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亭與「自卑」精神——嶽麓書院的一部分

2021-01-07 觀劍閱山

很多探訪過嶽麓山、嶽麓書院的人大概不會對自卑亭留下多少印象。一瞥此亭,確實平平無奇。它坐落在湖南大學東方紅廣場東北角,在古木掩映之下很不起眼,與廣場高樓為鄰更顯得矮小。作為一處旅遊勝地,各式旅遊攻略也不會把它作為一個景點寫進去,網紅打卡地的標籤更是與它絕緣。前來遊玩者大多朝著景區大門一路奔去,擠過熙熙攘攘的登高路,迫不及待地登高攬勝去了。亭子雖臨要道,但留心觀賞者寥寥,這實在是一大憾事!

綠樹掩映下的自卑亭

自卑亭名的含義大概不為一些人所理解。「自卑」?這是一種消極的東西呀。一些所謂飽學之士也將其解讀為謙卑自警,進一步發揮為登高懷悲,滄海一粟。此等望文生義,實為大謬!在時下國學熱、哲學熱的潮流中,一些自詡專家、學者、大師的人物往往牽強附會、信口開河,隨意解構傳統文化,甚至在大學課堂上也把哲學、歷史等邏輯縝密的學科知識作雞湯式解讀,實在粗鄙膚淺不堪。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之所以能經久不衰,在於能澆灌人的心靈,留下長久的善的啟迪。雞湯穿腸,雖一度流量驟漲,必然只是快餐消費,給人心靈深處的給養實在微不足道。

其實,此處的「自卑」取自《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譬如登高必自卑。譬如行遠必自邇。」考其原文、原理,「登高必自卑」與「行遠必自邇」是對舉關係,講的是大小之辯、遠近之辯。泰山道孔子登臨處有「登高必自」碑,表達的是同一意思。古人的高明之處就在這裡,最樸素的話往往能講出最深刻的道理,欲登上高處一定要從低處開始,欲行至遠方一定從近處開始。不辭壘土,故成其大,不擇細流,故成其深。背倚巍巍嶽麓,面朝滔滔湘水,更能觸發這種感慨。

自卑亭東面

嶽麓山的亭子眾多,名氣最大者當屬位於清風峽的愛晚亭。與其相比,籍籍無名的自卑亭卻也不乏它的獨到之處。其古、其靜、其異勝於愛晚亭。

言其古,愛晚亭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幾毀幾修,現為1952年重建。自卑亭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現為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重建。以始建時間論,當屬愛晚亭的前輩。在對文物較真的人看來,愛晚亭只能說是「複製品」,而自卑亭卻是一處地道的古蹟,這對歷經浩劫的古城長沙來說彌足珍貴。言其靜,愛晚亭雖處幽谷之中,但常常門庭若市、人聲鼎沸,只能待清晨、黃昏時分人潮退去,步入峽口方得飛鳥鳴澗、泉水激石、清風出亭、松楓濤湧之佳境。自卑亭地處鬧市,自然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但反而顯得寧靜,頗有大隱隱於市的風骨。言其異,亭子一般是有頂無牆的敞開型結構,愛晚亭也不例外,但自卑亭的建築形制是獨特的,四面以牆壁合圍,東西南三面各開一道拱門,沒有柱子,外觀不像一般的亭子大有空靈、挺秀的姿態,而是顯得敦實、安穩。

近觀自卑亭

東面朝江的門額上嵌入「自卑亭」三字,為車萬育所題,榜書渾厚莊重。車萬育何人?嶽麓書院第十三位山長,清代書法家、詩人,廣為流傳的少兒啟蒙讀物《聲律啟蒙》即由他所著。大丈夫立德、立功、立言,雖久不朽,必不可缺這種孜孜以求的自卑精神。反觀時下,一些人往往自稱作家、書法家、藝術家……招搖過市。殊不知,個人修為的高下必賴他人認可,真正的作家、書法家、藝術家,絕不會自稱為作家、書法家、藝術家!

