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山(Mt. Yuelu),或稱「麓山景區(Mt. Lu Scenic Spot)」,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是南嶽72峰的尾峰,海拔300.8米。麓山景區是嶽麓山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之一,面積5.28平方千米,位於湘江西岸,屬城市山嶽型風景名勝區,於1951年成立麓山景區管理處 。
嶽麓山共有植物種類977種,古樹名木較多,如晉朝羅漢松、唐代銀杏、宋元香樟、明清楓慄。嶽麓山省級以上重點保護文物有15處,有多位烈士、名人墓葬。嶽麓山山下有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的嶽麓書院,山腰有被譽為「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山頂有雲麓道宮,因此嶽麓山還是儒、佛、道三教相互交融的地區。
2012年,嶽麓山所屬的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山·橘子洲旅遊區被確授予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嶽麓山的地理位置獨特,嶽麓山其山脈屬南嶽衡山,古人把嶽麓山列為南嶽七十二峰的最後一峰,稱為靈麓峰,南距衡山山脈主峰祝融峰直線距離102公裡。在很久之前的南北朝劉宋時《南嶽記》載:「南嶽周圍八百裡,回雁為首,嶽麓為足。」故名嶽麓。據地質學考證,嶽麓山奠基於古生代,形成於中生代,發展於新生代,距今三億餘年。
愛晚亭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嶽麓書院院長羅典創建。與安徽滁縣的醉翁亭(1046年)、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年)、北京陶然亭公園的陶然亭(1695年)並稱中國四大名亭。
愛晚亭原名紅葉亭,又名愛楓亭。後來由湖廣總督畢沅,根據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詩句,更名為愛晚亭。愛晚亭幾經滄桑,清同治、光緒、宣統年間均相繼進行過修復。其中宣統三年秋,湖南學監程頌萬先生主持修復時,把羅典所撰寫的對聯刻在亭柱上,「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雲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這次修復愛晚亭之事還刻在石碑上記載下來。世人稱為《放鶴》石刻或《二南詩刻》,兩首詩為宋代張南軒和清代錢南園兩位大文人遊的七韻詩。石刻後移至清楓橋南端的六角茅亭中。解放前,亭破敗不堪,四周荒蕪。解放後,黨和政府曾五次修復。其中1952年湖南大學重修,校長李達專函請毛澤東題寫了「愛晚亭」亭額。1969年,嶽麓山公園重修,刻毛澤東草書手跡《沁園春·長沙》於藻井內,更為古亭增添了光彩。在國際交往中,愛晚亭的知名度也與日俱增。長沙市與日本鹿兒島市結為友好城市後,愛晚亭作為古城長沙的象徵,按其規制仿建於鹿兒島市,以紀念中日兩國人民友誼長存。
毛澤東青年時代,在長沙第一師範求學,常與羅學瓚、張昆弟等人一起到嶽麓書院,與蔡和森聚會愛晚亭下,縱談時局,探求真理。因為這個緣故,1952年重修愛晚亭時,湖南大學校長李達致書毛澤東,請求提書亭名,毛澤東愉快地接受了請求。
嶽麓書院
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也是中國現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書院。
