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原來你是這樣的嶽麓書院

2020-12-13 湖南在線

說起嶽麓書院,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是聞名古今的「朱張會講」,還是激蕩三湘的嶽麓峰會?

作為一座低調才氣有內涵的教育界「老口子」

這座背倚靈嶽、歷經千年時光洗禮的書院不僅人才輩出

更引得各路「頂級網紅(先賢大儒)」爭相打卡

從著名理學家朱熹到王陽明再到東林學派第二代宗師高世泰 ……

或遊歷、或講學,被後人傳為佳話


2020年9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考察調研,讓這座沉澱千年的古書院又大火了一把。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究竟是啥意思

嶽麓書院不僅是教書育人的福地,它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也都是文物寶藏。

嶽麓書院的大門,始建於宋,現存大門則建於明代正德四年。大門正上方掛著的「嶽麓書院」匾額,更是宋真宗賞的御匾。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對聯。

但真正廣為傳頌的還是那句被稱為史上最牛氣、最大氣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相傳在清代嘉慶年間,書院進行大修,完工之後,門人請山長(院長)袁名曜撰寫對聯。袁名曜以「惟楚有材」囑諸生應對,眾人苦思不得結果,貢生張中階至,脫口答到:「於斯為盛。」上聯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晉實用之」;下聯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一直到今天,很多人都對這幅對聯有誤解,認為湖南人調子高、口氣大,那真是誤會大了。其實,對聯裡的「惟」在這裡作發語詞,沒有意義。意思是說楚國(特指湖南)人才眾多,而書院尤為興盛。

很多年後,習近平總書記又為這個「名聯」賦予了新的含義。

9月17日下午,嶽麓書院,小雨淅瀝。正在嶽麓書院考察的習近平對大學生們談起他對「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新解:

於斯為盛這個「斯」,是指的這個時代。明年是第十四個「五年規劃」開局之年,是我們開啟「第二個百年」新徵程的起點。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你們這個年紀正當其時。

殷殷之情,溢於言表。

康熙題的「學達性天」、乾隆題的「道南正脈」

影響都不及這四個字

講堂是嶽麓書院的主體建築,是書院山長集合生徒講學授課的地方。講堂內共有三塊匾,分別是「學達性天」「道南正脈」以及「實事求是」。


嶽麓書院「實事求是」匾。

前兩塊匾分別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御賜之物。但是,我們這裡著重介紹的是另一塊,堪稱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實事求是」牌匾。它的來頭沒有前兩塊大,是1916年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所撰,並以此為校訓。但「實事求是」這四個字卻貫穿了中國文化之脈,推動著璀璨的中華歷史走向美好未來。

千餘年來,實事求是、經世濟用一直是湖湘文化的精神內核和精華所在,求真求是也成為許多志士仁人的不懈追求。


《恰同學少年 》劇照。

看過電視連續劇《恰同學少年》的人對這一幕都很熟悉: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追求進步的熱血青年相聚在嶽麓書院,毛澤東說到:「不管多少飽學先賢,只不過是匆匆過客,過眼雲煙;只有朱老夫子留下的這四個字(實事求是),才是嶽麓書院的精華,才是湖湘經世致用的根本所在。」

歷史上,毛澤東對這四個字也進行了深入思考。

1917年至1919年,毛澤東曾兩度寓居於嶽麓書院的半步齋,對著「實事求是」匾額日夜研究,對他的思想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後期的革命實踐中,毛澤東還豐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內涵。

1941年,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指出,「實事」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隨後,「實事求是」被確定為中央黨校校訓。

毛澤東所說的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也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所在。

2013年1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也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說到,我們要自覺堅定實事求是的信念、增強實事求是的本領,時時處處把實事求是牢記於心、付諸於行。

從嶽麓書院校訓到湖湘文化的精神內核,再到 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簡簡單單四個大字,承載著一條生生不息的中國文化傳承發展之脈。

嶽麓書院山長待遇竟然這麼好

小知識tips:

