時近兩年,始將為患百餘年之湘西巨匪剿滅。由以上震驚全國之湘西土匪禍亂事跡,可知其烈度、窮兇極惡超越近代各省市,本文試從湘西匪患發生基因及民國時期匪勢忽大忽小、忽興忽衰及其滅亡作一回顧。

一、湘西土匪形成積患之條件。

1、地理條件。湘西為武陵、雪峰兩大山脈交匯區,資、沅、澧三水北匯洞庭,山巒重疊,險峰深谷,喀斯特地貌、石洞深澗,可聯通數省,大洞可屯兵近萬,小洞也可集聚數百人。冬暖夏涼,無酷暑嚴寒,空氣清澈,少蚊蠅蟲豸。兵匪不分時,收穫季節,運糧入洞,隨時可用小打米機,化谷為食。洞內可種雜糧蔬菜、茶葉茶油,缺少什麼,派隊出洞搶劫即可。戰前尚種植鴉片,除匪首吸食外,可煉成餅狀,出售變巨款,採買日用品。這種自立自養地域,生活無患,當變亂時,匪首入洞,經年不出洞外,聚斂財富。土匪聚則成團,出則散處村寨。

2、交通不便、消息閉塞,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民國軍閥混戰,州縣不能管,佔山為王之土匪,大多文盲,無緣接受文化教育,有槍就是王,有奶便是娘,婦女靠土匪丈夫、兒子吃飯,不以匪為恥,也不知匪患之烈。

3、明末清初,三藩與南明、闖獻殘部,在湘鄂之間,鏖戰近六十年,由壯及老。鄂西、川南堅持抗清者十數大股,主力被剿滅,多入湘鄂成家入匪,教化不及,兵匪不分。多種少數民族,習俗差異,少通往來,且多族群糾紛,易為土匪利用。改土為流,積弊叢生,鄉村形成割據,但求自身溫飽,不以土匪為惡人。

4、太平天國平定後,湘軍數十萬裁撤,袍哥成群結黨,部分編入巡防雜牌與綠營,少數成為流蕩四方之遊勇。軍閥混戰,進入兵營,戰爭勝負,潰兵成匪,團練保安,兵匪混淆,兵成土匪,兵匪身份互換。

5、軍閥利用土匪,為爭權奪利,擴充地盤,匪可成兵,升官發財。抗戰初期,編匪成軍,作戰打散,又由兵變匪,收編成軍。為匪自由,以匪為業,以兵為歸,數十年不務正業,不務耕種,只圖懶散,成為後備匪源,土匪與地方武裝已百年無區別。

二、民國各時期湘西土匪之發展興衰

1、軍閥混戰時期

從辛亥到北伐,湖南軍閥混戰,綿延近二十年,大環境是北洋軍閥與兩廣軍閥入侵湖南,北洋軍閥湯薌銘、傅良佐、張敬堯三批入湘督軍,各率北軍十萬入湘。湖南地方軍閥投靠北軍者為趙恆惕,依違其間者為譚延闓,投靠南方粵桂軍閥者為程潛、唐生智,混戰區域主要在粵漢與湘桂鐵路及湘江沿岸,官軍隔岸觀火,多不幹預土匪內戰而從中取利。但土匪頻發,軍閥多不屑與聞,且趁機搶奪軍械,擴大實力,殘害百姓。

1920年7月邵陽四明山土匪四出搶劫,各鄉被搶劫損失數十萬元;8月安化、寧鄉交界之溈山土匪張三元聚眾千餘盤踞四出搶劫;9月永順土匪朱雲五部搶劫高粱坪,焚屋百餘棟,商民被殺30餘人。

1921年2月藍山縣股匪猖獗,匪首李本洪率眾200餘人盤踞南嶺;4月漢壽毛家汊團防局警察所被土匪燒毀,商民被殺30餘人;9月湘潭花石境內被搶劫數十家,資江沿岸土匪蜂起,小港榷運局長被擄,車坪團防局被搗毀;10月辰溪土匪張嘉禾率眾千人攻打縣城,搶走商船8艘、財物40萬元;12月安化縣城被匪攻陷,芷江土匪多次撲城。

1922年1月臨武土匪擄去高小學生20名、教員1名;辰溪土匪將躲藏山洞商民200餘人燒死,另將山門區團防局焚毀,殺擄各8人,搶槍7隻;2月東安團防兵被匪殺10餘人,失槍10條,防軍一排被俘,失槍30餘支;祁陽匪首劉巨川據文明市,殺30人;9月酃縣匪首朱孔揚攻佔縣城,抓走議員5人,大肆搶燒。