嶽麓書院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的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嶽麓山風景區。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嶽麓書院。嗣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後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歷經千年,弦歌不絕,故世稱「千年學府」。
嶽麓書院佔地面積21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主體建築有大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各部分互相連接,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除建築文物外,嶽麓書院還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聞名於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書「嶽麓書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學達性天」、「道南正脈」、清刻朱熹「忠孝廉潔碑」、歐陽正煥「整齊嚴肅碑」、王文清「嶽麓書院學規碑」等等。嶽麓書院古建築群分為教學、藏書、祭祀、園林、紀念五大建築格局。
註: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應天書院
麓山寺
麓山寺亦稱「嶽麓寺」、「慧光寺」、「鹿苑」、「萬壽寺」,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的嶽麓山碧虛山中。寺前為清風峽,此山為南嶽衡山延伸到長沙的山腳,所以叫作嶽麓,是南嶽七十二峰之一,海拔295.7米,面積約8300畝。
麓山寺系晉初古寺,是佛教入湘最早的一所大寺。明神宗時更名為萬壽寺,民國初年復名,古麓山寺。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用「寺門高開洞庭野,殿腳插入赤沙湖」的詩句稱頌殿宇宏大。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築,於1944年被炸毀,僅存山門和觀音閣,現已修整一新。山門上有「古麓山寺」 的橫額,兩旁為「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對聯,門外古楓參天,濃蔭覆蓋,門內園圃百花爭豔。
觀音閣為磚木結構,1955年曾加以修葺,1980年再次修整恢復原貌,並在廳堂神龕中置觀音像。閣內常舉辦小型書畫展覽。
雲麓宮
在嶽麓峰頂。系道家第二十三洞虛福地。始建於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嘉靖(公元1522~1566年)間長沙太守孫復與道士李可經主持加修。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張殿元再修。時有關帝殿、玄武祖師殿、三清殿三進,明末毀於戰火。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重修祖師殿。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兩次續修。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巡撫吳榮光、布政使惠豐重修前殿。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毀於兵。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武當山太和官道士向教輝募資重建。