「山長」即院長,是書院教學、行政的主持者。「山長」之名起於唐末五代,宋以後的書院大多沿用山長之名。

嶽麓書院在建院之初聘請的掌教之人,大多是學行兼優、居山林而不仕的士大夫。發展到以後,有時也聘請地方學官兼任書院山長,元朝一度以山長為朝廷學官,這時雖仍稱山長,但已名實不符。至清乾隆時,朝廷統一更名為院長。

所以從嶽麓書院山長的歷史看,其多出身於國家官學系統,或有任官經歷,具有深厚的官方背景。


嶽麓書院山長官學出身或任官經歷統計表。


周式像。

這裡我們著重介紹的是嶽麓書院第一位有史志記載的山長——周式。

周式主院時,正值嶽麓書院在北宋最繁榮階段。此人才高八鬥,品行兼優,在當時頗有名望,史稱「學行兼善,尤以行義著稱」,引得學子們紛紛來此拜師求學,數年之間便在嶽麓書院聚集起數百名學生。


宋真宗召見周式。

他辦學成績卓著,風聞天下,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還曾得到宋真宗的親自召見,深受真宗喜愛。

要知道在北宋時,被朝廷賜書賜額的書院常有,但得到皇帝專門召見的書院山長卻十分少見,周式所受禮遇之高可見一斑。

據傳,真宗本打算任命他為國子監主簿,留在宮中講學。但周式卻不愛仕途,於是謝絕了皇帝的好意,一心請求回到嶽麓山執教。


宋真宗手跡。

真宗為之動容,只得允了他,還給他賞賜了對衣鞍馬、內府書籍,其中有當時的「高新科技產品」——雕版印刷九經,並書「嶽麓書院」匾額。至今書院仍存有明代嶽麓書院刻石,乃真宗字跡。

此後,嶽麓書院聲望更是水漲船高,出現了「鼓笥登堂者相繼不絕」的局面。

除了周式享受皇帝VIP禮遇之外,嶽麓書院的其他山長也備受推崇。

譬如清朝時,山長羅典過七十歲大壽,當時的湖南學政錢澧以全省儒生之長而稱晚輩,恭作《羅慎齋前輩七十壽序》,為其慶賀。羅典八十歲時還有三品大員湖南按察使清安泰到書院來謁拜。

嶽麓書院院長的超級待遇不僅表現在體尊望重上,在薪資待遇上也頗為優厚。

在乾隆年間,「嶽麓書院掌教每年束脩銀三百六十兩,每月薪水銀七兩,每年開館酒席銀四兩,生辰、端午、中秋、年節每節銀六兩,每年共四百六十五兩。或遇另延,聘儀臨期酌送」「每年十一個月,食米二十二石」。除此之外,還配有專門的廚師、火夫,「廚子一名,火夫一名,每月每名工食銀六錢,每年共工食銀一十四兩四錢」。嘉慶年間,隨著經費的增加,嶽麓山長薪酬再上臺階,總收入更是在白銀516兩以上。

如此名利雙收的職業,絕對能霸佔現代家長們最看好職業top1啊。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當時所有的山長都能享受這種待遇。

乾隆年間,相對比嶽麓書院的山長,城南書院山長的待遇卻要低很多,不信的話,請看兩院山長收入對比列表:


乾隆年間嶽麓、城南兩書院山長收入明細表。

只能感嘆一句: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在嶽麓書院上學

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不同於現在的自費上學,古代在嶽麓書院讀書是一件非常體面的事。

以清代為例,嶽麓書院的學生在院學習時,不僅不用交學費,還有助學金和獎學金:正課生每月至少有膏火銀一兩、食米三鬥。待遇之高堪比現代「白領」。

要知道,在當時,嶽麓書院的門夫、堂夫、齋夫等員工,每人每月的工資也不過食銀六錢、食米二鬥。如果考慮諸生考課獎賞、體力勞動者與腦力勞動者食量大小、員工工食要保證其基本生活,還要養家餬口等因素,嶽麓學生地位之高不言自明。

雖然讀書待遇好,但是也確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嶽麓書院學規》碑。

嶽麓書院的教學安排,一般是正月開館,二月開課,十二月散館,上學時間從年頭到年尾,只有一個月時間放假過年和每月兩天月假,其餘時間都要在書院學習,不得出院,而且曠課三天就不給發助學金了。此外,每月還要集中上課兩次、考試兩次,考試內容從「四書五經」到程朱之學到賈、韓、歐、曾數家文字等。

相比之下,現在上學真的幸福多了!