自卑亭是嶽麓山和嶽麓書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書院以儒學為主要教育內容,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標誌。留心考據的人還會注意到,在古登山道上原有道中庸亭、極高明亭,可惜只有遺址尚存,嶽麓書院中也曾建有道中庸亭、極高明亭。「道中庸」「極高明」出自《禮記·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極高明而道中庸」是君子修身為學要達到的理想境界,而這個境界必自卑始。

嶽麓山麓的湖南大學古建築群

湖南大學有千年學府之嘉名,校史上溯至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嶽麓書院之創立。千年學府之名固然大氣,但歷史不僅僅是時間之長短,更在於文化積澱之厚重。時至今日,若僅存幾處古建築,書院精神內核不得賡續發揚,千年學府恐名實難副。

「自卑」當是書院的精神內核之一。嶽麓書院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舉世聞名,楚為何地?湘、楚等地一度有人激烈爭論,大有要獨佔高地、排除異己之勢。其實,楚應當按一個文化地理概念來理解,歷史上楚國定都於郢(今湖北江陵附近),疆域一度由湖北、湖南擴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四川,大半個中國南方都可以稱為楚地。況且,這裡的「惟」「於」均是文言助詞,並沒有「唯獨」的意思。優秀文化必然有求同存異的品格與襟懷,正如朱張兩賢互磋,其道終同。獨樹一幟的湖湘學派在嶽麓書院迎來鼎盛,離不開兼收並蓄的精神,其開創者胡安國父子並非湖湘先人,由此看來,以地域劃線實在狹隘。作為矢志一流的高等學府,尤當海納百川,實事求是,腳踏實地,不圖虛名,斷不能挾「惟楚有才」自誇。

嶽麓書院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自卑」精神是一種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精神。目標的達成往往具有長期性,尤其是高遠的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積小成大,跬步千裡,日就月將,厚積薄發,才能從量變到質變,這是一個普遍規律。「自卑」,也強調從最基礎的做起,最基礎的不一定是容易的,有時反而是最難為的,對於儒家思想主張的修、齊、治、平,很多人認為這是個由簡入難的過程,但最難的恰恰不是平天下。「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駐足古亭,神接古人。數百年前,自卑亭矗立在峰麓曠野之上,一定是醒目的存在,嶽麓學人在湘水之濱舍舟登岸,越陌度阡,於亭中稍息,由此步入嶽麓書院,登上嶽麓峰頭。這是一個地標、一個起點、一道精神之門!朱張會講之時,此亭尚未得建,但作為前往書院的必經之路,這方寸之地一定留下了先賢的足跡吧。

——二〇二〇年端午,於湖大在職教育畢業之際。祝千年學府歷久彌新!