20世紀40年代遭日軍嚴重破壞,抗戰勝利後由道士鄔雲開、吳海明籌募修復。現存呂祖殿、祖師殿、三清殿三進。呂祖殿中置漢白玉浮雕呂祖仙師真像,並刻呂著《百字銘》,80年代對宮宇進行了修葺,1989年春正式對外開放。前廳豎關帝神像,三清殷按道家規制豎像三尊。
新民學會舊址
新民成立會舊址暨蔡和森故居,位於長沙市濚灣鎮新民路,西傍嶽麓山北門,東瀕湘江西岸,於1983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按原貌復建。鄧小平、陳雲同志分別為舊址題寫「蔡和森故居」和「新民學會成立會舊址」。
現舊址核心保護區約5000平方米,為小青瓦、木排架、竹織壁結構的清代農舍,竹籬香樟環繞,內有古井、「溈痴寄廬」槽門、周公墓等。新建陳列室以全新的「新民學會·建黨先聲」陳列展覽,用場景再現、浮雕等形式表現了新民學會三年的歷程:以74名會員中的精英形象,突顯了湖湘無產階級先鋒的群體形象。成為廣大青少年及群眾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是一處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致為一體的教育基地和旅遊觀光景點。
舍利塔
原來所建的舍利塔早已坍塌了,民國初年有信佛教的子弟尋塔原址再建石塔。建國初對舍利塔進行了修整,全部以花崗巖琢砌而成,外表很像僧帽,塔分三層:底部是塔基,作須彌座式;中間四角作蕉葉狀,浮雕力士像五尊,含有守護寶塔的意思;上層頂端形狀就像是僧帽寶頂。塔西方塑有石碑一通,正面隸書陰刻「隋舍利塔」,字跡俊秀。碑陰有「共建菩提」石刻,就是佛語「覺悟」的意思。
禹王碑
嶽麓禹王碑高1.7米,寬1.4米,碑文分9行,每行9字,計77字,末行空四字。其文字形如蝌蚪,既不同於甲骨鐘鼎,也不同於籀文蝌蚪,很難辨認,很可能是道家的一種符錄,也有說是道士們偽造的。但遠在1200多年前,即為韓愈所聞及,還親登南嶽岣嶁峰尋訪禹碑,並留有詩記。即使是唐宋時的贗品,作為紀念大禹治水之豐碑,也是十分珍貴的。全國有十幾處鐫立禹碑,據說皆由嶽麓禹碑模本復刻。
赫曦臺
赫曦臺是嶽麓書院文化中的一處人文勝地,對中國古代文人及近代湖湘名流,都有一定的影響。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張栻、明代著名理學家、心學創始人王守仁以及毛澤東等人都留下了與赫曦臺有關的詩句,今刻於此臺屏風之上。
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石刻位於白鶴泉西南、登臨雲麓峰石徑的右側,又名「御書亭」,今亭廢石刻仍存,系山牆上嵌的一巨幅漢白玉石匾,高0.93米、寬2.88米,中刻楷書「印心石屋」四個大字,端莊樸雅,筆力遒勁。匾左刻「道光乙未秋月」,右刻「御筆」,「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兩江總督臣陶澍謹領恭摹」,正中上方刻有「道光之寶」的御璽篆章。周圍裝飾著二龍戲珠的花紋。
麓山忠烈祠
位於嶽麓山赫石坡嶽王亭下方(湖南師範大學內)。建於民國28年(1939年),為紀念國民革命軍第四路軍抗日陣亡將士而修。坐西向東,有花崗條石臺基,平面作長方形,面闊3間,進深2間,建築面積206平方米,花崗石柱,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有脊飾,正脊中立寶瓶,兩端以獸吻收尾。