嶽麓書院的那些名師和名學生

地以人而勝,人以道而存。

歷朝歷代,嶽麓書院都不缺以文化傳承為己任的碩學鴻儒,他們不僅自己尋夢,同時也兢兢業業地充當著別人的引路人。

宋代著名學者周式因惦記著山間庭院的生徒,婉拒了宋真宗擬授國子監主簿的任命;南宋時期被稱為「東南三賢」的著名理學家張栻,傾其心血將嶽麓書院打造成聞名全國的理學重鎮、湖湘學派的學術基地;與張栻為道友的文化巨人朱熹,兩度講學嶽麓書院……

此外,還有元朝的劉必大、劉安仁、吳澄,明代的陳鋼、楊茂元、王守仁、張元忭、鄒元標、吳道行,清代的車萬育、李文炤、王文清、羅典、歐陽厚均、王先謙,晚清民國時期的楊昌濟、李達等等。

正是他們孜孜矻矻,一代代地接續經營,才 成就了許許多多志向高遠、才華卓著的求學者,才使得這所書院 千古常新,一直煥發強烈的文化吸引力和思想創造力。


嶽麓書院對學子的培養,並不拘泥於傳統的以應付科舉考試為主的「人才」,而是注重文韜武略、傳道濟民。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南時指出:「作為湖南大學前身的嶽麓書院在歷史上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經世濟民之才。」

從宋代的「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到清代的「中興將相,什九湖湘」,嶽麓書院憑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培養了一代代棟梁之才。

僅以近代中國為例,即先後湧現了以陶澍、魏源、賀長齡等為代表的經世改革派,以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等為代表的洋務運動領導者,以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等為代表的維新變法志士,以黃興、蔡鍔、陳天華等為代表的民主革命者,以楊昌濟、範源濂等為代表的教育家,以毛澤東、何叔衡、蔡和森、鄧中夏、李達等為代表的共產主義者。

