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院坐落在風景勝地嶽麓山清風峽口,在嶽麓書院的前門上有一塊「千年學府」的匾,是根據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字鐫刻而成的。為什麼說嶽麓書院是「千年學府」呢?因為嶽麓書院由潭州太守朱洞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1027年了,它歷經千載,辦學不已,所以有「千年學府」的美稱。嶽麓書院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經世濟民的人才,是湖湘學派、宋明理學的發源地。它在歷史上幾度輝煌,受到皇室重視,成為中國古代一所頗有影響的高等教育機構,與江西白鹿洞書院、河南嵩陽書院及睢陽書院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嶽麓書院佔地25000多平方米,沿中軸線由南向北排列著前門、赫曦臺、大門、二門、講堂和御書樓;在中軸線的西邊建築有供讀書之用的教書齋和供休息賞玩的園林碑廊;在中軸線的東面建有供學子食宿的半學齋和奉祀古聖先賢的文廟祠堂。
「學達性天」匾,這是康熙皇帝御賜的,這裡說的性是指人性,天是指天道,程朱理學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賦,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復人的天命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這塊匾是康熙皇帝對嶽麓書院理學教育的表彰。那麼有朋友會提出一個問題了,「理學是什麼呢?」對了,這位朋友說對了,理學是儒家學說發展演變到宋朝時的一種稱法。理學的開山鼻祖是我們湖南籍的一位叫周敦頤的老先生,而發展壯大理學思想的則是著名的程頤、程顥兩兄弟。二程兄弟為了把理學發揚光大,在洛陽社壇講學,一時門庭若市。當時有個南方學者叫楊時專程前往求學,時值隆冬,大雪分飛,兩位老師正在午休,楊時就恭敬地站在房簷下,直到老師醒了,他才執經問教,而屋外雪地裡留下了兩個深深的足印。當楊時學成南歸時,程頤目送並且非常高興地說:「吾道南矣」。「程門立雪」的故事不僅教育大家應謙虛謹慎,勤奮好學,而且是理學南傳的一個標誌。從那時起,理學通過楊時傳到江南,並發展為「湖湘學」等多種學派。所以後來乾隆皇帝御賜「道南正脈」匾懸掛於此,用來表達嶽麓書院是理學的正宗之傳。
通過參觀這兩塊御賜匾額,進一步了解了嶽麓書院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其實在晚唐以後,雖然書院日益成為有別於官學的一種教育機構,但其辦學的規模、層次不盡一致,同樣都叫書院,有的僅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小學甚至學前班,而嶽麓書院是高層次的書院,它的講學者多為全國名流大師,而學生也要經過考試和推薦才能選拔入學,像「千年學府」、「四大書院」之類美譽,對於嶽麓書院來說實在是當之無愧的。要知道,嶽麓書院比法國的巴黎大學早200多年,比英國的牛津大學也要早300年呢
參觀完御書樓之後,沿迴廊右轉,發現在草木掩映之中有一片青牆黑瓦的小院落,這裡是奉祀理學大師及嶽麓書院培養的部分高足生徒的祠堂,大家看見的船山祠是紀念著名的學術大師、思想家王夫之老先生的,他與黃宗羲、顧炎武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家。王夫之不到20歲就進嶽麓書院讀書,深受當時山長吳道行經世致用的傳統學風影響,他後來結社著書,評議朝政,又在衡陽揭竿起義,舉兵抗清,直至晚年以筆竿為武器,潛心著述,無一不是嶽麓書院「經世致用」的傳統精神的最好體現。
嶽麓書院之所以人才輩出,湖南之所以人才輩出,都與嶽麓書院「經世致用」的自相影響密切相關,也都是「經世致用」四個字的最好體現。一個人要想有經天緯地之材,救濟萬民之心,則必須要在少年時刻苦攻讀,完善自我。嶽麓書院內廣種桑樹,就是提醒每一位學子都要像春蠶一樣埋頭苦學,終生不輟;講堂四壁上石刻的院規就是要規範每一位學子的思想、品格乃至言行舉止;書院內「實事求是」,「道南正脈」等匾額也是在告誡每一位學子都要牢記儒家傳統中虛懷若谷、嚴謹治學的優良風尚。但埋頭苦讀、修身養性就算是人才了嗎?不是,人才不是知識和道德的容器,他必須具有胸懷萬民之心,回報社會之志,嶽麓書院「經世致用」的傳統教育原則就是要求每一位學生將知識取之於書,用之於民,只有那濟世救國、奮不顧身的學生才能在嶽麓書院永遠受到尊重和懷念。
百泉軒在宋代的時候,它是山長居住地,當年朱熹和當時的山長張栻就曾在此「晝而燕坐,夜而棲宿」,意思是吃飯睡覺都捨不得離開這裡。為什麼呢?因為在百泉軒前面有一座優美園林,每當傍晚來臨,山林幽靜,飛鳥歸巢的時候有山泉從山上潺潺地流下來,給人一種「空齋夜聽三更雨,澆風騰萬成聲」的感覺.推開門,漫步於園林之中,紫薇、芙蓉和園內各種山花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芬芳,忍不住坐下來,抬頭望明月,更會發出一種「對景流連情最遠,許誰探取眼前春」的惆悵。不知不覺就度過了如詩似畫的一夜。清晨來臨,呼吸一口衡嶽湘水的清新空氣,披著朝陽從這裡沿曲徑拾級而上,可以到達著名的愛晚亭,在麓山寺的晨鐘聲中,可以縱情舒展身體,也可以踱步呤誦古詩。
回來後,在碧綠的池沼前面,欣賞一下迎帶風露的荷花和魚翔淺底的佳境,是不是有一種「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覺?好了,各位朋友,欣賞到這裡,一定會認為嶽麓書院的讀書治學的最好學府。但這一名勝古蹟在抗日戰爭和十年動亂中屢遭浩劫而變得殘破不堪。從1981年至1993年,省政府和湖南大學耗資500萬元對舊建築進行修復,才讓大家能看到現在這一名山壇席的古蹟新貌.穿過園林,可以看到和百泉軒南北對望的還有一排廳臺走廊,這一八角亭裡保存的是著名的唐碑--北海三絕碑.它是由唐代北海太守李邕撰寫的記敘有關麓山寺沿革和歷代禪師傳法的情況,文辭、書法、刻工之精,堪稱「三絕」。嶽麓山是集儒、釋、道於一體的名山,而嶽麓書院所倡導的理學亦是儒家學派和佛道兩種宗教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兼容並蓄的精神在這一秀美園林裡再次得到體現。
從麓山寺的碑亭過來是時務軒,不由自主地想起了100年前那次悲壯慘烈的維新變法運動。當時的維新壯士熊希齡、梁啓超在長沙創辦「時務學堂」,宣傳變法理論和民權平等學說,反對封建專制。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等「七君子」血染北京菜市口,梁啓超潛往日本,時務學堂幾經變遷後併入嶽麓書院,改為湖南高等學堂。後來梁啓超再往長沙參觀「時務學堂」舊址等墨跡。1994年,政府將梁氏手跡刻碑,並在此建軒,又請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題寫匾額"時務軒",這再次體現了嶽麓書院對經世致用的仁人志士的最高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