祠內現存「久武且仁」額,為劉建緒題,譚延闓書,正面簷柱鐫聯。忠烈祠,為歷代褒揚忠義精神,建祠追祀為國殉難忠臣烈士之處,祠名「忠烈」。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嶽麓山赫石坡嶽王亭下方(湖南師範大學內)。忠烈祠原為紀念嶽飛的嶽王廟,中華民國28年(1939年)改建為忠烈祠,全稱是第四路軍陣亡將士麓山忠烈祠。
第九戰區司令部戰時指揮部舊址
第九戰區司令部戰時指揮部舊址位於清風峽一處洞穴內。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湖南長沙地區進行了三次會戰,在國民革命軍第九戰區長官司令薛嶽的指揮下,中國軍隊積極組織防禦,使日軍慘敗,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
長沙會戰紀念碑
長沙會戰紀念碑,1941年7月7日由國民革命軍第九戰區長官司令部所立,記述了1939年9月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九戰區全體將士奮勇抗日的悲壯事跡。
當時,日軍以18萬之眾,兵分六路進攻長沙,守城全體將士浴血奮戰,忠勇用命,人民協同,合圍設伏,取得殲敵3萬的勝利,史稱「第一次長沙會戰」。蓋碑原置於雲麓宮前坪,有亭護碑。長沙會戰紀念亭於20世紀50年代被拆毀後,其亭內「長沙會戰紀念碑」廢置路旁;記錄了第九戰區各參戰部隊士兵(名錄)的紀念碑石,成了雲麓宮前坪圍欄的欄板。
丁文江墓
丁文江是中國最早的地質教育機構——中國地質研究所的創辦人和第一任所長。1936年1月,丁文江在湖南湘潭勘探煤礦時以身殉職。遵照他「死在哪裡、葬在哪裡」的遺囑,將其安葬在嶽麓山。其墓位於中南大學至響鼓嶺小道半山腰處。墓側圍棋梓橋組泥巖,有豐富的腕足類生物化石產出。
丁文江墓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嚴重破壞,改革開放以後,湖南省人民政府斥資7萬元進行維修,但因為沒有採取保護措施,後來又被破壞。2007年正值丁文江誕辰120周年,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第2848號提案,建議湖南省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重新修復丁文江墓,並在修好後落實配套的保護措施。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博物館
位於嶽麓山響鼓嶺下方中南大學校園內,自響鼓嶺曉路下山,入中南大學校園科技樓便可參觀。開放時間:每月第四個星期六(寒暑假不開放)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博物館陳列面積為750平方米,以全封閉移動櫃式陳列為主。中南工業大學地質博物館設有動力地質、古生物地史、礦物、巖石、礦床、寶玉石、礦產資源開發等7個陳列室、1個儲藏室和1個研究室。中南工業大學地質博物館藏品有全國各地的地質標本1.4萬多件。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博物館其中的珍品有湖南大庸、永順奧陶紀大型三葉蟲化石群,舉世無雙的大型輝銻礦、雄黃、雌黃晶簇、茅頭狀辰砂穿插雙晶、白鎢礦八面體單晶、車輪礦和中國獨特的香花石晶體,還有各重70千克的鐵鎳隕石、鐵石隕石等。中南工業大學地質博物館同時珍藏有蘇聯、美國、法國、英國、德國、日本、朝鮮、蒙古、坦尚尼亞、南非、澳大利亞等五大洲10多個國家的古生物、礦物、巖石、礦床標本。
中南大學民主樓、和平樓
和平樓位於中南大學校本部中段,升華大道北側,始建於1936~1937年,由著名建築家梁思成與林徽因伉儷設計,是學校現存最早的校舍。樓棟呈工字形,前長後短,中間走廊聯接。坐北朝南,磚混結構,筒瓦鋪蓋,紅色外牆,既有中國古典建築的秀麗典雅,又有現代的美觀大方。