無數嶽麓書院的學子以天下為己任,成為歷史天空中的閃耀群星。

相關焦點

  • 原來你是這樣的嶽麓書院
    說起嶽麓書院,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是聞名古今的「朱張會講」,還是激蕩三湘的嶽麓峰會?  說起嶽麓書院的建院日期,官方給出的答案是976年(宋太祖開寶九年),但實際上,還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唐末五代,智璇等兩位僧人在嶽麓山下購書建屋,這就是嶽麓書院的雛形。  到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接管辦學設施,擴充規模,增置圖書,正式創立嶽麓書院。  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嶽麓山長周式,御筆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
  • 時刻知道|原來你是這樣的嶽麓書院
    說起嶽麓書院,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是聞名古今的「朱張會講」,還是激蕩三湘的嶽麓峰會?資料圖嶽麓書院自宋以來一直名列天下,甚至多數時候被尊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正所謂任何一個「老口子」都是從小菜鳥混出來的,嶽麓書院也不例外。嶽麓書院內有關於僧人初建學校的繪畫。
  • 解剖嶽麓書院
    撰文/本報記者唐兵兵    在嶽麓書院,能看到最久遠的歷史是唐朝,早於嶽麓書院數百年。唐開元十八年(730年),著名書法家李邕撰文並書,辭章華麗,筆力雄健,刻藝精湛,有大唐之風。如果說,嶽麓書院訴說著書院、儒生的千年往事,那麼這塊如今矗立於書院的麓山寺碑,則講述著更久遠的嶽麓山歷史。
  • 嶽麓文藝 || 蔣集政:嶽麓書院與瀟湘人物
    因為種種原因,多少次參觀遊覽過嶽麓書院,躑躅徜徉在嶽麓書院的角角落落。或許是所見所聞多了,便想為嶽麓書院寫點什麼。但每當我想產生此想時,總感覺與嶽麓書院之間缺少一點什麼,就像一對妙齡男女,仿佛缺少一根情線相牽,雖然時時邂逅相逢,卻往往擦肩而過。
  • 成都爺爺嶽麓書院相遇中學生
    我們正走進書院講堂,第一個進入眼帘的是「整齊嚴肅」四個大字,講堂的兩壁及堂中的對聯,更顯出了嶽麓書院高雅濃鬱的學術氣氛。我們面對這一切,更覺得粟字與慄字的錯位玷汙了書院的聲譽,在講堂內來回地邊走邊看,心情沒了悠然自得,腳下亦舉步不定。「爺爺,您願意聽我們給你講一講嶽麓書院嗎?」聲音似曾相識。這,不就是我們想找的同學嗎?太巧了。「願意。願意。」
  • 嶽麓書院如此出名,原來都是因為這些人!
    乾道初年(1165),劉珙重建嶽麓書院,請他任山長,但因他的老師胡宏曾向秦檜寫信,表示想任嶽麓書院山長一職,而秦檜未答應,他認為老師未得到的職位而學生得到了,對老師不恭,於是推拒。後聘為主教,代行山長職事。張栻有自己完整的教育思想,認為教育不應當只為「科舉利祿」服務,應當「傳道而濟斯民」。張栻的貢獻在於使湖湘學在嶽麓書院根植,形成了一個較大規模的學術派別,為嶽麓書院在中國學術界確定了地位。
  • 朱熹與嶽麓書院
    去長沙的目的就是了卻多年心願,拜訪嶽麓書院。在中國書院史上,嶽麓書院聲名顯赫。它與河南登封嵩陽書院、河南商丘睢陽書院(即應天府書院),以及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並稱中國四大書院。而嶽麓書院是四大書院之首,它在中國所有書院中,可稱領袖群倫。唐人劉禹錫,曾於此結廬讀書;南宋朱熹和張拭在此交流學術。明清以來講學或就讀於此的有王夫之、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譚嗣同、梁啓超、黃興、蔡和森等。
  • 當我們談起嶽麓書院,我們談的是什麼?
    湘伴導讀說到嶽麓書院,你會想到的什麼?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文脈 ,是「實事求是」的學風,還是歷史天空中的閃耀群星……作為中國辦學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嶽麓書院的千年歷史,既是一部燦若星辰的人才培養史,也是一部弦歌不絕的文化傳承史。
  • 嶽麓書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靈史
    一千多年前唐末五代,或許也是這樣的一個冬天。兩個和尚,一個叫智璿,一個在史料裡叫作「某」,進入「風華陵夷,習俗暴惡」的湖南,在長沙城停住漂泊的腳步,渡過湘江,來到嶽麓山。他們沒有投奔古剎麓山寺、道林寺,而是選擇在嶽麓山腳另起爐灶,建起一座簡陋寺廟。他們常常漫步湘江,遙望對岸長沙城的萬家燈火。
  • 光明日報國學版:聚焦嶽麓書院
    本期的三篇文章,一篇是記者採訪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國學院院長朱漢民的文章,探討了嶽麓書院與理學、湘學之間的關係,一篇溯源湘學經世致用的傳統,一篇探討了湘學代表人物張栻對仁禮關係的闡發,對於把握嶽麓書院的歷史地位以及湘學脈絡和主要觀點均能有所啟發。