相關焦點

  • 在嶽麓書院讀大學,究竟是一種什麼體驗?
    湖南大學很有歷史,這裡的嶽麓書院,創建於北宋開寶九年(即976年),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歷宋、元、明、清各代,弦歌不絕,世稱「千年學府」。儘管對這個名頭有不少爭議,但不可否認,這是每個湖大人的驕傲。那麼嶽麓書院和湖南大學到底是什麼關聯呢?首先地方在一起,都在嶽麓山風景區,其次都是做學問的地方,湖南大學的第一個名稱就是嶽麓書院,有著歷史銜接。
  • 嶽麓書院何以歷經千年不衰?
    中國書院始於唐而盛於宋,宋初天下四大書院湖南就佔了兩所,一為衡陽石鼓書院,一為長沙嶽麓書院。早在嶽麓書院創立之前,唐末五代即有寺僧智璇等在嶽麓山下辦學,開闢了一個優美的讀書環境,形成了南方教育文化活動中心。北宋潭州太守朱洞採納劉鰲的建議,於太祖開寶九年(976)正式創建嶽麓書院。
  • 嶽麓文藝 || 蔣集政:嶽麓書院與瀟湘人物
    因為種種原因,多少次參觀遊覽過嶽麓書院,躑躅徜徉在嶽麓書院的角角落落。或許是所見所聞多了,便想為嶽麓書院寫點什麼。但每當我想產生此想時,總感覺與嶽麓書院之間缺少一點什麼,就像一對妙齡男女,仿佛缺少一根情線相牽,雖然時時邂逅相逢,卻往往擦肩而過。
  • 解剖嶽麓書院
    應運而生的嶽麓書院,最終成為新儒學的傳播中心。        千年弦歌不絕    初建嶽麓書院的潭州太守朱洞,一定不會想到,嶽麓書院歷經戰火,七毀七建,延續千年,每一次重建,都是一次浴火重生。湖南的歷史,嶽麓書院,從未缺席。
  • 讓嶽麓書院精神在育新人中大放光彩
    作為湖湘文化的策源地和中國最古老的高等學府,嶽麓書院走過風風雨雨千餘年,直到今天的湖南大學,為國家和社會孕育培養了一大批傳道濟民、經世致用之才。嶽麓書院不僅是湖南的,更是中國的和世界的;嶽麓書院優秀文化傳統亦即嶽麓書院精神不僅是湖南大學的,更是全社會可以借鑑化用的。充分發揮嶽麓書院精神的當代育人價值,對於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 朱熹與嶽麓書院
    去長沙的目的就是了卻多年心願,拜訪嶽麓書院。在中國書院史上,嶽麓書院聲名顯赫。它與河南登封嵩陽書院、河南商丘睢陽書院(即應天府書院),以及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並稱中國四大書院。而嶽麓書院是四大書院之首,它在中國所有書院中,可稱領袖群倫。唐人劉禹錫,曾於此結廬讀書;南宋朱熹和張拭在此交流學術。明清以來講學或就讀於此的有王夫之、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譚嗣同、梁啓超、黃興、蔡和森等。
  • 長沙嶽麓書院參觀門票價格
    嶽麓書院倚山麓而建,其勢儒雅而雄偉,佔地2.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0.75萬平方米。布局對稱,中軸線上排列著院門、赫曦臺、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兩側則是教學齋、半學齋、湘水校經常、百泉軒、船山祠、崇道祠、六君子堂、杉庵、濂溪祠、四箴亭等。此外,左邊有文廟,右邊有花草園林。還有二亭(風雩亭、吹香亭)、二池(飲馬池、門池)等建築。
  • 嶽麓書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靈史
    吹香亭位於嶽麓書院頭門北側、文廟照壁之外,有黌(hong)門池,始鑿於宋代,與飲馬池相對應。現亭為1984年修復。因池中遍種荷花,嶽麓八景之一的「風荷晚香」即取景於此。麓山寺碑亭位於嶽麓書院內,用於安放保護麓山寺碑。亭為重簷八角亭,木柱鬥拱支撐,亭內建方形小屋,麓山寺碑就被封閉保護在屋內,遊客可從門窗外觀看古碑的真容。
  • 嶽麓書院:千年弦歌不絕
    比如,「古代四大書院」就有多種說法,但將位於湖南長沙嶽麓山的嶽麓書院列為其一,大家應該沒有意見。    走在這座弦歌千年的學府,傳統庭院式建築掩映在青山之中。史書上那些聲名赫赫的人物曾在這裡學習、生活、成長,而後獨善其身或者兼濟天下,從一個少年變成一個傳奇。如今已成為湖南大學一部分的嶽麓書院,大概是唯一延續了傳統書院之名的大學二級學院。
  • 「風荷晚香」的嶽麓書院吹風亭
    小寒時節,溜達到嶽麓書院附近。書院北側的吹香亭,遠遠可見屋頂攢尖向上翹起,直指天空,形成一個優美的弧度。簷邊雕刻的花紋似芙蓉更像荷花,讓人不禁聯想夏季池裡荷花搖曳、荷香滿亭的美景。站在吹香亭內,許多遊客都會被亭外的荷花池吸引目光,很少有人抬頭上望,瞧一瞧這亭正中六邊交錯的頂,整齊有致,顯得莊嚴又典雅。
  • 嶽麓書院旅遊景點介紹及參觀門票價格
    嶽麓書院倚山麓而建,其勢儒雅而雄偉,佔地2.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0.75萬平方米。布局對稱,中軸線上排列著院門、赫曦臺、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兩側則是教學齋、半學齋、湘水校經常、百泉軒、船山祠、崇道祠、六君子堂、杉庵、濂溪祠、四箴亭等。此外,左邊有文廟,右邊有花草園林。還有二亭(風雩亭、吹香亭)、二池(飲馬池、門池)等建築。
  • 原來你是這樣的嶽麓書院