烈士陵墓
百年前,在湖南這片熱土,湧現了數以萬計的辛亥革命志士,孫中山曾如是「誇讚」湖南人:「革命軍用一個去打一百個人,像這樣的戰爭,是非常的戰爭,不可以常理論。像這樣不可以常理論的事,是湖南人做出來的。」根據史料記載,先後有55名辛亥革命志士入葬嶽麓山。著名的有辛亥革命領袖、中華民國開國元勳黃興、護國軍將領、軍事家蔡鍔、武昌起義領導人蔣翊武、中國近代民主革命者陳天華等都長眠於此。
穿石坡湖
穿石坡景區位於嶽麓山半山腰之上,距雲麓峰也不過二三十米高,七八百米的距離。因景區內很早以前就有一個有名的穿石坡景點,景點內修建了一個亭子,上面寫有穿石坡三個大字。據景區標牌介紹:穿石坡,是嶽麓山東南幽谷中的自然景觀,此處林壑清幽,巨石橫亙,山澗清溪自雲麓峰經穿石坡直下山腳的楓林村,終年不竭,尤以溪流穿越巨石而過,嘆為觀止。
相傳西晉時期,陶侃射殺蟒妖后,遵照白鶴姑娘的遺願,相約在50年後再相見。耄耋之年的陶侃因政務耽誤了相約之期。陶侃在相約之處苦苦守候了九九八十一天,精誠所至,終得以見。菩薩為阻斷白鶴姑娘再生思凡之情,便叫陶侃從石門離去,陶侃被迫穿石而出,轉身僅見一堵石壁矗立在眼前。故而稱之穿石坡。
穿石坡湖景區即在原有景點基礎上修建而成的,很早這裡(穿石坡湖)僅有一個水塘(還算不上像樣的水塘),後來將此處平整(挖了一個大坑),用作預製場,澆搗建築工地用的預製塊,閒置了很久後才慢慢引水進「坑」,「坑」邊築起了壩,後來又在壩上修建了休息長廊和亭子,湖西岸邊修建了一座兩層古香古色建築風格的樓閣,一層為茶室,二層為觀景平臺。
穿石坡湖景區建成已有多年了,建成後的穿石坡湖景區風景更加優美,環境更加優雅,四季風景宜人,空氣清新,是嶽麓山風景名勝區中一主要景點,是遊客遊嶽麓山必去的景點之一,這裡,一直是娛樂、休閒、觀景的好去處,遊人眾多。博主就居住在嶽麓山腳下,經常登山到此處欣賞美景,晨練,散步。
白鶴泉
在麓山寺後,古樹環抱,有泉從石罅中溢出,冬夏不涸,清洌甘甜,清澈透明。白鶴泉有「麓山第一芳潤」之稱。相傳古時候曾有一對仙鶴常飛至此因而取名白鶴泉,有趣的是以泉水煮沸沏茶,蒸騰的熱氣盤旋乾杯口,酷似白鶴。曾有寺僧砌石為井如鶴形,刻「白鶴泉」三字於崖上,並建有一石碑。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糧道夏獻雲在泉上建亭,抗戰時被毀,解放後又新建一亭,碧瓦朱欄,頗見風雅。現泉側建有茶室,用清冽的白鶴泉水沏茶,供遊客品嘗。
明代《嶽麓書院志》說:「泉出石中,甘潔不枯」,又說「常有白鶴飛止石巔」。清代《新修嶽麓書院志》也說:「泉出石中,甘冽絕倫,嘗有白鶴守之,刻石記其上」。故稱為白鶴泉。在白鶴泉的南側,山形險峻,絕壁懸崖,中有一斷裂的巨石,古人稱之為笑啼巖。在笑啼巖所處的位置,兩峰夾峙,形成瓶頸,加之坡陡路急,林木茂盛,每當山風拂過,天地萬物嗖嗖有聲,似喜似悲,若啼若笑,好像是從斷巖中傳出來的一樣。
蟒蛇洞
在禹王碑北面的一個幽谷中。蟒蛇洞在西晉以前叫「抱黃洞」。相傳宋祥符年間(公元1008—1016年),有個叫張抱黃的道士,在巖下修煉,丹成升仙而去,「抱黃洞」由此而來。據傳張道士升仙后,洞被蟒蛇盤踞,故有蟒蛇洞之名。蟒蛇洞之成為名勝,出自一個神奇的故事。據說蟒蛇經過千年修煉,每年7月15日都要出洞為害。它從洞中吐舌為橋,越過湘江架到河東白鶴觀,一雙蛇眼圓瞪像燈籠,口中發出美妙動人的音樂。人們看到湘江上突然出現彩虹般的仙橋,以為是引渡凡人上升天界的。有一位道士率先踏上「仙橋」,但有去無回,葬身蛇腹。當時荊江二州刺史陶侃以他敏銳的觀察,見「天門」外懸的天燈寒光逼人,疑是妖孽作怪,便一箭射去,頓時天燈熄滅,橋也無影無蹤。後來派人按血跡尋找,在抱黃洞內,發現有一大蟒被射死了。從此,黎民百姓安居樂業,為了感謝陶侃為民除害,將他立足發箭的射臺,稱為射蟒臺。
蘭圃水景
嶽麓山蘭圃闢建於蟒蛇洞下方谷地,原名道鄉村(今呼稻香村)。附近有道鄉祠遺址,或喚桃花洞。原蘭圃在麓山寺內,1987年建成遷入現址。
