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賀喜迎 指尖嶽麓
9月16日,正在湖南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參觀「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習近平指出,今天,我們重溫這個故事,仍然倍受感動。要用好這樣的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新民學會舊址、忠烈祠、長沙會戰碑、古塘灣地下黨支部等紅色遺址遍布四處,黃興、蔡鍔、陳天華、劉道一等革命先驅魂歸於此,毛澤東、蔡和森、楊昌濟、徐特立等眾多革命前輩留下足跡……肖勁光故居更是地處長沙湘江西岸,在嶽麓山前的天馬山腳,位於嶽麓區趙洲港29號,與橘子洲隔江相望。長沙市嶽麓區是一片名副其實的紅色沃土。
如何讓這些紅色故事保持鮮活的生命力?如何將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走進更多人心裡?長沙市嶽麓區多方努力——嶽麓山景區創新推出紅色旅遊路線,喚醒遊客的紅色記憶;湖南大學將課堂搬進抗戰遺址等地,讓學生更直觀地聽見看見歷史;嶽麓區「五老」發揮餘熱,接受學生及社區「點單」授課,用紅色宣講浸潤人心。
★ 紅色景點喚醒紅色記憶 ★
「愛晚亭幾經滄桑……1969年,嶽麓山公園重修,刻毛主席草書手跡《沁園春.長沙》於藻井內,更為古亭增添了光彩。」工作日的上午10點,麓山景區像往常一樣迎接四方遊客,講解員夏楨楨來到愛晚亭講學點,為市民遊客提供免費講解。
為了充分發揮嶽麓山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自2018年5月起,景區在愛晚亭設立講學點,專門安排了18名專、兼職講解員,每天上午10點至下午3點,在景區講學點免費為廣大群眾宣講紅色故事、紅色文化。
如今,行走在嶽麓山,不僅能聽到現場介紹,還可以掃碼聽講解。景區每個景點旁都豎著一塊標牌,輕輕掃描二維碼,就能隨時、隨地聆聽革命先輩的故事。下山後拐個彎,便來到了肖勁光故居,人民海軍的主要創建人就在這裡度過了童年及青年時光,故居的陳設仿佛帶人回到了那段紅色歲月。
除了定點講學,嶽麓山的「紅色課堂」更是流動的。麓山景區以重大歷史事件為脈絡,精心規劃、連點串線,形成了紅色經典遊、辛亥名人紀念遊、抗戰紀念遊三條紅色精品紅色宣講線路。為此,景區還先後完成了嶽麓山抗戰文化園、長沙會戰碑等多處抗戰遺址的修繕和利用,以及辛亥革命名人墓葬等抗日紀念設施及遺址的修整。
「嶽麓山是一座英雄之山、革命之山、文化之山,我們會把紅色移動課堂堅持下去,並進一步挖掘嶽麓山上的紅色故事,以更生動的方式宣講紅色文化。」麓山景區黨委書記高春波如是說。
★ 紅色課堂傳承紅色基因 ★
「總書記問我們,你們在上什麼課?我回答,思政課,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習近平總書記調研過程中,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龍兵正帶著20多名學生在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內上一堂思政課。回憶起當天的情形,龍兵仍十分興奮。
其實,從1997年開始,龍兵就一直採取「移動課堂」的方式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他將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相統一,創新開設了移動思政課,將學生帶到嶽麓書院現場授課,以身臨其境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有更深切的體會和感受。
除了千年學府嶽麓書院,自卑亭、中國巨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雕塑、湖南大學圖書館遺址、第九戰區司令部戰時指揮部舊址、新民學會舊址……嶽麓山的人文歷史景點、紅色教育基地都是龍兵思政課的講臺。
「落後就要挨打,這些石柱就是最好的提醒,我們一定不能忘記肩上的責任。」在圖書館遺址,龍兵會讓學生觸摸當年侵華日軍在花崗巖門柱上留下的彈孔。「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嶽麓書院,他會逐字逐句帶領學生們誦讀書院講堂裡的對聯,向學生們剖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裡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規範。
龍兵堅持了23年的「移動」思政課,也在不少學生心中埋下了紅色的「火種」,使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
研究生黃世鵬因為移動思政課的感召,畢業後毅然考取選調生紮根隆回獻身脫貧攻堅事業。龍兵資助的西藏學生桑姆,畢業後選擇來到與不丹接壤的邊陲小鎮——西藏山南地區洛扎縣拉康鎮工作,紮根基層奉獻青春。
★ 紅色宣講浸潤紅色沃土 ★
「當年外敵入侵,嶽麓書院的學子放下書卷,以『人牆』護城牆,十之八九死於當場,何其壯烈!」行走在嶽麓書院,常常能看到一個滿頭白髮、精神矍鑠的領隊,身後常常跟著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她就是湖南大學的銀齡志工範並恕,也是嶽麓區「五老」金牌講師團的一員。
範並恕是湖南大學附屬中學退休教師,說起嶽麓書院及湖大校史,她如數家珍。除了在嶽麓書院講歷史、說文化,去年下半年,範並恕還擔任了嶽麓區「百人千場大宣講」活動的講師,接受街道、社區「點單」授課,開展了八場主題宣講。
其實,早在2004年,嶽麓區就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講師團。歷經9年的發展壯大,2013年4月,長沙市「五老」金牌講師團嶽麓分團與嶽麓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講師團進行師資整合,合併為嶽麓區「五老」金牌講師團。現在,全區「五老」宣講員隊伍達到200餘人。
16年來,講師團在宣講平臺、宣講語言、宣講方式上不斷創新,摸索出形勢政策教育「互動式」、黨的歷史教育「現場式」、思想道德教育「感召式」、公民意識教育「滲透式」的思政課新模式,讓群眾「聽」得到、「聽」得進、「聽」得清。近年來,講師團成員平均為全區青少年、社區(村)居民、企業員工、機關幹部宣講達600餘場次,聽眾達到5萬多人次,嶽麓區「五老」金牌講師團已經成為一個響噹噹的品牌。
「嶽麓區就像一座大型『紅色基因庫』,我們的任務就是將這樣的『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範並恕告訴我們,只要自己還有力量,就會繼續把這件事堅持下去。
記 者 | 賀喜迎
編 輯 | 謝 汀
校 審 | 潘振興 羅 瑤 李 丹
原標題:《嶽麓山下紅色沃土:讓紅色文化活起來 把紅色基因傳下去》
閱讀原文