    說起嶽麓書院的建院日期,官方給出的答案是976年(宋太祖開寶九年),但實際上,還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唐末五代,智璇等兩位僧人在嶽麓山下購書建屋,這就是嶽麓書院的雛形。  到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接管辦學設施,擴充規模,增置圖書,正式創立嶽麓書院。  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嶽麓山長周式,御筆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
  • 10副經典對聯,品讀嶽麓書院歷史千年
    嶽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間,隱存著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這就是北宋開寶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的嶽麓書院。嶽麓書院位於美景如畫的湘江西岸,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書院創辦以來,便培養出17000餘名學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楊昌濟、程潛等等,無不是一等一的傑出人物。今天我們一起來品讀嶽麓書院的匾額對聯,感受嶽麓書院經典而獨特的魅力。
  • 當我們談起嶽麓書院,我們談的是什麼?
    新時代下,嶽麓書院有怎樣的時代價值和全新使命?當我們談起嶽麓書院,我們談的是什麼?對 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全國人民耳熟能詳的這副對聯,幾乎就是嶽麓書院的符號。嶽麓書院大門楹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 亞坤夜讀丨嶽麓書院的荷花(有聲)
    以湖湘文化學術基地著稱於世的嶽麓書院,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嶽麓書院學脈綿延千年,弦歌不絕,書香傳承,是文明傳播史上的一道亮麗風景。嶽麓書院不但以文化地位得以揚名,其建築藝術、園林風格也都蘊藏著東方智慧與樸素道理。
  • 嶽麓山-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境內5A級景區千年學府嶽麓書院所在地
    在很久之前的南北朝劉宋時《南嶽記》載:「南嶽周圍八百裡,回雁為首,嶽麓為足。」故名嶽麓。據地質學考證,嶽麓山奠基於古生代,形成於中生代,發展於新生代,距今三億餘年。愛晚亭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嶽麓書院院長羅典創建。與安徽滁縣的醉翁亭(1046年)、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年)、北京陶然亭公園的陶然亭(1695年)並稱中國四大名亭。
  • 時刻知道|原來你是這樣的嶽麓書院
    資料圖嶽麓書院自宋以來一直名列天下,甚至多數時候被尊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正所謂任何一個「老口子」都是從小菜鳥混出來的,嶽麓書院也不例外。嶽麓書院內有關於僧人初建學校的繪畫。宋真宗賜御書「嶽麓書院」匾額。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嶽麓山長周式,御筆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在周式執掌下,嶽麓書院的從學人數和院舍規模都有很大發展,遂成為天下四大書院之一。嶽麓書院崇道祠內的「朱張會講」塑像。
  • 原來你是這樣的嶽麓書院
    說起嶽麓書院,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是聞名古今的「朱張會講」,還是激蕩三湘的嶽麓峰會? 《恰同學少年 》劇照。 從嶽麓書院校訓到湖湘文化的精神內核,再到 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簡簡單單四個大字,承載著一條生生不息的中國文化傳承發展之脈。 嶽麓書院山長待遇竟然這麼好 小知識tips: 「山長」即院長,是書院教學、行政的主持者。「山長」之名起於唐末五代,宋以後的書院大多沿用山長之名。
  • 嶽麓書院對聯的十種氣度,名氣之外各具風格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書院是湖湘文化地標,一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對聯即讓它名傳天下,另無數學子心馳神往。嶽麓書院除了「惟楚有才,於斯為盛」之外,還保存和匯集了古往今來與書院相關的眾多名聯、佳聯。這些對聯或狀物、或詠志、或說理、或勸學、或祀賢、或傳道,各有其不凡氣度,構成了書院精神的獨特載體,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 嶽麓書院正門對聯的由來
    著名的嶽麓書院是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市郊的嶽麓山。與應天書院,白鹿書院,嵩陽書院,並稱為四大書院。嶽麓書院歷史悠久。始建於五代時期。宋代的朱熹,張栻等著名的思想家,曾經在此講學。明代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也曾在這裡講學。近代也有很多思想家,政治家與嶽麓書院有千絲萬縷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