全圃佔地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86平方米,包括溫室、花房、展覽曲廊、蔭棚、接待、會議室、管理用房等。
蘭圃與清風峽相毗鄰,僅一山脊相隔,亦屬雙峰夾峙,左邊呈慢坡谷地,呈東南向,可背避北風,此間稀疏喬木形成漫射陽光,為陳置蘭草理想之所。
谷中水源承蒼莨谷(蟒蛇洞)之源素,澗溪清流終年不涸,與鄰近清風峽之蘭澗競相媲美,為培育蘭草最佳基地。「麓山春蘭」久負盛名,花呈單株,淡綠色,素雅而幽香。
響鼓嶺
響鼓嶺雅名叫步虛嶺。據《新修嶽麓書院》解釋,是因為「履之(腳蹬地)空洞有聲」。響鼓嶺地勢高亢,怪巖林立,風光獨秀,歷代為佛、道兩家所重視。佛教曾在此建法華塔,後來被毀。現建有石亭,供遊人歇憩,亭子由麻石建造,六條斜邊使得亭子方正敞亮。亭旁的巨石上刻有今人周翰陶書「響鼓嶺」三字,另一巨石上刻有「觀楓臺」三個字。亭的北側有1941年7月7日豎立的「長沙會戰碑」,碑高225米,寬1米。碑文記述了1939年9月國民革命軍第九戰區全體將士奮勇抗日的悲壯事跡。當時,日軍以18萬兵力,分六路進攻長沙,經過將士的浴血奮戰,殲敵3萬,史稱「第一次長沙會戰」。碑陰刻有記事詩十首。
飛來石
《嶽麓舊志》上曰:「石飛崖外,如伸螭首」。傳說中的螭是一種蛟龍,也有人說是山神作獸形。「飛來石」石頂寬闊,縱橫大約一丈左右,石上平坦,可以坐在上面休息,也可以躺在上面小睡片刻。以前在石上有人用花崗巖琢石柱,砌了一座石亭,據說還供奉了真武祖師的神像,在當時是香火十分旺盛。亭上懸有「寄嶽雲」額,是衡山太守聶銑敏所題,後來亭子倒塌,已經不復存在了。如今可以看到石上刻有「飛來石」三字,及今人劉世善所書的宋代御史趙忭的《飛來石》詩:「片石倚中天,雲深鳥道閒。人多祝堯壽,登此拜南山。」因為這裡視野開闊,可遙望南嶽而拜,因此古人又稱它為「拜嶽石」。詩中的「登此拜南山」一句,南山是指南嶽衡山,南嶽山上黃帝巖有一塊巨石,上面刻有「壽嶽」二字,站在雲麓峰「飛來石」上可以默默祈禱,遙望而拜,祈求多福多壽。
自來鍾
自來鍾位於雲麓宮前側,夾在一株高十多米的唐代銀杏樹的樹杈中,樹粗數圍,樹杈將鍾抱在懷中。鍾是道家用於作息的信物,激越清揚,傳響四方,遊方道士聞聲歸來,故叫「自來鍾」。又因鍾懸於數十米的高處,山風吹拂嗡嗡作響,所以又叫「自鳴鐘」。原鐘在清代中期被毀,同治六年(1867),重鑄安放在宮的左側。鐘口直徑為四尺五寸,上鑄「大清同治六年造」。光緒年間又被毀壞,民國時期,再次重鑄,懸掛在樹上。「文革」期間再次被毀,現鍾為1978年仿製,鐘口直徑尺餘,上鑄「明萬曆四年造」字樣,「萬曆四年」即公元1576年。
萬景園
萬景園建於1985年,佔地面積6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90平方米,內有溫室、花房等生產管理車間及一些遊覽性建築。萬景園除了植物盆景,還有山石盆景,桂林山水、張家界石林、黃山絕壁迎客松長年在園中安家落戶。
萬仞高山濃縮於盈尺之地,不失巍峨險峻;而老乾曲虯枝,竟然綠葉叢生,尤覺生意盎然、几案陳列一景常引人無限遐想,故稱盆景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深受人們喜愛。嶽麓山盆景園建成後,經園林處設計室進一步加工策劃,鑿池,建亭,完善服務設施,布局更加完善,且闢遊覽公路直抵園址。
鳥語林
長沙鳥語林坐落於全國聞名的嶽麓山風景區內,佔地40畝。園內徵集了中外珍稀鳥類近200個品種約5000隻鳥,其中 國家一、二級保護的鳥類有丹頂鶴、白鶴、紅腹錦雞等,還有國外的金剛鸚鵡、黑天鵝、鵜鶘、火烈鳥等珍稀鳥類。
鳥園注重園林造景藝術,突出鳥類表演,融馴養、保護、繁殖、觀賞、科普宣傳為一體,是湖南省唯一的大型鳥類觀賞、鳥藝表演樂園。