1923年6月晃縣被黔匪攻陷,搶劫一空。

1924年1月臨武北區團防局被匪焚燒民房十數棟;2月湘西懷化被匪2000人盤踞;5月會同土匪殺死商民30餘人,燒屋300棟,劫走牛1000餘頭、商民200餘人;8月靖縣匪劫學生17人,常辰河運截斷;11月黔陽縣城被匪洗劫。

1925年1月會同二區墟場被劫,商民40人被殺。至1926年農協興起,搜捕逃匿,各地軍閥剿撫兼施,匪源仍不能絕。軍事為主,暴力成為治匪手段,但鎮壓無法收編土匪為兵,故土匪變起。芷江土匪姚鳳廷率眾出沒於芷黔麻群山,1920年被招安復叛,授以旅長,堂皇入城,擴匪為兵,兵匪不分,匪患不滅,混戰、招募土匪擴軍。1925年秋,廣州國會議員劉承烈來溈山收編土匪劉裡七部,編入第二軍譚延闓部任團長,北伐戰死南昌。

2、北伐之後,社會主要矛盾轉化,1928年黨的「六大」文件《對土匪的關係》指出:「武裝起義利用土匪,必須解除其武裝,嚴厲鎮壓,保持地方秩序,避免死灰復燃。」井岡山時期,紅軍對王佐、袁文才等人,按其貢獻,分別處理。發表《告綠林弟兄書》,為貧苦農民被反動派逼上梁山正名,指出「與紅軍合作,受共產黨指揮」才是唯一出路。但與袁、王有隙之人於1930年2月將其殺害,當革命與反革命搏鬥時,必須爭取被迫為匪的勞苦大眾認清形勢,接受改造,參加革命。湘鄂川黔根據地紅軍創建時,賀龍即根據此方針,使原來打富濟貧的綠林跟隨賀龍搞革命。土匪瓦解成革命力量,說明革命隊伍發展的原則,不能一律收編,也不能不分主次鎮壓。這些經驗教訓,使革命阻力減少,革命隊伍擴大,絕不能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3、抗戰初期武漢淪陷後,湘西成為東南前線與大後方交通孔道,湘西土匪一度猖獗。1939年張玉琳率匪部19000餘盤踞湘黔邊境白洲界,搶劫軍用物資。國民黨派獨一旅劉振世往剿,張伏擊獲勝,清剿毫無進展。劉改變策略,一邊談判,一邊瓦解,在匪首陳霖起義後,於1940年2月將張部一舉擊潰,爭取大部投誠,張只得率殘部竄走。此後將邊區劃分南北兩區,增加兵力,剿撫兼施,湘川公路才逐步暢通。

但從1942年起,永順、龍山慣匪瞿伯階聚眾15000人,以抗丁抗糧抗稅為號召,加強紀律,槍決少數強姦與搶劫土匪,吸引貧苦百姓參加,曾擊斃偽八區副保安司令趙崇矩與接任的顧家齊。1943年10月瞿部攻佔鄂南鶴峯縣城,劫走銀行現金;11月6日又攻佔永順縣城,運走縣庫糧食,向富戶攤派,不準騷擾百姓,開徵稅收,凡被散匪搶劫者負責賠償。1944年3月瞿與彭春榮實力增強,曾劫取「國軍」孫連仲部軍火;9月劫取桃源軍火庫軍械彈藥。衡陽失陷時,改派傅仲芳率兵11個團清剿,11月烏龍山戰役將彭春榮擊斃,瞿化裝逃匿。

4、長沙解放前後

抗戰結束後,湘西慣匪多被招安,成為地方武裝。1948年初,三大戰役進行時,蔣介石加強江南防務,李默庵回湘任十七綏區司令駐常德,收編湘西地方武裝。1949年1月永順警察局長曹振亞、自衛隊長李蘭初,堅持收編不聽調。駐永順之省保安三總隊長汪援華,見一、二總隊被李解編,調汪去邵陽整訓,乃於3月2日參與曹、李發難,趕走縣長,抵制李默庵,打出倒李擁程口號,成立湘西北人民反壓迫自衛軍,揭開「湘西事變」序幕。3月22日,由曹振亞指揮攻打沅陵縣城,由汪援華指揮攻佔辰溪兵工廠,曹部以「自由三天」為口號,煽動匪部強攻沅陵。3月2日沅陵城破,大肆燒殺搶掠,千年繁華,一炬盡喪。百姓死傷數百人,共燒毀房屋兩百餘棟,強姦婦女100餘人。8日受阻於大庸之汪援華改道來沅陵與曹匯合,第三路人馬於4日到達辰溪兵工廠,由兵工廠之警衛營長張玉琳內應,搶奪武器。蘆溪徐漢章、古丈張平、麻陽龍飛天、懷化胡振華諸匪部先後趕來,至5日夜,兵工廠所有武器槍炮19000餘支(門),彈藥500萬發,全被搶光,「三五事件」震驚國內外。