  • 嶽麓書院正門對聯的由來
    著名的嶽麓書院是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市郊的嶽麓山。與應天書院,白鹿書院,嵩陽書院,並稱為四大書院。嶽麓書院歷史悠久。始建於五代時期。宋代的朱熹,張栻等著名的思想家,曾經在此講學。明代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也曾在這裡講學。近代也有很多思想家,政治家與嶽麓書院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 嶽麓書院:千年弦歌不絕
    那條小路在嶽麓山裡,蜿蜒穿梭於書齋亭臺、老樹池塘之間,覆著青苔或落葉。小路沒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牽引環繞的範圍,叫嶽麓書院。」    這是一位作家對嶽麓書院的描寫,在此原文引用。不是我偷懶,而是當朝聖者們不辭辛苦去尋找日本京都的哲學小道,或是德國海德堡的哲學家小路,卻忘掉了中國這個盛產早熟哲學家的國度,也有這樣的一條小路。它沒有名字,但嶽麓書院的名字,已經盛名千年。
  • 走進嶽麓書院丨交流與互鑑,千年書院的「中國樣本」
    兩年前的秋天,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著名中國歷史研究學者包弼德受邀開講「嶽麓書院講壇」時,在主講人留言簿上寫道。嶽麓書院海外學術交流中心主任、80後青年教師戰蓓蓓,將它翻譯成這樣一首「小詩」。 此時,初冬已至,銀杏尚黃。眼前的嶽麓書院,正是當時包弼德所見的景象。
  • 閱讀悅美|教子讀書、讀書追夢——1702中隊紅領巾讀書會遊學嶽麓書院
    通過講解員繪聲繪色的講解以及觀影嶽麓書院大講壇,孩子們對嶽麓書院的歷史、文化內涵有了一定的了解:嶽麓書院位於嶽麓山的清風峽口,在嶽麓書院的前門口有一塊「千年學府」的匾,為什麼嶽麓書院有「千年學府」之稱呢?
  • 千年學府嶽麓書院,散發著濃鬱的書香氣息
    嶽麓書院坐落在風景勝地嶽麓山清風峽口,在嶽麓書院的前門上有一塊「千年學府」的匾,是根據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字鐫刻而成的。為什麼說嶽麓書院是「千年學府」呢?因為嶽麓書院由潭州太守朱洞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1027年了,它歷經千載,辦學不已,所以有「千年學府」的美稱。
  • 嶽麓書院何以歷經千年不衰?
    中國書院始於唐而盛於宋,宋初天下四大書院湖南就佔了兩所,一為衡陽石鼓書院,一為長沙嶽麓書院。早在嶽麓書院創立之前,唐末五代即有寺僧智璇等在嶽麓山下辦學,開闢了一個優美的讀書環境,形成了南方教育文化活動中心。北宋潭州太守朱洞採納劉鰲的建議,於太祖開寶九年(976)正式創建嶽麓書院。
  • 長沙嶽麓書院參觀門票價格
    嶽麓書院倚山麓而建,其勢儒雅而雄偉,佔地2.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0.75萬平方米。布局對稱,中軸線上排列著院門、赫曦臺、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兩側則是教學齋、半學齋、湘水校經常、百泉軒、船山祠、崇道祠、六君子堂、杉庵、濂溪祠、四箴亭等。此外,左邊有文廟,右邊有花草園林。還有二亭(風雩亭、吹香亭)、二池(飲馬池、門池)等建築。
  • 讓嶽麓書院精神在育新人中大放光彩
    作為湖湘文化的策源地和中國最古老的高等學府,嶽麓書院走過風風雨雨千餘年,直到今天的湖南大學,為國家和社會孕育培養了一大批傳道濟民、經世致用之才。嶽麓書院不僅是湖南的,更是中國的和世界的;嶽麓書院優秀文化傳統亦即嶽麓書院精神不僅是湖南大學的,更是全社會可以借鑑化用的。充分發揮嶽麓書院精神的當代育人價值,對於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 在嶽麓書院讀大學,究竟是一種什麼體驗?
    湖南大學很有歷史,這裡的嶽麓書院,創建於北宋開寶九年(即976年),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歷宋、元、明、清各代,弦歌不絕,世稱「千年學府」。儘管對這個名頭有不少爭議,但不可否認,這是每個湖大人的驕傲。那麼嶽麓書院和湖南大學到底是什麼關聯呢?首先地方在一起,都在嶽麓山風景區,其次都是做學問的地方,湖南大學的第一個名稱就是嶽麓書院,有著歷史銜接。
  • 自卑亭與「自卑」精神——嶽麓書院的一部分
    在時下國學熱、哲學熱的潮流中,一些自詡專家、學者、大師的人物往往牽強附會、信口開河,隨意解構傳統文化,甚至在大學課堂上也把哲學、歷史等邏輯縝密的學科知識作雞湯式解讀,實在粗鄙膚淺不堪。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之所以能經久不衰,在於能澆灌人的心靈,留下長久的善的啟迪。雞湯穿腸,雖一度流量驟漲,必然只是快餐消費,給人心靈深處的給養實在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