漫步鳥語林,既可盡情觀賞自然環境中五彩斑斕的珍禽異鳥,增長知識,還可觀賞鳥藝劇場詼諧的鳥藝表演,又可感受親手餵鳥的樂趣,真可謂「走進鳥語林,不樂都不行」。
南泥灣
「南泥灣生態休閒連鎖山莊」2001年4月在湖南省延安精神研究會支持下組建,「山莊」發揚當年八路軍大生產運動中359旅在南泥灣艱苦創業的精神,由小到大逐步發展成多個集遊園、娛樂、運動、垂釣、會議、食宿等於一體的生態休閒好去處。這裡地處城郊,交通便利,自然環境與園林藝術融為一體,渾然天成,空氣清新,滿目蒼翠,既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又有市民休閒的城市綠洲,還有淳樸的鄉間風情。
嶽麓山東麓有座嶽麓書院,早在宋代就是全國有名的四大學府之一。書院的主講人叫山長。清代乾隆年間,有個名叫羅典的人,在這裡做了二十七年山長,很有名氣。羅典是位經學家,為人清高傲慢,有些古板。他不但認真教書,還每年拿出自己的俸金,增修書院,嶽麓山的柳塘煙曉、桃塢烘霞、桐蔭別徑、風荷晚香、曲澗鳴泉、碧沼觀魚、花墩坐月、竹林冬翠等八景,都是他親手指點加工修飾的。為了欣賞秋山紅葉,他還在書院後面的清楓峽口上建了一座亭子,取名紅葉亭。
有一年秋天,江南的著名才子袁枚到了長沙,許多人仰慕他的名氣,都趕來會見他。只有羅典不加理睬,他說袁枚這個人有官不做,到處遊山玩水,生活放蕩,寫詩作文又標新立異,違背聖賢之道,特別是袁枚收女學生,更使得羅典看不慣。他不但不進城去會袁枚,還怕袁枚找上門來,就在書院的牌樓上貼了副對聯:「不為子路何由見,非是文公請退之。」子路姓仲名由,是孔子的學生。子又是對人的客氣稱呼,就是現代語中的您。上聯的意思是說:「我不是和您一條路上的人,有什麼理由見面呢?」唐朝的文學家韓愈,字退之,諡文公。下聯的意思是:「你袁枚不是韓文公一樣有真才實學的人,請打迴轉吧!」
過了兩天,袁枚真的過江來了。他看了羅典的對聯,搖搖頭,笑了笑,還是到了書院門口,遞了拜帖。這時,羅典正在書院裡整理文稿,接過門人遞上的帖子,連忙叫他傳話說:「山長病了,不能相見,請自便!」袁枚碰了一鼻子灰,也不在意,便自管遊山去了。袁枚走後,羅典叫人挑來幾擔水,衝洗書院門前的臺階,說是要洗淨異端邪氣。
袁枚到了清風峽,只見這裡三面環山,楓葉紅的像火,中間開闊處有座亭子,石柱子,琉璃瓦,飛簷高挑。亭子的匾額上寫著「紅葉亭」三個大字,柱子上刻了一副對聯:「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雲深滴翠,一雙馴鶴待籠來。」袁枚看了對聯,不住點頭,望望匾額,好像想說什麼,又沒說出口來。他離開了清風峽,參拜了麓山寺,觀賞了白鶴泉,登上了雲麓宮,才興盡下山。
袁枚在長沙住了幾天,寫了很多詩,才到別的地方去。說也奇怪,他對嶽麓山上的景物都寫了詩,唯獨在《紅葉亭》題目下,只抄錄了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絕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如二月花。」分明是一首人人都背得出的詩,不知道他為什麼把第三句還抄脫了兩個字,變成了「停車坐楓林」了。
這件事引起了長沙人議論紛紛,不久就傳到了嶽麓書院。羅典聽了,臉紅到了頸根,連聲說:「慚愧,慚愧……」,馬上吩咐學生把「紅葉亭」的匾額取下來,又親筆提寫了一塊「愛晚亭」的新匾額掛上去。(少了「愛晚」兩個字,袁枚的意思是羅典不愛護晚輩)。
此後,羅典再也不傲慢了。每有文人上山,不管自己喜歡不喜歡,熟悉不熟悉,總是客客氣氣地接進書院,熱情相待。