汪援華原系國軍副軍長,為報復李默庵未提拔其升任綏靖區副司令,蓄意報復,作此大案,湘西各處匪眾、地方武裝紛起響應,龍飛天佔麻陽,黃麒佔保靖,尹立言佔綏寧,後入隆回,張玉琳部彭譽山3月21日竄安江,23日佔黔陽,28日佔洪江。下旬,李全生陷懷化,石美豪陷漵浦,潘壯飛陷武岡,軍統羅文杰也趁機攻佔乾城,湘西十餘縣遍遭兵匪蹂躪。

面對巨變,李默庵於3月16日宣布辭職,撤銷綏靖區,國民黨改命宋希濂接管防務,長沙綏署主任程潛派員招撫,曹部整編為保安五旅,張玉琳任長綏二縱司令,湘西幫會首領楊永清提出武裝自己、保衛芷江的口號,程又急將楊封為芷江警備司令。湘西各路匪首,齊聚乾城,成立四省自衛軍政委員會,擁陳渠珍為主任,下設一至八總隊,分由龍飛天、楊興耀、周夔卿、羅文杰、田儒禮為總指揮。右路龍膏如,北路汪援華,東路曹振亞,對抗程潛清剿互有勝負。1949年四五月間,解放大軍南下,白崇禧自武漢退守長沙,程潛已通過中共湘工委與中共中央取得聯繫,調陳明仁來長沙,組建第一兵團,準備和平起義,對湘西事變只能暫任陳渠珍為省府湘西行署主任,收拾殘局。5月初宋希濂知陳在湘西有潛在勢力,也委陳為湘鄂邊綏署副司令長官,將匪部三萬餘人編為五個暫編師,匪首各任師旅長,納入反共勢力範圍。6月下旬至7月初,陳渠珍在乾城召開湘西善後會議,各路匪首心懷鬼胎參加。凡未編入宋部五師者,一律由陳點編為警備隊與後備隊,武器與經費統籌調撥,湘西事變暫時告一段落。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起義,國民黨白崇禧以衡陽為華中之要衝,黃杰與宋希濂分守湘西,將各匪部捆綁在蔣匪即將散架之戰車上。7月中旬宋希濂又將未納入五暫編師之匪首瞿波平、師興周、張平、徐漢章、陳策勳另編五個暫編師,以楊良為司令,統率省內反革命各匪部。下旬,朱、黃在衡陽與邵陽開會,成立湖南遊擊司令部,化兵為匪。湖南衡耒五縣之反動武裝15000人,湘西南五縣留下匪軍29000人,茶陵、江永另留歐冠、蔣伏生匪軍32000人,在郴州留下謝聲溢匪部18000人,合計十萬餘人,建立湘南遊擊根據地,開戰所謂敵後遊擊戰爭。8月中旬,白崇禧又在芷江召開軍政聯席會議,封一批「反共救國軍」司令,還與袍哥龍頭楊永清拜把子,歃血為盟,用心良苦。

此時,我二四兩大野戰軍,東路迂迴粵贛,西路迂迴黔桂,將白崇禧桂系全軍及宋希濂、黃杰等蔣軍潰部大包圍於湘桂黔邊境,湘西匪部僅是包圍圈中的局部。1949年末至1950年初,解放軍包圍圈漸次收緊,幾十萬蔣幫正規軍已迅速崩潰,湘西由匪化兵的十餘萬遊雜部隊,能逃出大陸者極其有限,絕大部分都入山為匪。解放軍47軍1950年全軍進入湘西,將各匪部包圍分割,剩餘小部分鑽入大山。解放軍劃分範圍,擊潰其主力,其餘由大山鑽入石洞。解放軍再次分兵搜索,受盡土匪與蔣軍壓迫的湘西人民,擁護解放軍,支援剿匪行動,只有兩年多,就將近百支500人槍以上兵匪合一的國民黨殘兵,通通消滅,一部分起義投誠。歷時數百年全國最久最瘋狂殘暴的湘西土匪,在解放軍多次清剿後,人民群眾協助解放軍清查殘匪,建立革命政權,動蕩、恐怖的湘西十餘縣終於穩定下來。極少數逃匿遊竄的殘匪,在鎮壓反革命與清匪反霸中,毫無藏身之處,湘西終於天朗氣清,恢復工農業生產,投入社會主義建設。

