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探訪過嶽麓山、嶽麓書院的人大概不會對自卑亭留下多少印象。一瞥此亭,確實平平無奇。它坐落在湖南大學東方紅廣場東北角,在古木掩映之下很不起眼,與廣場高樓為鄰更顯得矮小。作為一處旅遊勝地,各式旅遊攻略也不會把它作為一個景點寫進去,網紅打卡地的標籤更是與它絕緣。前來遊玩者大多朝著景區大門一路奔去,擠過熙熙攘攘的登高路,迫不及待地登高攬勝去了。亭子雖臨要道,但留心觀賞者寥寥,這實在是一大憾事!
自卑亭名的含義大概不為一些人所理解。「自卑」?這是一種消極的東西呀。一些所謂飽學之士也將其解讀為謙卑自警,進一步發揮為登高懷悲,滄海一粟。此等望文生義,實為大謬!在時下國學熱、哲學熱的潮流中,一些自詡專家、學者、大師的人物往往牽強附會、信口開河,隨意解構傳統文化,甚至在大學課堂上也把哲學、歷史等邏輯縝密的學科知識作雞湯式解讀,實在粗鄙膚淺不堪。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之所以能經久不衰,在於能澆灌人的心靈,留下長久的善的啟迪。雞湯穿腸,雖一度流量驟漲,必然只是快餐消費,給人心靈深處的給養實在微不足道。
其實,此處的「自卑」取自《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譬如登高必自卑。譬如行遠必自邇。」考其原文、原理,「登高必自卑」與「行遠必自邇」是對舉關係,講的是大小之辯、遠近之辯。泰山道孔子登臨處有「登高必自」碑,表達的是同一意思。古人的高明之處就在這裡,最樸素的話往往能講出最深刻的道理,欲登上高處一定要從低處開始,欲行至遠方一定從近處開始。不辭壘土,故成其大,不擇細流,故成其深。背倚巍巍嶽麓,面朝滔滔湘水,更能觸發這種感慨。
嶽麓山的亭子眾多,名氣最大者當屬位於清風峽的愛晚亭。與其相比,籍籍無名的自卑亭卻也不乏它的獨到之處。其古、其靜、其異勝於愛晚亭。
言其古,愛晚亭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幾毀幾修,現為1952年重建。自卑亭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現為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重建。以始建時間論,當屬愛晚亭的前輩。在對文物較真的人看來,愛晚亭只能說是「複製品」,而自卑亭卻是一處地道的古蹟,這對歷經浩劫的古城長沙來說彌足珍貴。言其靜,愛晚亭雖處幽谷之中,但常常門庭若市、人聲鼎沸,只能待清晨、黃昏時分人潮退去,步入峽口方得飛鳥鳴澗、泉水激石、清風出亭、松楓濤湧之佳境。自卑亭地處鬧市,自然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但反而顯得寧靜,頗有大隱隱於市的風骨。言其異,亭子一般是有頂無牆的敞開型結構,愛晚亭也不例外,但自卑亭的建築形制是獨特的,四面以牆壁合圍,東西南三面各開一道拱門,沒有柱子,外觀不像一般的亭子大有空靈、挺秀的姿態,而是顯得敦實、安穩。
東面朝江的門額上嵌入「自卑亭」三字,為車萬育所題,榜書渾厚莊重。車萬育何人?嶽麓書院第十三位山長,清代書法家、詩人,廣為流傳的少兒啟蒙讀物《聲律啟蒙》即由他所著。大丈夫立德、立功、立言,雖久不朽,必不可缺這種孜孜以求的自卑精神。反觀時下,一些人往往自稱作家、書法家、藝術家……招搖過市。殊不知,個人修為的高下必賴他人認可,真正的作家、書法家、藝術家,絕不會自稱為作家、書法家、藝術家!
自卑亭是嶽麓山和嶽麓書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書院以儒學為主要教育內容,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標誌。留心考據的人還會注意到,在古登山道上原有道中庸亭、極高明亭,可惜只有遺址尚存,嶽麓書院中也曾建有道中庸亭、極高明亭。「道中庸」「極高明」出自《禮記·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極高明而道中庸」是君子修身為學要達到的理想境界,而這個境界必自卑始。
湖南大學有千年學府之嘉名,校史上溯至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嶽麓書院之創立。千年學府之名固然大氣,但歷史不僅僅是時間之長短,更在於文化積澱之厚重。時至今日,若僅存幾處古建築,書院精神內核不得賡續發揚,千年學府恐名實難副。
「自卑」當是書院的精神內核之一。嶽麓書院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舉世聞名,楚為何地?湘、楚等地一度有人激烈爭論,大有要獨佔高地、排除異己之勢。其實,楚應當按一個文化地理概念來理解,歷史上楚國定都於郢(今湖北江陵附近),疆域一度由湖北、湖南擴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四川,大半個中國南方都可以稱為楚地。況且,這裡的「惟」「於」均是文言助詞,並沒有「唯獨」的意思。優秀文化必然有求同存異的品格與襟懷,正如朱張兩賢互磋,其道終同。獨樹一幟的湖湘學派在嶽麓書院迎來鼎盛,離不開兼收並蓄的精神,其開創者胡安國父子並非湖湘先人,由此看來,以地域劃線實在狹隘。作為矢志一流的高等學府,尤當海納百川,實事求是,腳踏實地,不圖虛名,斷不能挾「惟楚有才」自誇。
「自卑」精神是一種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精神。目標的達成往往具有長期性,尤其是高遠的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積小成大,跬步千裡,日就月將,厚積薄發,才能從量變到質變,這是一個普遍規律。「自卑」,也強調從最基礎的做起,最基礎的不一定是容易的,有時反而是最難為的,對於儒家思想主張的修、齊、治、平,很多人認為這是個由簡入難的過程,但最難的恰恰不是平天下。「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駐足古亭,神接古人。數百年前,自卑亭矗立在峰麓曠野之上,一定是醒目的存在,嶽麓學人在湘水之濱舍舟登岸,越陌度阡,於亭中稍息,由此步入嶽麓書院,登上嶽麓峰頭。這是一個地標、一個起點、一道精神之門!朱張會講之時,此亭尚未得建,但作為前往書院的必經之路,這方寸之地一定留下了先賢的足跡吧。
——二〇二〇年端午,於湖大在職教育畢業之際。祝千年學府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