嶽麓山雲麓峰左側峰巒上著名的「禹王碑」是嶽麓山古老文化的象徵,是宋代摹刻至此的。這塊碑石刻有奇特的古篆字,字分9行,共77字。相傳4000多年前的洪荒時代,天下被淹沒洪水之中,大禹為民治水,到處奔波,疏導洪流,竟「七年聞樂不聽,三過家門不入」,最終制服了洪水,受到百姓的尊重。傳說大禹曾到過南嶽,並在岣嶁峰立下了這塊石碑。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就記載了這一傳說:「禹登衡山,夢蒼水使者,投金簡玉玉字之書,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處。」唐代韓愈為此登臨岣嶁峰尋訪禹碑,雖未親見,卻留下了「蝌蚪拳身薤葉撥,鸞飄風伯怒蛟螭」的詩句。1212年(宋嘉定五年),何致遊南嶽,在岣嶁峰摹得碑文,過長沙時請人翻刻於嶽麓山顛。宋以後,碑被土所掩。明代長沙太守潘鎰找到此碑,傳拓各地,自此禹碑名聞於世。全國各地有10餘處禹碑,據說都是由嶽麓山禹碑復刻的,由此也可見它的珍貴。
嶽麓山還有一塊著名的碑刻——麓山寺碑。其規模宏偉,碑高近3米,寬1米多,由唐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李邕撰文和書寫,黃仙鶴刻石。碑額篆書「麓山寺碑」4個大宇,碑文共1400餘字,駢散文體兼用,敘述了麓山寺自晉泰始(265-274)年間建立至唐開元(713-741)立碑時500年間的興廢修葺、歷代禪師宣揚佛法的經過,以及嶽麓山的佳麗風光。由於此碑的文採、書法、刻工都精湛獨到,所以人們又稱它「三絕碑」。「三絕碑」在中國古代碑刻藝術中聲譽很高,碑字用行書是此碑新創,筆力雄健渾厚,後起書法大師,如蘇軾、米芾等都沿襲其法。元代書法大家趙孟自言:「每作大字一意擬之」。自古至今,許多著名文人遊覽嶽麓山時都特意來觀摩此碑,宋代的張栻、明代的李東陽等都留下了吟詠它的詩篇,可見其對後人影響之大。
唐代是詩的盛期,當駱賓王、杜甫、李白、李商隱等著名詩人往來吟詠古長沙時,湖南本地的俊傑之士王磷、李群玉等也才華畢露,撰文作詩,聯句競對。
宋代,嶽麓山產生了一則湖湘學派的創始人之一胡寅怒斥奸臣的故事。南宋初年,金兵不斷南侵,宋高宗趙構偏安江左,執掌朝柄的秦檜等人畏敵如虎,一味妥協投降,胡寅目睹國家的內憂外患,心急如焚,對南宋朝廷極為不滿,對秦檜之流深懷憎恨,他憤而辭去京官,請示歸回湖南和父親胡安國、弟弟胡宏等一同居住生活。一次,胡寅正在長沙嶽麓山遊覽麓山寺,突然聽到秦檜黨羽劉旦來湖南做官的消息,他非常氣憤,便揮筆在牆壁上大書「是何南海之鱷魚,來作長沙之鳥」。南海鱷魚的比喻,來唐代韓愈的《祭鱷魚文》。傳說韓俞初任南海邊潮州刺吏,知道惡溪中有鱷魚把百姓的牲口幾乎吃光了,便寫了《祭鱷魚文》投入惡溪,命鱷魚限日離開潮州遷往南海,否則將弓矢捕殺殆盡,結果鱷魚懼怕潛走,以後潮州永無鱷魚。劉旦恰好是潮州人,胡寅是將他比喻成了那兇殘虛偽的潮州鱷魚,又到長沙來為害百姓了。劉旦見了這題句,知道是在譏諷自己,便向秦檜告狀。胡寅因而落職,20年不再做官。這表現出胡寅和其他湖湘學派創始人一樣,節操凜然,一身骨氣,為嶽麓秀山增色不少。
交通
地鐵
可乘坐長沙地鐵2號線到濚灣鎮站下;乘坐長沙地鐵4號線到湖南大學下也可前往。
公交
1、可乘坐6路、12路、18路、63路、303路、309路、312路、314路、315路、325路、902路、903區間線、908區間線到濚灣鎮站下;
2、可乘坐63路、106路、132路、202路、305路、309路、315路、318路、325路、902路、903路、908區間線、立珊專線、旅1路到四醫院站下。
遊玩線路
1、嶽麓山南大門—愛晚亭—舍利塔—劉道一墓—覃理鳴墓—半山亭(休息)—蔣翊武墓—麓山寺—白鶴泉—笑啼巖—印心石屋—雲麓宮—飛來石—歸來鍾
2、嶽麓山南大門—五輪塔—半山亭(休息)—麓山寺—白鶴泉—笑啼巖—蔡鍔墓—黃興墓—長廊—極目山莊—索道
3、嶽麓山東大門—索道—極目山莊—禹王碑—長廊—響鼓嶺—鳥語林—印心石屋—麓山寺—白鶴泉—笑啼巖—蔣翊武墓—劉道一墓—覃理鳴墓—愛晚亭—南大門
4、嶽麓山東大門—索道—極目山莊—禹王碑—長廊—響鼓嶺—鳥語林—雲麓宮—飛來石—歸來鍾—萬景園—肖勁光銅像—穿水坡水塘—五輪塔—南大門
5.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