來 源 | 嶽麓區檔案館

編 輯 | 何 丹

校 審 | 潘振興 楊 剛 李 丹

原標題:《嶽麓故事 || 民國時期的湖南土匪患亂》

相關焦點

  • 嶽麓書院講壇第299期:如何把民國時期的社會學調查作為歷史資料來...
    嶽麓書院 資料圖紅網時刻10月29日訊(通訊員 夏金龍)小故事蘊含大道理。社會學調查也可作為歷史資料。我們如何透過一個小小的歷史故事去窺探當時社會的環境、政治、文化、社會組織等的動態和發展?社會學調查資料如何能成為歷史資料?在具體的歷史研究中,我們該怎樣運用和解讀這些資料?
  • 10副經典對聯,品讀嶽麓書院歷史千年
    對聯為清末湖南高等學堂學監程頌萬所撰。上聯語出《尚書·舜典》:「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下聯語出《史記·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聖人君子。」 意為嶽麓書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闊物博的嶽麓山中。
  • 長沙嶽麓山上雙星: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
    長沙嶽麓山上雙星: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長沙嶽麓山上雙星: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長沙嶽麓山上雙星: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長沙嶽麓山上雙星: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長沙嶽麓山上雙星: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
  • 嶽麓書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靈史
    兩個出家人不會想到,他們對於讀書人的善意,成就的是千年學府傳奇,「習俗暴惡」、「血性」的湖南人,在這裡鍛造、教化。經世致用、心憂天下、敢為人先取代「暴惡」成為湖湘精神的代名詞,書寫一部屬於湖南人的心靈史。湖南,從這裡走向歷史舞臺,也從這裡走向世界。
  • 讓嶽麓書院精神在育新人中大放光彩
    作為湖湘文化的策源地和中國最古老的高等學府,嶽麓書院走過風風雨雨千餘年,直到今天的湖南大學,為國家和社會孕育培養了一大批傳道濟民、經世致用之才。嶽麓書院不僅是湖南的,更是中國的和世界的;嶽麓書院優秀文化傳統亦即嶽麓書院精神不僅是湖南大學的,更是全社會可以借鑑化用的。充分發揮嶽麓書院精神的當代育人價值,對於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 嶽麓書院:千年弦歌不絕
    宋朝的嶽麓山曾流傳民謠「道林三千眾,書院一千徒」;南宋時,這裡成為湖湘學派的學術基地,全國理學重鎮;明末,把中國古典哲學推向高峰的王夫之曾在這裡求學;清中期後,魏源、曾國藩、左宗棠、楊昌濟等,也都從嶽麓書院的大門走出。    北宋是中國書院制度的奠基時期,嶽麓書院的故事也從這時開始。    萌芽於唐末五代的民間書院,在北宋初年興起了辦學熱潮。
  • 民國時期20大國立高校今何在
    中華民國時期,我國共有五所國立中山大學,這五所中山大學與當時的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同濟大學共同組成了民國時期的十大名校。如今這五所國立中山大學除廣東的中山大學外,其餘四所均已不再使用中山大學的校名。
  • 胡錦濤到訪湖南大學 參觀嶽麓書院(圖)
    原標題:胡錦濤到訪湖南大學 參觀嶽麓書院(圖) 胡錦濤在湖南大學照片  據湖南大學官方報導,4月9日上午10時許,胡錦濤到訪湖南大學,參觀嶽麓書院。關鍵詞:胡錦濤到訪湖南大學;胡錦濤;嶽麓書院美國老人被fbi抄家可愛女神愛上大叔
  • 嶽麓文藝 || 蔣集政:嶽麓書院與瀟湘人物
    嶽麓書院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29年(1903年),與湖南省城大學堂合併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中華民國15年(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學,一直沿用至今。期間,不少永州籍學子求學嶽麓書院,定名湖南大學後,更有成千上萬永州籍年青俊傑成為「湖大學子」。
  • 嶽麓書院成立1040年|那些經典對聯你都知道嗎?
    作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嶽麓書院自北宋開寶九年創辦以來至今,歷經千年,弦歌不絕。 嶽麓書院有哪些經典對聯?它們的含義你都知道嗎?今天,湘伴君特意請來了嶽麓書院院長肖永明,帶各位伴粉參觀嶽麓書院,解讀這些經典對聯的含義和背後的故事。
  • 原來你是這樣的嶽麓書院
    在周式執掌下,嶽麓書院的從學人數和院舍規模都有很大發展,遂成為天下四大書院之一。  南宋乾道三年,著名理學家朱熹奔赴長沙造訪嶽麓書院主教張栻,展開為期兩個月的思想討論,史稱「朱張會講」。一時間,嶽麓書院更是名聲大噪。  隨後嶽麓書院歷經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廿九年(公元1903年),嶽麓書院與湖南省城大學堂合併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沿用書院舊址。
  • 嶽麓書院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什麼意思?
    1917年,嶽麓書院。這其中有個故事,講得是:春秋時,楚國有個叫聲子的人,因國內有亂,投奔鄭國。一次,他回到楚國,楚國令尹子木問他晉國國情。子木問:「晉城大夫與楚孰賢?」聲子說:「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 民國時期的天主教徽章裡的歷史故事
    每一個民國天主教徽章,都有一個故事。中國有這樣一些民國時期天主教會的徽章散布民間,國內國外以及各個時期的都有,因為有寶貴的歷史紀念意義,它們成為一些收藏家追逐的目標。二,清或民國時期耶穌和十二位門徒教會徽章清或民國時期精美老十字架 耶穌和十二位門徒,天主教民國教會徽章為什麼主耶穌不選十個人而要選十二個呢?原來「十二」這個數目有一連串的意義。
  • 嶽麓書院如此出名,原來都是因為這些人!
    明清至民國初期是嶽麓書院培養人才的黃金時期,傑出的思想家王夫之、魏源,叱吒歷史的風雲人物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胡林翼、曾國荃、劉長佑,革命志士和先驅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等紛紛從嶽麓書院走向社會,為中國歷史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彭龜年 1142-1206,字子壽,江西清江人。乾道初年求學嶽麓書院,拜張栻為師。
  • 抗戰時期的湖南大學
    縱觀湖南大學的抗戰史,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湧現在我們眼前。西遷是壯烈的,師生為了祖國和民族的未來,以筆為武器,英勇抗戰,換來了今天的湖南大學。他們的故事我們不能忘卻,那段歷史不容忘卻。1937年7月7日,由嶽麓書院綿延而來湖南大學獲批從省立改歸國立,成為當時中國第十五所國立大學。然而,喜悅並沒有持續太久,當晚,日本侵略者發動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 時刻知道|原來你是這樣的嶽麓書院
    南宋乾道三年,著名理學家朱熹奔赴長沙造訪嶽麓書院主教張栻,展開為期兩個月的思想討論,史稱「朱張會講」。一時間,嶽麓書院更是名聲大噪。隨後嶽麓書院歷經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廿九年(公元1903年),嶽麓書院與湖南省城大學堂合併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沿用書院舊址。
  • 「星耀土木,築夢起航」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新千年嶽麓基金...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2021年的徵程剛剛開始,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於元月5日晚在校大禮堂舉行了「星耀土木,築夢起航」2020年度「新千年嶽麓基金」頒獎典禮暨迎新晚會。
  • 原來你是這樣的嶽麓書院
    一直到今天,很多人都對這幅對聯有誤解,認為湖南人調子高、口氣大,那真是誤會大了。其實,對聯裡的「惟」在這裡作發語詞,沒有意義。意思是說楚國(特指湖南)人才眾多,而書院尤為興盛。 很多年後,習近平總書記又為這個「名聯」賦予了新的含義。 9月17日下午,嶽麓書院,小雨淅瀝。
  • 嶽麓書院:在湖南大學校園之中,我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
    嶽麓書院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秀麗的嶽麓山下,湖南大學校園之中,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它自北宋創始,歷宋、元、明、清各代,興學不變。隨著清末改革學制,廢書院,辦學堂,辛亥革命後改高等學校等,直至湖南大學,均因舊址擴建,千餘年來都是湖南高等學府所在,反映了祖國文教事業的悠久歷史,是十分可貴的文物史跡。自上世紀八十年嶽麓書院經由湖南大學管理和修復以來,書院延續了千年的教育辦學和學術研究傳統,成為了全國書院中承繼其傳統功能的典型代表,被外界譽為「千年學府」。嶽麓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晉以前為道士活動據點。
  • 嶽麓書院是國家文化遺產 湖南大學就收費一事回應
    嶽麓書院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始建於北宋,1988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與此同時,今天的嶽麓書院也是湖南大學的附屬機構。這種多重身份,導致了一個痛點的存在,那就是罰單。2018年12月,湖南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倪洪濤等人質疑嶽麓書院收費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對嶽麓書院「多重身份」的審批程序和資金去向存在疑問。倪洪濤認為,嶽麓書院有三個身份。首先,作為湖南大學的一個系,不能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